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是有一些人,在面对别人的时候会说楚楚动人的话:“我们同病相怜……”许是有意,许是无心。但是——
一个朋友,半夜对我诉衷曲,说对一个人如何爱慕,又列举说:“她承受家暴,我也承受家暴,她遇人不淑,我也遇人不淑,所以我和她同病相怜。我们都是年少时走了弯路。”
我听不下去了。朋友的字里行间,只不过是在费劲寻找际遇的同类项。天底下遭受家暴的人何其多也,遇人不淑的人也恒河沙数,你都要一个一个地爱慕?
我觉得,“同病相怜”这个词不好,不踏实。不是建立在性情、志趣、理想等硬件方面的相识,由此生发的感情根基不稳。尽管这个词好像有魔力的手指,瞬间能把人牢牢吸引到一起,情谊瞬间升温,好得能穿连裆裤子,不分彼此,更会彼此诉说:家里那个多么多么不好,多么多么狭隘和暴躁,多么多么浅薄和无聊。于是,他们执手相看泪眼,觉得爱情的暖流从脚后跟渐渐涌起。
由此可见,倘使有人说和你同病相怜,撑死了也就是说和你是“病友”。这是所有的“友”级亲密关系中最低级的一种。就像网友,因为都上网,于是就成了“友”,你知道上网的都是什么人?它和“车友”“驴友”“书友”“画友”不是一个概念,再怎样的“友”都是建立在同样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惟有这个“病友”不同,谁乐意去得病呢?所以,这是很被动的一种“友”,激起的只是一种类似于同仇敌忾似的感情。一旦病消失了,“友”也就不复存在。若是扩大到某种社会运动,则更像一种险恶的同谋,凭遭际之类同,抹平个体的差异,把人硬拉进一个群体。然后,大家转着同一个念头,发出同一种声音,表达同一个诉求,若是有谁敢有异议,就被指斥为叛徒,一人一脚,踹入十八层地狱。
真正的志同道合,和同病相怜根本不是一回事,好比向阳花向阳开,背阴花背阴开。
春秋战国时,楚人俞伯牙而仕晋,官至上大夫。俞伯牙一日回楚,行至汉阳江口,抚琴遣怀,遭樵夫钟子期偷听。俞伯牙小觑他是个砍柴的,便有意考他,问他琴理,钟子期侃侃而谈。俞伯牙又弹琴给他听:“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钟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弹,其意在于流水。钟子期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俞伯牙得遇知音,二人结为兄弟,约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再来。次年,俞伯牙不负前约,乘船而至,但钟子期已经亡故。俞伯牙在坟前挥泪抚琴,吊罢把琴摔得粉碎,口占一绝:“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看,俞伯牙和钟子期没有那么多的同病可以相怜,他们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收入不同,日子不同,惟有一点相同那就是爱琴,一个会弹,一个会听。会弹的天底下找不着几个,会听的天底下也找不着那么多人。所以,一个死了,另一个摔了琴,这样的心痛是真的心痛。任何一对起于“同病相怜”的恋人,你们有没有本事达到一个弹琴,另一个就能懂的程度?大家都明白遭际之内的感受,遭际之外的种种感觉,他的你能不能明白,你的他能不能懂?所以,大多是起于同病相怜,止于病好离散——病时彼此慰寂寥,病好撒腿就逃跑。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总不如直观的数据。可是至今无人给出这么个数字,所以总有一些人在面对别人的时候会说出楚楚动人的话:“我们同病相怜……”许是有意,许是无心。有意勾引者可杀,无心求同者也许是真的相信,同病相怜就是前世有缘有分,于是今生产生真的爱情。可是,这样生硬扭结在一起的缘分,好比月老毫无道理系红绳,有几分做得数,当得真?
一个朋友,半夜对我诉衷曲,说对一个人如何爱慕,又列举说:“她承受家暴,我也承受家暴,她遇人不淑,我也遇人不淑,所以我和她同病相怜。我们都是年少时走了弯路。”
我听不下去了。朋友的字里行间,只不过是在费劲寻找际遇的同类项。天底下遭受家暴的人何其多也,遇人不淑的人也恒河沙数,你都要一个一个地爱慕?
我觉得,“同病相怜”这个词不好,不踏实。不是建立在性情、志趣、理想等硬件方面的相识,由此生发的感情根基不稳。尽管这个词好像有魔力的手指,瞬间能把人牢牢吸引到一起,情谊瞬间升温,好得能穿连裆裤子,不分彼此,更会彼此诉说:家里那个多么多么不好,多么多么狭隘和暴躁,多么多么浅薄和无聊。于是,他们执手相看泪眼,觉得爱情的暖流从脚后跟渐渐涌起。
由此可见,倘使有人说和你同病相怜,撑死了也就是说和你是“病友”。这是所有的“友”级亲密关系中最低级的一种。就像网友,因为都上网,于是就成了“友”,你知道上网的都是什么人?它和“车友”“驴友”“书友”“画友”不是一个概念,再怎样的“友”都是建立在同样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惟有这个“病友”不同,谁乐意去得病呢?所以,这是很被动的一种“友”,激起的只是一种类似于同仇敌忾似的感情。一旦病消失了,“友”也就不复存在。若是扩大到某种社会运动,则更像一种险恶的同谋,凭遭际之类同,抹平个体的差异,把人硬拉进一个群体。然后,大家转着同一个念头,发出同一种声音,表达同一个诉求,若是有谁敢有异议,就被指斥为叛徒,一人一脚,踹入十八层地狱。
真正的志同道合,和同病相怜根本不是一回事,好比向阳花向阳开,背阴花背阴开。
春秋战国时,楚人俞伯牙而仕晋,官至上大夫。俞伯牙一日回楚,行至汉阳江口,抚琴遣怀,遭樵夫钟子期偷听。俞伯牙小觑他是个砍柴的,便有意考他,问他琴理,钟子期侃侃而谈。俞伯牙又弹琴给他听:“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钟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弹,其意在于流水。钟子期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俞伯牙得遇知音,二人结为兄弟,约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再来。次年,俞伯牙不负前约,乘船而至,但钟子期已经亡故。俞伯牙在坟前挥泪抚琴,吊罢把琴摔得粉碎,口占一绝:“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看,俞伯牙和钟子期没有那么多的同病可以相怜,他们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收入不同,日子不同,惟有一点相同那就是爱琴,一个会弹,一个会听。会弹的天底下找不着几个,会听的天底下也找不着那么多人。所以,一个死了,另一个摔了琴,这样的心痛是真的心痛。任何一对起于“同病相怜”的恋人,你们有没有本事达到一个弹琴,另一个就能懂的程度?大家都明白遭际之内的感受,遭际之外的种种感觉,他的你能不能明白,你的他能不能懂?所以,大多是起于同病相怜,止于病好离散——病时彼此慰寂寥,病好撒腿就逃跑。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总不如直观的数据。可是至今无人给出这么个数字,所以总有一些人在面对别人的时候会说出楚楚动人的话:“我们同病相怜……”许是有意,许是无心。有意勾引者可杀,无心求同者也许是真的相信,同病相怜就是前世有缘有分,于是今生产生真的爱情。可是,这样生硬扭结在一起的缘分,好比月老毫无道理系红绳,有几分做得数,当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