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剧叙事认同建构——以电视剧《大江大河》为例

来源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yd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代剧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当下受众的日常认知存在一定差异,若想唤起观众同情、构建叙事认同需从多方考量.《大江大河》就是一部成功之作.其叙事核心围绕主客观视角的共同作用、多种叙事时间的交叉使用、时代化符号系统的建构,使观众沉浸于叙事时空,与故事人物同感受、共命运,唤起精神共鸣与情感认同.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步入自媒体时代,美术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也随之突破旧的传播模式,构建起自媒体传播格局.为了正确推广美术馆自媒体的应用,本文以辽宁美术馆(辽宁画院)自媒体运营为例,分析美术馆自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文献纪录片立意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文献性,如今更多的创作者开始注重其隐含层面——精神价值的挖掘,精神价值既有历史性也具有时代性,其作为纪录片主旨和灵魂的作用正在被放大.本文以文献纪录片《长江支队:从太行到八闽》为解析对象,从文献纪录片所应承载精神价值的必要性入手,对其导入方法和形式进行探讨,对其之于当下价值观的影响和传播进行分析.
《中国考古大会》作为一档考古探秘类文化节目,不仅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考古学提供了多元的展现空间,还创新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路径.该节目强调考古文化与社会历史之间的互动意义,实现了媒介情境中考古现场的独特演绎,即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沉浸式考古、社会意义深度阐释的文化式考古、历史事物多维展现的故事式考古.多种意味的考古形式相结合,破除了传统考古节目单一化、平面化的弊端,获得了创新性考古文化体验.
本文通过探讨绘画中的叙事模式与媒介之间的发展辩证关系,借用融合叙事的概念,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媒介对绘画叙事影响的假设,试图对叙事的多信道属性以及受到这种媒介影响的绘画叙事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笔者通过考察个案中两个不同来源的数据如何对绘画的叙事模式产生影响,探讨在数字媒介影响下挑战传统叙事观念创作出来的作品.
美学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美学需求不断增加时的产物,体现的是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化代表的博物馆,在美学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面临着功能转变的问题:传统博物馆的工作重点由对“物”的重视转移到对“物”“人”“事”等多方面的关注.本文尝试对博物馆与美学经济的关系进行梳理,并重点关注当下博物馆功能转变的问题.
空间作为雕塑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吸引着历代雕塑家探索其中的奥秘,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也不例外.他以独特的方式对雕塑空间作出了新的拓展,为现代雕塑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本文主要探究亨利·摩尔的空间塑造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并结合作品分析其雕塑的空间表现,根据时间脉络总结出团块、孔洞和弦体三种主要的空间营造形式,以更好地理解亨利·摩尔对雕塑空间拓新的内涵与意义.
文章以共同富裕为研究背景,以媒介社会学为研究理论,以广电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与实践为研究基础,试图探寻媒体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最优路径,并探索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化方向.
本文试图从视觉活动的规律入手,探讨图式、图像与自我发现之间的关系,以此揭示图式这一美学范畴自近代以来生成及作用于绘画的历史.
《广艺舟双楫》是清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的书法论著,是中国传统书法美学思想发展于清代的总结.康有为少年时期便受理学家朱次琦“经世致用”的教导,青年时期在交往游历中又受到了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在清代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儒家文化的影响使康有为继承了傅山、阮元、包世臣等人的传统书法美学思想.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康有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法审美观.本文探索康有为书法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中的碑学审美观,具体分析康有为碑学审美观的形成原因及表现,希望能为当代碑学创作提供探索性意见.
跨文化传播是近年来传播学的热门议题,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共创的必然结果.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年的社会变革中蕴育了丰厚的精神文明成果.如何将优秀璀璨的中华文化输送到世界各地,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偏见误解,提升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将是未来阶段我国跨文化传播的主要任务.本文以中英合拍纪录片《中国的宝藏》为研究对象,归纳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文化输出的成功经验,以期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