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术期输血高需求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术期输血高需求危险因素,为实施及时有效临床干预以减少输血量积累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运城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食管贲门癌患者15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术期红细胞输注<5 U共100例设为对照组,围术期红细胞输注≥5 U共54例设为观察组;分析导致高需求输血原因、可能影响因素及其对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的影响。

结果

观察组合并基础疾病比例、术前贫血比例及术中失血量分别为85.19%(46/54)、48.15%(26/54)、(1 127.92±350.70)mL,均显著多于对照组的37.00%(37/100)、21.00%(21/100)、(296.47±98.31)mL(χ2=6.17、7.40,t=7.54,P<0.01,P=0.03,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96%(34/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00%(33/100)(χ2=9.16,P=0.00);两组住院时间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后血小板计数(PLT)为(190.47±73.48)×1012/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9.00±65.17)×1012/L、输血前的(234.31±92.07)×1012/L(t=4.26、5.33,均P<0.01);两组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后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为(1.06±0.15),显著高于输血前的(0.94±0.12)(t=2.78,P=0.03);观察组患者输血后血清K+水平为(3.97±0.42)mmol/L,显著低于输血前的(4.21±0.37)mmol/L(t=4.01,P<0.01);两组输血后血清C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合并基础疾病和贫血是导致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术期高需求输血出现可能危险因素;高需求输血发生主要因术后出血造成,同时还可引起术后凝血功能、血清离子水平紊乱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升高。

其他文献
设计了一种低成本的64倍降采样数字抽取滤波器,对∑△ADC的输出码流进行滤波和抽取.为节省面积和保证稳定性,首先选用2抽取级联的滤波器实现方式;其次对单级滤波器进行结构优化,采用更省面积的折叠转置结构;在此基础上对系数相乘与加法部分进行了系数优化和公共项提取;最后采用Modelsim进行了电路仿真,验证了功能.通过优化,可降低寄存器和加法器的使用至优化前的59%和35%,资源优化率达到了41%和65%.数字抽取滤波器采用SMIC 0.18μm CMOS工艺实现,工作电压3.3 V,芯片面积为1.13 mm
研制了一种无湿敏材料的纺织基底无芯片RFID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湿度。通过射频仿真软件HFSS,获得谐振频率在2.45 GHz具有较高品质因数的纺织基底谐振器模型,对以谐振频率偏移量作为灵敏度指标的检测原理进行了仿真。利用丝网印刷工艺和刻绘工艺分别在不同类型纺织物上制作了无芯片RFID湿度传感器,系统研究了制作工艺、纺织品类型和厚度对传感器湿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5 mm厚度下不同基底类型
提出了一种SATA固态硬盘Power Cycle功能自动化测试方法,用于验证SATA固态硬盘在上下电过程中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保证SATA固态硬盘在多种应用场景中都可以保持正常且高效的运行状态.通过分析标准SATA协议与ATA命令集协议,针对SATA固态硬盘Power Cycle工作流程,在DriveMaster和ULink Power Hub软硬件平台基础上进行脚本编程,对SATA固态硬盘Power Cycle功能进行自动化测试.测试方法包含基于标准协议提炼出的测试流程图,软件平台Drive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