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在高校中开展群体健康管理对健康的影响。方法:对某高校812例中青年教工采用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的方法收集该群体的健康状况及行为危险因素资料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进行群体干预。结果:通过1年的群体健康管理,该群体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知识的知晓率、行为危险因素的改变率、慢性病治疗的依从性和控制率都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在高校中开展针对性群体健康管理,可有效防控和延缓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的健康效应,体现出高校开展群体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 群体健康管理 群体干预 慢性病 健康效应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328
资料与方法
某大学60岁以下中青年教工812人,其中男440人,女372人;35岁以下(青年组)320人,男176人,女144人;35~49岁(中青年组)409人,男217人,女192人;50~60岁(中年组)83人,男47人,女36人,平均44.21岁。
方法:对该群体进行小组讨论、访谈,并通过问卷调查及体检等方式获取全面的健康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健康信息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的方式针对这部分人群的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表包括一般情况、行为生活方式、个人史及慢性病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针对该群体的健康信息,制定相应的健康体检方案。
结 果
健康资料调查状况:通过健康信息调查得知该群体慢性病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只有39.31%,行为危险因素严重存在,高盐饮食511人(62.93%),压力过大501人(61.70%),缺乏锻炼459人(56.53%),高脂饮食372人(45.81%),超重或肥胖25人(40.02%),吸烟65人(20.32%),酗酒39人(4.80%)。
体格检查慢病流行情况:通过健康体检发现,该群体共检出各种疾病或指标异常47种,存在有危险因素的为721人(88.79%)。其中前5位慢性病分别为: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及冠心病。其治疗率及控制率。另外,血压正常高值者107人,空腹血糖受损者46人,糖耐量减低者15人,超重者231人(28.45%),而且这些慢病患者或者指标异常者都同时存在多种行为危险因素。
健康干预计划:①确定优先干预问题:通过对该群体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影响该群体健康的主要问题为生活方式疾病,而该群体的慢病知识知晓率较低,饮食不合理、心理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吸烟等可变因素均是导致上述疾病的高危因素。②干预的长期目标:通过提高该群体对慢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和行为改变,最终达到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③干预的短期目标:针对该群体制定出相应的健康干预政策,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干预1年后,使该群体的慢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到70%以上,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率降至30%以下,各种慢病的治疗率、控制率和依从性达到70%以上。
健康干预方案实施:①制定健康政策:积极主动与学校有关领导沟通,动员领导,促使工会、老干部处和校医院等健康相关部门参与,成立了健康促进的领导及组织机构,制定出相应的健康干预政策,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②一般人群的干预:主要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提高他们对慢性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危人群的干预:在一般人群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列举事例进一步介绍危险因素控制的方法和目标,强调长期坚持的意义,并针对各种危险因素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患病人群的干预:除一般人群及高危人群的教育内容以外,还要包括非药物治疗的地位,规律用药的目的,正确对待药物不良反应,终身治疗的意义,疾病控制的目标水平,随访管理的意义等。③建立健康档案、做好动态健康指标监测,及时调整方健康管理方案。
效果评价:通过1年的综合健康管理,该群体的慢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9.31%提高到干预后的78.69%;各种危险因素的暴露率,慢病的治疗率、控制率和依从性等均有明显的改变(P<0.01),而在精神压力、体重、吸烟酗酒的干预上未达到目标,须进一步调整干预方案,加大干预力度,以达到预期效果。见表1。

讨 论
中青年群体中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等疾病的患病率较高,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并存在严重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而这些因素又是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子。所以这些聚集着特殊群体的高等学校,慢性病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忧。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2002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综合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65.
2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医学诊疗规范(试行).北京:卫生部,2002.
3 杨书元.慢性病综合防治是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4,1:45.
关键词 群体健康管理 群体干预 慢性病 健康效应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328
资料与方法
某大学60岁以下中青年教工812人,其中男440人,女372人;35岁以下(青年组)320人,男176人,女144人;35~49岁(中青年组)409人,男217人,女192人;50~60岁(中年组)83人,男47人,女36人,平均44.21岁。
方法:对该群体进行小组讨论、访谈,并通过问卷调查及体检等方式获取全面的健康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健康信息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的方式针对这部分人群的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表包括一般情况、行为生活方式、个人史及慢性病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针对该群体的健康信息,制定相应的健康体检方案。
结 果
健康资料调查状况:通过健康信息调查得知该群体慢性病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只有39.31%,行为危险因素严重存在,高盐饮食511人(62.93%),压力过大501人(61.70%),缺乏锻炼459人(56.53%),高脂饮食372人(45.81%),超重或肥胖25人(40.02%),吸烟65人(20.32%),酗酒39人(4.80%)。
体格检查慢病流行情况:通过健康体检发现,该群体共检出各种疾病或指标异常47种,存在有危险因素的为721人(88.79%)。其中前5位慢性病分别为: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及冠心病。其治疗率及控制率。另外,血压正常高值者107人,空腹血糖受损者46人,糖耐量减低者15人,超重者231人(28.45%),而且这些慢病患者或者指标异常者都同时存在多种行为危险因素。
健康干预计划:①确定优先干预问题:通过对该群体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影响该群体健康的主要问题为生活方式疾病,而该群体的慢病知识知晓率较低,饮食不合理、心理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吸烟等可变因素均是导致上述疾病的高危因素。②干预的长期目标:通过提高该群体对慢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和行为改变,最终达到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③干预的短期目标:针对该群体制定出相应的健康干预政策,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干预1年后,使该群体的慢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到70%以上,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率降至30%以下,各种慢病的治疗率、控制率和依从性达到70%以上。
健康干预方案实施:①制定健康政策:积极主动与学校有关领导沟通,动员领导,促使工会、老干部处和校医院等健康相关部门参与,成立了健康促进的领导及组织机构,制定出相应的健康干预政策,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②一般人群的干预:主要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提高他们对慢性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危人群的干预:在一般人群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列举事例进一步介绍危险因素控制的方法和目标,强调长期坚持的意义,并针对各种危险因素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患病人群的干预:除一般人群及高危人群的教育内容以外,还要包括非药物治疗的地位,规律用药的目的,正确对待药物不良反应,终身治疗的意义,疾病控制的目标水平,随访管理的意义等。③建立健康档案、做好动态健康指标监测,及时调整方健康管理方案。
效果评价:通过1年的综合健康管理,该群体的慢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9.31%提高到干预后的78.69%;各种危险因素的暴露率,慢病的治疗率、控制率和依从性等均有明显的改变(P<0.01),而在精神压力、体重、吸烟酗酒的干预上未达到目标,须进一步调整干预方案,加大干预力度,以达到预期效果。见表1。

讨 论
中青年群体中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等疾病的患病率较高,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并存在严重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而这些因素又是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子。所以这些聚集着特殊群体的高等学校,慢性病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忧。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2002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综合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65.
2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医学诊疗规范(试行).北京:卫生部,2002.
3 杨书元.慢性病综合防治是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