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与道德修养、个性品格、理想追求、人际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为人处世的特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笔者于2011年对在校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共发放《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实际有效问卷286份,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72%,女生占18%。问卷主要从文史知识、艺术知识与素养、价值观、诚信意识、自我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还对一部分学校对学生作了随机提问。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专业知识丰富,文艺修养欠缺
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所必需的,是一个人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人的必备条件,是人文素养必备的前提。理工科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表现大多是专业理论基础比较好,但实际工作能力差。部分理工科学生口语表达差,文字能力低,写文字材料难,存在语法不通、病句错别字连篇的现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第一,理工类大学生对于古今中外基本的文史知识缺乏应有的储备。能够完全答对《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清明上河图》《女史箴图》等名画的作者的学生仅23.1%。第二,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缺乏。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让他成为审美的人。”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不强。问卷调查中就学生艺术知识掌握情况来看,表示能够识简谱并自学唱歌的仅占8.4%,完全不懂的占49.1%。
功利思想较浓,法纪观念淡薄
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每个人都能认识人的生存意义,进而为他人和社会去创造幸福,去实现人生价值。可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生在拥有了许多专业知识的同时,却没能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只关心交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有利,做什么样的事对自己有好处,很少关心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在调查中问到,对于电影《雷锋的故事》中讲述的雷锋多次将自己积攒的钱物捐给灾区,自己却省吃俭用,一双袜子补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行为如何看待时,46.1%的学生认为,精神可以提倡,实际中却不可行;或者雷锋的行为抑制消费,不符合现代经济学的观念。就职业价值观方面的调查来看,当问到理工科专业特别是一些专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艰苦性,你希望你将来的工作是什么样子时,希望待遇优厚、在大城市、国有企业、岗位比较轻松的占49.6%,仅有30.2%的学生希望自己将来的工作要有发展空间,能够锻炼自己,还有12.5%的学生不想从事艰苦行业,尽管可能是自己所学专业。就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现象调查显示,依次为就业问题、物价问题、自己专业所属行业发展情况。由此可见,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
由于受社会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道德评价趋向功利性,大学生的法纪观念淡化。许多大学生无法律意识,不仅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而且自己犯了罪或违了法还全然不知。
道德水准偏低,诚信意识较弱
“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人”,这是人文素质的最人性化的体现。然而,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社会公德,道德修养有待加强。如不注意公共卫生、公共场合抽烟、大声喧哗;不遵守交通规则,不走斑马线,横穿马路;登录不健康网站,沉溺于游戏;践踏草坪,攀折花木。
高校中“替考”枪手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甚至一些学生当起了“中介”。对于这种现象,27.4%的学生表示符合市场规律,有需求就有供给,或者表示这是“靠能力吃饭”,可以接受,很正常;22.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考试作弊问题,有46.13%的学生表示有过作弊行为,表示有作弊想法的学生占31.9%,仅有19.5%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想过作弊。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诚信意识亟待提高。
人文精神失落,自我满意度低
一些理工高校大学生政治觉悟不高、理想信念迷茫,人文精神欠缺,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感委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沉迷网络,流连于歌厅、舞厅、游戏厅,无所事事。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满意度低,当问到你认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如何时,认为自身人文素养很好的学生仅占13.9%,认为一般的占38.1%,认为很欠缺的占35.2%,仅有26.7%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抽出时间来阅读人文书籍,52.4%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只是偶尔涉及,14.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没兴趣。
加强理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自身能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应引起教育界足够的重视。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人文教育渗透专业教育全过程。科学精神的真谛在于求真、求实,人文精神的主旨在于求善、求是。因此,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两者同时发展才能做到真、善、美的统一。理工科的专业课程面对的主要是物质世界,而运用客观规律来为人类服务的活动都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与人文精神。因此,应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把专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专业教学的内容丰富,让学生不仅得到科学知识,而且受到高尚人文精神的熏陶。
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并举,加大文理交叉及边缘课程设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人文素质在创造能力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显得愈加重要。
为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等院校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适合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学科体系。各高校应明确规定:理工科学生必修一定数量的文科课程,同时,对现有的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在不增加课程总量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建设,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让理工科的学生多接触一些人文课程,把重要的人文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课程一道列入核心课程,从而构建一个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人文类学院的教学资源,开设人文类辅修专业,使学生受到人文方面的熏陶。如在理工科专业学生中开设法律、管理类、艺体类辅修专业,既适应了现代社会人才的需要,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开设学生爱好的人文类选修专业。把人文类专业由思想政治类、社会科学类、人文科学类、艺术类、语言类、体育卫生类扩展到科技史、发展史、心理学、美学等文理交叉及其他众多边缘课程。同时,在学籍管理中明确规定理工科专业学生在人文课程方面必须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如,清华大学规定理工科学生只有文史哲艺专业课13个学分全拿到才能取得学位,华中科技大学规定必须通过中国语文达标考试才能拿到学位等。
师资队伍与人文环境共建,构建和谐文明的育人环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是培育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不仅在学术上是学生的榜样,而且在人格上也是学生的榜样。因此,要强化师德建设,倡导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带动和感染学生,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要培养科学与人文背景兼备的全面型教师,使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注意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内容,做到专业教学内容和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互补,全方位开拓人文素质教育渠道。理工科院校要增大人文学科的比重,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核心、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课堂的主渠道以外,还要把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积极拓展人文素质教育途径。比如可以利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旋律,使学生在享受节假日的同时,细细品味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文明,升华精神。
笔者于2011年对在校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共发放《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实际有效问卷286份,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72%,女生占18%。问卷主要从文史知识、艺术知识与素养、价值观、诚信意识、自我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还对一部分学校对学生作了随机提问。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专业知识丰富,文艺修养欠缺
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所必需的,是一个人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人的必备条件,是人文素养必备的前提。理工科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表现大多是专业理论基础比较好,但实际工作能力差。部分理工科学生口语表达差,文字能力低,写文字材料难,存在语法不通、病句错别字连篇的现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第一,理工类大学生对于古今中外基本的文史知识缺乏应有的储备。能够完全答对《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清明上河图》《女史箴图》等名画的作者的学生仅23.1%。第二,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缺乏。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让他成为审美的人。”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不强。问卷调查中就学生艺术知识掌握情况来看,表示能够识简谱并自学唱歌的仅占8.4%,完全不懂的占49.1%。
功利思想较浓,法纪观念淡薄
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每个人都能认识人的生存意义,进而为他人和社会去创造幸福,去实现人生价值。可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生在拥有了许多专业知识的同时,却没能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只关心交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有利,做什么样的事对自己有好处,很少关心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在调查中问到,对于电影《雷锋的故事》中讲述的雷锋多次将自己积攒的钱物捐给灾区,自己却省吃俭用,一双袜子补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行为如何看待时,46.1%的学生认为,精神可以提倡,实际中却不可行;或者雷锋的行为抑制消费,不符合现代经济学的观念。就职业价值观方面的调查来看,当问到理工科专业特别是一些专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艰苦性,你希望你将来的工作是什么样子时,希望待遇优厚、在大城市、国有企业、岗位比较轻松的占49.6%,仅有30.2%的学生希望自己将来的工作要有发展空间,能够锻炼自己,还有12.5%的学生不想从事艰苦行业,尽管可能是自己所学专业。就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现象调查显示,依次为就业问题、物价问题、自己专业所属行业发展情况。由此可见,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
由于受社会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道德评价趋向功利性,大学生的法纪观念淡化。许多大学生无法律意识,不仅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而且自己犯了罪或违了法还全然不知。
道德水准偏低,诚信意识较弱
“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人”,这是人文素质的最人性化的体现。然而,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社会公德,道德修养有待加强。如不注意公共卫生、公共场合抽烟、大声喧哗;不遵守交通规则,不走斑马线,横穿马路;登录不健康网站,沉溺于游戏;践踏草坪,攀折花木。
高校中“替考”枪手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甚至一些学生当起了“中介”。对于这种现象,27.4%的学生表示符合市场规律,有需求就有供给,或者表示这是“靠能力吃饭”,可以接受,很正常;22.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考试作弊问题,有46.13%的学生表示有过作弊行为,表示有作弊想法的学生占31.9%,仅有19.5%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想过作弊。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诚信意识亟待提高。
人文精神失落,自我满意度低
一些理工高校大学生政治觉悟不高、理想信念迷茫,人文精神欠缺,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感委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沉迷网络,流连于歌厅、舞厅、游戏厅,无所事事。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满意度低,当问到你认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如何时,认为自身人文素养很好的学生仅占13.9%,认为一般的占38.1%,认为很欠缺的占35.2%,仅有26.7%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抽出时间来阅读人文书籍,52.4%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只是偶尔涉及,14.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没兴趣。
加强理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自身能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应引起教育界足够的重视。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人文教育渗透专业教育全过程。科学精神的真谛在于求真、求实,人文精神的主旨在于求善、求是。因此,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两者同时发展才能做到真、善、美的统一。理工科的专业课程面对的主要是物质世界,而运用客观规律来为人类服务的活动都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与人文精神。因此,应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把专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专业教学的内容丰富,让学生不仅得到科学知识,而且受到高尚人文精神的熏陶。
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并举,加大文理交叉及边缘课程设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人文素质在创造能力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显得愈加重要。
为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等院校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适合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学科体系。各高校应明确规定:理工科学生必修一定数量的文科课程,同时,对现有的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在不增加课程总量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建设,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让理工科的学生多接触一些人文课程,把重要的人文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课程一道列入核心课程,从而构建一个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人文类学院的教学资源,开设人文类辅修专业,使学生受到人文方面的熏陶。如在理工科专业学生中开设法律、管理类、艺体类辅修专业,既适应了现代社会人才的需要,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开设学生爱好的人文类选修专业。把人文类专业由思想政治类、社会科学类、人文科学类、艺术类、语言类、体育卫生类扩展到科技史、发展史、心理学、美学等文理交叉及其他众多边缘课程。同时,在学籍管理中明确规定理工科专业学生在人文课程方面必须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如,清华大学规定理工科学生只有文史哲艺专业课13个学分全拿到才能取得学位,华中科技大学规定必须通过中国语文达标考试才能拿到学位等。
师资队伍与人文环境共建,构建和谐文明的育人环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是培育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不仅在学术上是学生的榜样,而且在人格上也是学生的榜样。因此,要强化师德建设,倡导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带动和感染学生,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要培养科学与人文背景兼备的全面型教师,使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注意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内容,做到专业教学内容和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互补,全方位开拓人文素质教育渠道。理工科院校要增大人文学科的比重,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核心、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课堂的主渠道以外,还要把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积极拓展人文素质教育途径。比如可以利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旋律,使学生在享受节假日的同时,细细品味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文明,升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