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统豫剧对当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启发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abc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某种艺术形式而言,其想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必须要对各种养分进行持续性地吸收。民族声乐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样需要遵循此规律。从根本上讲,河南豫剧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发,如咬字归韵、混声歌唱、舞台表演等。当代民族声乐作品中不乏借鉴豫剧元素的作品,如《木兰从军》《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这些都借鉴了豫剧元素。
  对于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来说,豫剧元素的加入促进了当代民族声乐表演作品的多样性,以及演唱技巧的不断成熟。
  一、河南豫剧的咬字对于民族声乐演唱的启发
  声乐是以语言为根基的,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其借助于语言将音乐的主题及内涵展示出来。
  就中国传统戏曲来看,咬字、发音是基本功,其语言讲究的是字正腔圆,有关的理论体系也非常完善。这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明确、有效的经验指引。
  从吐字、押韵、收声和气息调整等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戏曲需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民族声乐可学习并借鉴有关技巧,在对咬字、发音等技巧进行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的基础上,让演唱变得更加流畅,全面提升演出效果。
  豫剧作为一种地方性曲目,其同样是以语言为根基的。豫剧演员在演绎的过程中,遵循的是因字成腔和依字行腔这两大原则。想要使戏曲演唱得生动,并抒发真情实感,演员必须重点关注吐字技巧。
  方言是地方剧种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在方言的辅助下,富有特色的剧种和声腔体系逐步形成,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就豫剧剧种来看,演唱过程中的咬字与吐字决定了豫剧演唱水平的高低。对于演唱者而言,关键在于让观众能够听清并听懂戏词。总体而言,豫剧要求演员能够清晰、完整且顺畅地吐字,不能出现任何分割,要做到口齿伶俐、换字迅速。
  字正腔圆的要求同样适用于民族声乐的演唱,咬字要准,并做到清晰吐字。可现实情况是,我国民族声乐的表演人员对声音技巧的关注度高于演唱技法,而咬字和吐字得不到重视。
  民族声乐的表演人员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一起,其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难以正确把握平翘舌音,并无法精准区分前后鼻音,难以达到字正腔圆的要求,如此一来,听众听不清楚歌词,从而不能产生情感共鸣。
  另外,模糊的咬字也让表演人员的压力倍增。因为在表演期间,表演人员会过分关注咬字问题,精神高度紧张且难以集中,这会使表演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当代民族唱法可以充分汲取河南传统豫剧的咬字技巧,重视歌词表达。
  二、河南豫剧的演唱技巧对于民族声乐演唱的启发
  豫剧作为河南的第一大剧种,长期受中原文化尤其是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其唱腔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在演唱方法上,豫剧的唱法也是经过了多次革新,变得越来越科学。
  现在的豫剧与当代民族声乐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对混声演唱法进行了运用,为演唱者的完美演唱提供了帮助。
  豫剧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流派、曲调等不同,演员的用嗓也各不相同,形成了大本腔、二本腔、夹本音、夹板音等用嗓方法。在表演过程中,豫剧演员通常不会单独使用某一行腔,而是运用混声唱腔。
  从本质上来讲,混声唱腔是在夹本音唱腔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而出现夹本音唱腔的原因在于,大本腔与二本腔这两大主流唱腔有很多的不足。演员在运用大本腔的时候,依靠的是自己的真聲,这会使观众听到一种真实、亲切且淳朴的音色。但是,大本腔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演员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声带机能,这种唱法的音域较窄,不利于演员对作品进行演绎。
  后来,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二本腔演唱,即假音唱腔,这使得豫剧演员在演唱作品时,声音过于尖锐,不够悦耳。传统豫剧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夹本音。这种唱法很好地将真假声相结合,为后来豫剧混合唱腔的形成奠定了根基。
  在豫剧的发展过程中,夹本音唱腔逐渐发展成熟,呈现出了非常明亮且高亢的音色,拥有更为宽阔且深远的音域,能够帮助演员实现对人物的塑造。夹本音唱腔展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正因为此,在豫剧演唱过程中,演员对此唱腔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非常高。
  早期的民族声乐也经历了和豫剧相似的探索阶段。最初,劳动人民为了释放巨大的劳动压力,创作了号子或山歌,这便是民族音乐的雏形。
  劳动人民通常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基本都是即兴演唱,技巧不足。尽管此种表演形式非常传统,然而却将劳动人民的纯真与质朴展现得淋漓尽致。总体来讲,劳动人民的歌唱技术水平较低,此种情况下,民族声乐便具有音域不够宽泛、高低音无法有效衔接、过度依赖于真声歌唱、音乐不具有美感等问题。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对美声唱法、传统戏曲的借鉴,我国的民族声乐迎来了新的发展,其学习并借鉴了优秀的戏曲唱法,运用了混声唱法。混声唱法必须统一不同声区,声音不能有中断,且要求吐字清晰,更好地凸显了音乐的流畅性和美感。
  三、河南豫剧中的形体表演对民歌演唱的启发
  传统豫剧表演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的结合,要实现声音和形体的完美融合,将情感流露出来。就形体表演而言,豫剧的优势是相当明显的,以唱、念、做、打和手、眼、步、法为核心,在表演过程中追求肢体协调以及其与形体的完美配合。这正是民族声乐所需要的,双眼清亮、站姿得体,使音乐表演更加形象生动,有助于增强音乐感染力。
  在演唱民族声乐的时候,演唱人员应该重点关注演和唱这两方面的内容,使观众获得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的享受。民族声乐缺乏丰富的表演形式,演唱人员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怎样去运用声音和气息唱出优美的音色上,从而忽视了舞台表演。这不利于升华音乐主题、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在民族歌剧的表演中,表演人员要借鉴戏曲中的手势、动作等,将演和唱相结合,全方位去刻画人物,这样才能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四、结语
  河南豫剧在艺术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河南豫剧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步演变成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演唱方法。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既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也对美声唱法进行了学习和借鉴,在此基础上,带有明显中国特征的演唱形式逐步形成,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作者简介:苗欣然(1996-),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其他文献
在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独立女性这个说法被频频提及。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给无数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塑造的简·爱。本文以地点变换为线索,探讨出身贫寒的孤女简·爱的成长之路。这是一条让世人敬佩的独立女性之路,可以启迪如今很多女孩的成长。  读《简·爱》让人感触颇深,因为女性能从简·爱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简·爱的坚毅和果敢也是独立女性一直追求的特质。可
期刊
1719年,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发表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开创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之风,笛福因此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启蒙运动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流传至今,受到各国学者和读者的高度关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论述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创作艺术,进而阐释笛福的小说创作特色,呈现他在英国启蒙运动时期取得的文学成就。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广泛流传的英国文
期刊
第一次翻开吉田修一的《横道世之介》时,笔者对世之介这个人物的印象停留在一个傻傻的青年模样,没有现代都市青年的精英范儿,甚至还有些缺心眼。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青年的大学生活,被吉田修一写出了一股哀伤的味道。  与《横道世之介》同类的作品有《最后之子》《公园生活》等,都是以日本东京为背景,聚焦青年的都市生活,他们都拥有共同的特性、同样的困惑,也同样孤独。世之介与夏目漱石《三四郎》中的小川三四郎有相同之
期刊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自1830年出版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仅仅在中国,《红与黑》的汉语译本就有20多个,这在世界文学作品长篇小说翻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其畅销情况。  《红与黑》之所以能在普通读者心目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归根结底还在于其塑造出了于连这一人物形象,他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冲突,他的野心、对现实的愤懑不平以及报复性的反抗是整部小说真正扣人心弦的所
期刊
周昔非是吉林省知名书法家,1928年8月生于长春,1948年就读于私立长春文法学院中文系,1950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字幕美术师,于2009年4月11日逝世。  周昔非的书法艺术活动主要在长春完成,对长春书法界影响深远。周昔非一生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70岁时才在长春举办书法作品展览,一生仅有一部书法集出版。  纵观周昔非的书法创作历程,其书法风格至少有三次大的转变,其勇猛精进、锐意创新的精
期刊
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家,她的意识流三部曲《海浪》《到灯塔去》《达洛卫夫人》广为流传,而《海浪》是意识流表现手法的典型代表。  在《海浪》一书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海浪的描述来映射、探索生命的规律,并通过6个人物的独白来表达思想,从而传达出作者对于死亡的看法。本文基于海浪这一意象,具体分析作者所持有的对生命的看法,以及作为一部“诗化小说”,作者是如何将潮水与音乐相结
期刊
亨利·詹姆斯重视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他在《一位女士的画像》序言中讲述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强调“我所有的只是一个人物,一个特定的、引人入胜的少女的性格和形象”。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小说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天真少女,对广阔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生活抱有理想的看法,在经历了被好友和丈夫欺骗、亲友离世等一系列苦难后,她实现了从天真无知到成熟智慧的蜕变,能够以更加从容的态度直面真实的、
期刊
敦煌洞窟的开凿和营建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时间跨度千余年。笔者认为从敦煌壁画风格的演变过程可以了解每一个朝代的文化和社会状态,壁画作品本身可以体现出绘画理论在应用方面的变迁。本文选取早期壁画作为案例,从画论的角度来解读敦煌壁画的部分作品,从而分析敦煌壁画的色彩观念。  一、早期敦煌壁画的色彩表现  早期敦煌壁画运用的是彰显自由灵动的笔触,使用的是天竺晕染法,
期刊
绘画作品格调的高低在于其构成语言是否使用得恰到好处。构成语言通过最基本的点线面及其在画面中的安排可使观者产生不同的感受。笔者经过分析举例,阐释构成语言的基本内涵和表现方式,从面积、位置、主次方面来分析构成语言在画面中的不同形态、长短大小、纵横高低、虚实阴阳,这些需要经过人们主观的推敲和提取,才能诉诸画面,并为画面内容所服务。本文旨在通过对构成语言的研究,进而论述其对于创作的重要性,以便于将构成语言
期刊
在表演行业,秦腔花脸表演占据着很大的位置。花脸作为戏曲表演的主要行当之一,其主要特点就是用各种色彩勾勒图案化脸谱,表现性格粗狂、豪迈,声音粗壮、雄浑的人物。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戏曲脸谱经历了萌芽、发展与繁荣等多个阶段,不同角色的脸谱也不同。在不同的色彩当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人物造型特色,并认识到我国戏剧化妆艺术的伟大之处。从演员的五官以及他们细腻的脸谱中,人们可以了解多种人物的性格特色。基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