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倾向,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包括激情、心境、信心等心理状态。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组合不同,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表现出一个个不同的“我”。作文个性化,说到底就是写出“我”,表现“我”:写“我见”、“ 我闻”、“ 我想”、“ 我感”、“我识”,表现“我”的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心理状态,表现“我”的喜、努、哀、惧、爱、恶、欲。怎样写好“我”呢?
一、写“我”是表达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要想使学生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处处留意,抓住时机,撞击出学生个性化的思想火花。首先要使他们乐于并敢于表达,形成“人人都急于要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愿望。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远离轻浅甜腻,抛弃虚厚和华丽,才会反映出他们自己鲜活的生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创设让全体学生动起来、说起来的教学情境。
情境作文,是从学生作文的需要出发,有意创设一个具体的场面、景象或境地,让学生置身其中,或者把学生带到校外的相关情境中,观察、思考、联想、想象,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需要。例如,展开正方反方争辩会,各抒己见;或是开展一次活动,全员参与,各自表现;或是提出一种现象,让学生分析解决;或是进行即兴作文,如鸟儿飞进教室,冬冬脚扭伤了;或是观察自然现象,如大风你干什么,一场雷阵雨等等。这些具体的情境触发了学生写作情绪,让他们身在特定环境之中有话可说,有事可记,有理可论,有情可抒。学生身临其境,带来感知的敏捷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认识事理的颖悟性和灵活性。
如有一次让学生写《春天是___________》为题的作文,大部分学生赞美春天和风细雨、花红柳绿、万物复苏,唯有几个学生写春天是令人讨厌的:春天雨水多,体育课泡汤了;春天忽冷忽热,容易感冒生病;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像个爱哭的姑娘,上学、放学不方便。这些学生对春天的独特看法,写出了真感受、真体验,真实反映了生活,真正体现了自我表达的需要。
有一次上语文课,我没准时到,学生在教室里闹翻天。于是,我抓住这偶发教学资源,让学生把此前发生的事写下来。一位学生以《课堂疯神榜》为题写道:“安静的教室,突然‘群魔’开始乱舞,‘歌王’李晨冲上讲台,摆出一副明星的架势,大声唱起了一首不知名的歌,台下的‘粉丝’又是跺脚,又是吹哨,好似进入了半疯狂状态。几个男生冲上讲台,跳起他们自创的‘调皮捣蛋舞’,逗得哄堂大笑。‘好戏’一台接一台,真是‘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可见,情境能使学生萌发表达的积极动机,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形成一个优势信息兴奋中心,诱导信息活动。境能生情,情动辞发,境——情——辞,顺向流淌,写作就成了一种倾诉;反过来,辞能言情,情能染境,写作成了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
二、写出一个“真我”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为作文提供了表现的内容,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并不等同于作文材料,只有那些被学生认识、感受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经历了“眼中有”、“心中有”的过程之后,才成为作文材料,最后才能“笔下有”。作文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过程。支玉恒老师说过:“作文不是加工一件现成的物品,而是要从‘内心’生发出产品来。”这话强调的就是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体会。可见,感受是作文的开端,是立意的前提,是抒情的基础,是行文的动力。这样才能写出“真我”。
如写《_________真爽》这篇作文,学生取材面广:《变魔术真爽》、《不用戴眼镜真爽》、《被表扬真爽》、《漂流真爽》、《长高真爽》等等。其中一位学生在《生病真爽》中写看到同桌生病不用上学,在家看电视,于是他故意吹空调而着凉、发烧。结果他也不用去上学,不用做作业,反而受吃药的苦,打针的痛,吃饭没胃口的折磨。病好后精神爽,整天不会昏昏欲睡,和同学们玩游戏,可以吃大餐。他通过自己生病的感受,真正体会到生病并不爽而主动地改了题目——《病愈真爽》。这一改真正写出了心里话。
又如,写《忘不了那张_________的脸》这篇作文,有位学生写妈妈发现我偷看漫画书,那脸变严肃了;看到我孝顺,爷爷那脸变慈祥了;得知我作文上90分,爸爸那脸变微笑了。由于小作者的认真观察,真心体验,才能把妈妈的变脸详细地写出来,才能把自己的感受随脸的变化而变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新鲜的素材,确立具有较强情绪色彩且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习作题材。如《春雨,你好》、《是最棒的》、《当个孩子不容易》、《都是惹了祸》、《零食,想说爱你不容易》、《我怕》等,这些题材都能使学生对写作充满了新鲜、不吐不快的感受。
三、写出一个“新我”
儿童时代是人生中最具有诗意的生命阶段。儿童的双眼纯真、双耳敏锐、头脑聪慧,他们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映在心里,汇成了一条清澈的河,而河中的每一滴水珠都有弥足珍贵的童真,孩子们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语言来。这些构成了“我”的特点,“我”的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颗相同的水珠,只要写出我的“这一个”就一定会与众不同,就会有新意。
如一位学生在《捡破烂老婆婆真辛苦》一文中写着:“只见老婆婆在垃圾堆中弓着腰,好像在寻找什么,她那结满茧子的瘦小的手,翻动着脏兮兮的垃圾。突然,她似乎找到了宝贝一样,露出了笑容。我仔细一看,老婆婆手中只不过是个空水瓶,这就让她笑了。接着,老婆婆又继续在垃圾堆中翻出废卡片、用过的作业本。汗水湿透了她的上衣,她却笑得更加灿烂了。”从这段话中可看出,小作者用那双“火眼金睛”去观察生活,用那善良的心灵去观察生活,才能写出老婆婆动作的细腻、神态的形象。
作文个性化,写“我”是关键,写“我”是表达的需要,是作文的目的;写出一个“真我”,是作文个性化的突出特点;写出一个“新我”,是用书面语言进行创意表达的不懈追求。如此三位一体,作文个性化才能迈出可喜的一步。
(责编侯艳星)
一、写“我”是表达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要想使学生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处处留意,抓住时机,撞击出学生个性化的思想火花。首先要使他们乐于并敢于表达,形成“人人都急于要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愿望。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远离轻浅甜腻,抛弃虚厚和华丽,才会反映出他们自己鲜活的生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创设让全体学生动起来、说起来的教学情境。
情境作文,是从学生作文的需要出发,有意创设一个具体的场面、景象或境地,让学生置身其中,或者把学生带到校外的相关情境中,观察、思考、联想、想象,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需要。例如,展开正方反方争辩会,各抒己见;或是开展一次活动,全员参与,各自表现;或是提出一种现象,让学生分析解决;或是进行即兴作文,如鸟儿飞进教室,冬冬脚扭伤了;或是观察自然现象,如大风你干什么,一场雷阵雨等等。这些具体的情境触发了学生写作情绪,让他们身在特定环境之中有话可说,有事可记,有理可论,有情可抒。学生身临其境,带来感知的敏捷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认识事理的颖悟性和灵活性。
如有一次让学生写《春天是___________》为题的作文,大部分学生赞美春天和风细雨、花红柳绿、万物复苏,唯有几个学生写春天是令人讨厌的:春天雨水多,体育课泡汤了;春天忽冷忽热,容易感冒生病;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像个爱哭的姑娘,上学、放学不方便。这些学生对春天的独特看法,写出了真感受、真体验,真实反映了生活,真正体现了自我表达的需要。
有一次上语文课,我没准时到,学生在教室里闹翻天。于是,我抓住这偶发教学资源,让学生把此前发生的事写下来。一位学生以《课堂疯神榜》为题写道:“安静的教室,突然‘群魔’开始乱舞,‘歌王’李晨冲上讲台,摆出一副明星的架势,大声唱起了一首不知名的歌,台下的‘粉丝’又是跺脚,又是吹哨,好似进入了半疯狂状态。几个男生冲上讲台,跳起他们自创的‘调皮捣蛋舞’,逗得哄堂大笑。‘好戏’一台接一台,真是‘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可见,情境能使学生萌发表达的积极动机,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形成一个优势信息兴奋中心,诱导信息活动。境能生情,情动辞发,境——情——辞,顺向流淌,写作就成了一种倾诉;反过来,辞能言情,情能染境,写作成了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
二、写出一个“真我”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为作文提供了表现的内容,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并不等同于作文材料,只有那些被学生认识、感受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经历了“眼中有”、“心中有”的过程之后,才成为作文材料,最后才能“笔下有”。作文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过程。支玉恒老师说过:“作文不是加工一件现成的物品,而是要从‘内心’生发出产品来。”这话强调的就是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体会。可见,感受是作文的开端,是立意的前提,是抒情的基础,是行文的动力。这样才能写出“真我”。
如写《_________真爽》这篇作文,学生取材面广:《变魔术真爽》、《不用戴眼镜真爽》、《被表扬真爽》、《漂流真爽》、《长高真爽》等等。其中一位学生在《生病真爽》中写看到同桌生病不用上学,在家看电视,于是他故意吹空调而着凉、发烧。结果他也不用去上学,不用做作业,反而受吃药的苦,打针的痛,吃饭没胃口的折磨。病好后精神爽,整天不会昏昏欲睡,和同学们玩游戏,可以吃大餐。他通过自己生病的感受,真正体会到生病并不爽而主动地改了题目——《病愈真爽》。这一改真正写出了心里话。
又如,写《忘不了那张_________的脸》这篇作文,有位学生写妈妈发现我偷看漫画书,那脸变严肃了;看到我孝顺,爷爷那脸变慈祥了;得知我作文上90分,爸爸那脸变微笑了。由于小作者的认真观察,真心体验,才能把妈妈的变脸详细地写出来,才能把自己的感受随脸的变化而变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新鲜的素材,确立具有较强情绪色彩且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习作题材。如《春雨,你好》、《是最棒的》、《当个孩子不容易》、《都是惹了祸》、《零食,想说爱你不容易》、《我怕》等,这些题材都能使学生对写作充满了新鲜、不吐不快的感受。
三、写出一个“新我”
儿童时代是人生中最具有诗意的生命阶段。儿童的双眼纯真、双耳敏锐、头脑聪慧,他们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映在心里,汇成了一条清澈的河,而河中的每一滴水珠都有弥足珍贵的童真,孩子们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语言来。这些构成了“我”的特点,“我”的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颗相同的水珠,只要写出我的“这一个”就一定会与众不同,就会有新意。
如一位学生在《捡破烂老婆婆真辛苦》一文中写着:“只见老婆婆在垃圾堆中弓着腰,好像在寻找什么,她那结满茧子的瘦小的手,翻动着脏兮兮的垃圾。突然,她似乎找到了宝贝一样,露出了笑容。我仔细一看,老婆婆手中只不过是个空水瓶,这就让她笑了。接着,老婆婆又继续在垃圾堆中翻出废卡片、用过的作业本。汗水湿透了她的上衣,她却笑得更加灿烂了。”从这段话中可看出,小作者用那双“火眼金睛”去观察生活,用那善良的心灵去观察生活,才能写出老婆婆动作的细腻、神态的形象。
作文个性化,写“我”是关键,写“我”是表达的需要,是作文的目的;写出一个“真我”,是作文个性化的突出特点;写出一个“新我”,是用书面语言进行创意表达的不懈追求。如此三位一体,作文个性化才能迈出可喜的一步。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