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藏雪鸡(retraogallus tibetanus)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6年5-8月,在青海省尖扎县,采集藏雪鸡新鲜粪便及可能食用的植物,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
【机 构】
:
陇东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省陇东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甘肃庆阳745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雪鸡(retraogallus tibetanus)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6年5-8月,在青海省尖扎县,采集藏雪鸡新鲜粪便及可能食用的植物,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藏雪鸡食性.结果表明:藏雪鸡能以各种植物器官为食,叶片是其食用的主要器官,茎次之,再次是花和果(种子),根极少;藏雪鸡所食植物器官比例有明显季节变化,叶片的比例逐月下降,花的比例在7月显著增加,而果(种子)比例在8月陡增至28%;藏雪鸡能以生境中24科72种草本植物中的19科49种为食,还取食苔藓和地衣;禾本科和菊科植物是其主要食物,占食物总量的42%;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22.35%)是主要食物种,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等20种植物是其常见食物种;藏雪鸡所食植物种类比例季节变化明显,如草地早熟禾比例5-7月稳定在20%左右,但8月上升到30.20%,而蒲公英比例5-8月持续增加;藏雪鸡所食植物种类数稳定在35~36种,仅7月稍多(41种);不同月份的食物成分相似性较高(>73%),食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相似,但8月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明显低于其他月份.综上,藏雪鸡是广食性鸟类,且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藏雪鸡救护和迁地保护时人工饲料配方的设计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本研究运用多变量路径分析技术,分析饥饿7d(饥饿组)和非饥饿状态下(对照组)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幼鱼的体质量和形态特征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实验对两种状态下的幼鱼进行体质量(g)和全长(L_1)、体长(L_2)、体高(L_3)、头长(L_4)、头高(L_5)、吻长(L_6)、尾柄长(L_7)、尾柄高(L_8)、背鳍前距(L_9)、胸鳍前距(L_(10))、腹鳍前距(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环境条件恶劣,通过对高山苔原带蛾类研究,揭示蛾类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变化,可为研究蛾类对苔原极端生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蛾类在维持苔原带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提供依据。2005—2007年和2019年,每年的6、7、8月,在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利用灯诱采集蛾类标本,分析蛾类的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动态。共采集蛾类1585头,隶属于13科126种,夜蛾科(Noctuidae)为优势类群,绿组夜蛾(Anapl
在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过程中,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的富集是最重要的一步.目前常用的富集方法是抗体亲和富集或SH2 superbinder富集.此外,通过质谱与生物信息学等技术,
本文将景观指数、梯度分析和移动窗口法相结合,分析了惠州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异特征。以中心城区为起点,向外等距设置辐射状梯度带;同时结合研究区的特点,设置了4个不同方向的样带。综合运用景观指数粒度效应分析和土地面积变化评价指数模型,确定适合研究区的分析粒度;考虑到景观格局的各向异性,计算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和相应的块基比,确定不同方向样带的分析幅度;采用移动窗口法分析不同方向样带的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