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蓝色国土  维护海洋权益郑和、马汉、孙中山等众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love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世界名人和战略家都曾指出并阐述过海洋的重要性。海洋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蓬勃发展,各国对国家安全观、发展观的认识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纷纷把重视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安全提到空前高度。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主权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世界各国重视
  海洋的战略地位
  海洋是重要的能源和资源宝库,是维持人类发展的坚强后盾,是一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球总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3.6亿平方公里。在这部分海洋面积中,2.5亿 平方公里为国际公共海域,1.3亿平方公里为沿海国家管辖,被管辖的海域号称“蓝色国土”。海洋是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动力能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全球海洋专属经济区内蕴藏着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87%,提供着世界渔业产量的94%。海洋还是国际经济交流的主要载体,国际贸易量的95%是由海运完成的。大规模合理有序、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海洋是解决人类21世纪陆地资源的逐渐匮乏、人口的膨胀性增长的重要途径。由于国际社会对陆地空间的分割已基本完毕,各种陆地资源逐渐趋向枯竭,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已把目光和精力转向海洋,新世纪海洋将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也是争夺海洋国土和资源的关键时期。
  世界知名政治家和战略家都非常重视海洋和海洋战略。提出“海权论”的美国战略家马汉一针见血地指出,控制海洋,特别是控制与悠关国家利益和贸易的海上要道和海峡,是一个国家实现繁荣富强的纯物质性因素中的首要因素;他希望并要求美国重视海洋战略并应该首先制定太平洋战略。前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也有同感,他指出,国家海上威力的实质就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最有效地利用世界大洋的能力;他还颇具预见性地认为海洋不仅是伟大的通道,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新世纪俄罗斯的海洋战略非常重视加强海军、商船队、科学考察船队等国家海上综合力量建设。中国的周边国家中,印度尤其重视海洋战略和海军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开始把海军列为建设重点,全面推行“印度洋控制战略”,扩大控制范围,加强远洋进攻的能力;并在印度洋推行以威慑求扩张的“东延”、“西扩”、“南下”战略,并谋求其海上力量进一步向中国南海等海域辐射。前印度海军参谋长声称“印度的战略边界包括整个印度洋地区,西部到西亚包括波斯湾、红海及西部的沿海地区,东部太平洋的南中国海地区”。日本是个岛国,深具“危机意识”,十分重视拓展海洋疆土,步步推进大规模扩张大陆架、占领海洋岛屿、进而占据周边广袤海域的战略,在涉及海洋主权方面立场强硬。
  海洋在我国的
  战略地位日益突显
  中国的战略家和政治家同样重视海洋的战略地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说过,“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于海,危险也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孙中山先生强调海权“操之在中国则存,操之在人则亡”,中华民族要“经略北洋、南洋”,并且很早就提出过“太平洋战略”。1953年,毛泽东首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时,回顾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教训,指出“为了反对帝国义的侵略,中国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重视海军建设和海洋战略思维,推动质量建军进程向纵深发展。
  中国多种陆地资源日渐短缺,充分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捍卫中国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是中国为现代化进程提供可靠保障的重要一环。中国已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对外贸易世界第三。以石油供应为例,中国从1993年起就已经成为纯粹的石油进口国。中国很快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且中国石油主要靠海运。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中国油气能源缺口将越来越大,中国还需要大量矿物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供应,能源和资源因素将是今后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评颈因素。中国所辖海域、公海和国际海底资源蕴藏丰富,据估计,中国海洋国土内蕴藏石油资源量150—20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2%;天然气资源量
  6.2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24%。中国沿海还蕴藏有丰富的可再生清洁型能源,总储量达6.3亿千瓦,仅潮汐能就达1.1亿千瓦。一旦人类未来从水中利用氢能源技术成功,中国则更面临无穷的能源供应。从海运看,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已超GDP的50%,其中绝大部分贸易依赖海上运输。经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约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70%以上。
  我国的海洋权益
  和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安全方面取得不少进展。根据国家海洋规划和统计,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产值已占其GDP10%以上,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海洋经济每年以20%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争取今后20年年增长8%—10%,2010年总产值可望达1.4万亿元人民币,2020年达到3万亿元人民币,争取届时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9%。根据有关统计,中国从事海洋的劳动力约400万,各类海洋船舶约30万艘,发现并开发了一批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海港建设、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等都有很好进展。海洋科技水平提高较快,有100多家海洋科研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才。中国很早就到太平洋和南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前提下,中国与有关争议国签定了渔业协定,2002年与南海周边争议国家签定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的活动,为和平解决争端做了一些铺垫。国内海洋法律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先后颁布了《领海及毗连区法》、《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几部重要海洋法规,并于1996年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郑重声明中国宣示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并声明将按照协商和公平原则处理与有关国家之间的海洋争议。
  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也面临严重威胁。渔业资源、石油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受到严重侵犯。中国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中,有150万~190万平方公里被相关国家觊觎或侵占。在黄海北部和黄海南部,中国都与相关国家之间存在海洋划界争议;在东海,中国和日、韩面临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争议。在南海水域,除中国控制6个礁和台湾驻守最大的太平岛外,共有39个岛礁被侵占。有关国家竞通过“实际控制”来宣示岛屿“主权”,加紧开发和掠夺资源,并把国际开采资金和公司引入其中,增大国际化力度和事实占领程度。个别国家2004年对中国与菲律宾签署的有关合作开发协议表示不满,并于2004年10月宣布在南海争议海域进行石油开发国际招标,破坏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精神和规则。
  “一个硬币的两面”
  当年“地理大发现”开启了人类重视海洋的全球视野,使人类海洋观念产生了首次飞跃,国际海洋法正式生效则标志着人类海洋观念正在发生第二次飞跃。联合国海洋法一方面赋予中国对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行使管辖权,但其不足与缺陷也对中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衍生了一些新的海域主权争议和纠纷。包括中国海洋周边国家在内,世界各国竞相从国际海洋法中寻求法理支持,展开大规模圈占“蓝色国土”行动,致使海洋争议加剧,中国海洋安全威胁加大。一些中国周边国家不严肃地引用联合国海洋法,不顾中国多次主权宣示和警告,不顾历史事实和海洋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和以往判例,无视现实地理条件与海洋法的理论界定之间的客观差异,不恰当引用其中对其有益的条款,甚至断章取义,单方面简单地主张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350海里大陆架原则划定其海洋国土,使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中,有一半以上的海域面临“主权归属争议”。根据海洋法,一个岛屿周围的主权水域可延伸到1500平方公里,可以附带控制4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并影响到大陆架和对海底资源的分割,这就是有关国家与中国激烈争夺海洋主权、岛屿主权的关键原因之一。
  周边海洋争端因为有某些大国和外来势力的介入,而变得日趋复杂和国际化。表面上态度中立的美国,近年来不断发表所谓希望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声明,实际上是向中国等方面施加压力,美还频繁与区域一些国家等相关与中国争议国举行海上联合演习,大肆展开海洋调查以搜集相关海洋资料,并在相关国家之间穿针引线,特别是美日间的军事合作给中国安全造成压力。2004年7月以来,美国还敦促中国和日本尽快完成东海划界谈判,并建议按照所谓基线原则划分,无端介入中日海洋争议。美国还表示,为防范恐怖袭击和打击海盗,要进驻马六甲海峡地区。有关争议国家也认为美是该地区重要的稳定力量。印度近年来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并不断派遣舰队与越南等南海周边国家联系,显示其对中国南海地区的战略航道地位和海洋资源也很感兴趣。与中国有争议的相关东盟国家近年来出现所谓“逆裁军”现象,各国竞相依靠外来大国加强军备。曾经在维护海域主权方面与大陆立场一致的台湾当局,近年来在陈水扁“台独”本质的影响下,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中国大陆与周边国家和外来大国之间的矛盾,这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减弱大陆捍卫海洋安全的回旋空间。
  维护海洋权益重任在肩
  中国的海洋家底并不厚实,不少海域被他国觊觎或窃据。中国海洋国土绝对面积数位居世界第四,但海洋面积和海洋资源相对贫乏,并且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中国海岸线18000公里,岛屿线14000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中国对12海里以内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具有完全主权。连同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最长350海里的大陆架,中国共对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水体、海床及其资源能源、海洋勘探和水体以上空域部分的管辖权。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加上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国总体管辖国土面积应是1260万平方公里。另外,在中国管辖区内,还有6500多座岛屿。但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方面看,不仅中国海洋国土总面积不算大,人均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更是极端贫乏,而且目前面临着被多方蚕食和瓜分的现实危险。
  中国在维护和捍卫海洋安全方面有过沉痛教训。屈辱的近代史告诉我们,必须重视海洋安全,维护海洋权益。曾有统计称,1840-1940年,中国遭外国从海洋入侵470多次,兵力近50万人,清朝政府被迫签署50多个卖国条约。在中法马尾海战、中日甲午海战两次战争中,中国海军实力并不亚于对手,但最后终遭败绩,被迫割地赔款,这与缺乏海洋大安全、大战略观念也不无关系。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度实行封闭发展,海洋权益、海洋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当前,新的安全观、海洋国防观、海洋军事空间观、海洋主权观不断出现和提升。现代战争技术手段迅速提高,海洋大大增加了战略回旋空间和战略纵深。中国政府和各阶层民众正注意从中国惨痛历史中汲取教训,逐步把维护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问题提上战略高度。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
其他文献
2月27日至3月4日,中国前驻埃塞俄比亚大使艾平受命作为中联部代表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下简称“圣普”)出席友好政党圣普解放运动-社会民主党(以下简称“解运”)第四次代表大会并对圣普做实地考察,我有幸作为艾平同志的助手随行。  走入“敌后”  由于是第一次前往一个台湾“邦交国”,又是中圣两国断交近8年来作为我们党首次派赴圣普的成员,肩负“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做些工作”的神圣使命让我们怀着既新鲜又有许些
期刊
FTA是自由贸易协定(FreeTrade Agreement)的简称,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包括独立关税地区)根据WTO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由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方所形成的区域称为自由贸易区,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货物贸易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的商品实现完全自由流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FTA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它已经成为贸易自由化发展的一个新亮
期刊
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自然集聚、无法依存其他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这是新时期发挥福建优势、加快福建发展的新思路,是服务全国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决策,也是福建区域定位的现实选择。作为全省外事工作综合归口管理部门,我们要站在这个新的战略
期刊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对我有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并行发展,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召开的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外交工作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唐家璇国务委员在东北三省外事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外事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更好地
期刊
尽管日军侵华战争的硝  烟已经远去,但战争留给中国人民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至今仍未彻底平复。正视过去战争遗留的种种问题,探讨解决遗留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乃是中日两大民族争取深层次和解、创造东亚共同繁荣的未来的必要前题和先决条件。  战争遗留的三大问题  中日战争遗留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劳工及赔偿问题。据日本外务省管理局1946年3月1日制作的《华人劳工工作情况调查报告书》(一般简称为“外务省报告书
期刊
(EGP)在“欧洲绿党联盟”(EFGP)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绿党的成立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使原来分散的32个绿党能够以共同的宣言和行动表达他们共同的声音,进一步扩大绿党在欧洲的影响。绿党政治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最先在少数西方工业化国家产生并迅速扩展开来的社会政治现象,它之所以成为典型的20世纪西方“后30年现象”,在于它与其他新社会运动相比,无论是运动规模、参与人数,还是社会政治影响,
期刊
最近,本刊记者就学习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问题,采访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蔡武同志。  记者:首先感谢蔡副部长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可否谈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提出了哪些要求?  蔡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期刊
一、2000年、50年、60年  中国朋友常说“2000年的友好,50年的战争”。我想这是指日中两国以文化为中心的2000年友好交流史,以及从1894年的日清战争到1945年日本战败这50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但很多的中国朋友不愿涉及战后的60年。  在日本,我有很多朋友认为,正如2005年4月发表的《和平与睦邻友好呼吁书》所言,战后,日本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经济繁荣,强调日中友好交
期刊
积极参与和推动多边外交,是新世纪中国  外交的指导理念之一。随着多边外交的日益活跃,国际关系学界对多边主义和多边外交的学术探讨也方兴未艾。当前,在对多边主义的理解方面存在着一些争论和歧义,反映了在这个问题上认识的不断深化,本文试图就实践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多边主义是国际关系的一个  古老命题,还是一个现代  理念?  多边主义作为外交实践活动,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上乘的表
期刊
60年前,中国人民取得了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归根结底反映了中日两国发展道路的成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使中日和平友好关系得到溯本清源的历史回归。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日关系面临重新定位和调整,反映两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新变化。从中日关系的跨时代的视角上,审视两国关系的历史经纬及其规律性,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地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  抗日战争的胜利反映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