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及应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w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主动参与、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可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有的学生拿着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方式,不知该学什么、怎么学。那么,给学生怎样一个抓手,让学生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学案;编写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广泛查阅资料了解到东庐中学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昌乐二中的“271”构成的课堂模式,其基本元素名称虽不同,但都有教学文本,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预习实现自学、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的技术支撑。
  导学案就是高效课堂的“文本”,是学生会学、乐学的抓手。国内名校成功经验证明了导学案用于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我们可否将名校的导学案全部拿来,为我所用?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名校编写的导学案详细具体,有很好的操作性,但也存在不足,最主要的是缺乏对学生学法上的指导,也不符合我市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
  2005到2012年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市一些初中学校也尝试着导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客观地说,导学案的编写存在技术与方法上的问题,实际操作中仍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能把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不够。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的问题,2012年5月申报了“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研究”课题,现已结题。
  对学习者来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导学案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把知识建构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这便是该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帮助教师设计出了适合教学富于个性的导学案,并根据“应用方法”适时、适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新课程实施以来教与学存在的困惑。
  (一)研究过程
  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跟踪法等多种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了解大庆市初中学校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情况,综合10余份调查表拟定调查问卷。
  选择祥阁学校和四十四中学4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及听课调研,了解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老师讲得过多,时间在30分钟左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预习时50%左右学生不知做什么,研讨中60%学生无事可做;学校语文教学水平偏低。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问题的症结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大庆而言,尚无专门的学法指导课。所以,解决学生学习不得法的问题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2.文献研究法
  研读关于高效课堂构建的相关书籍,如张海晨、李炳亭的《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雷振海、李炳亭的《仰望教育的天空》,于春祥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等,内化理念,借鉴方法;赴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实地考察。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认定,在解决学法问题上用得较多效果较为显著的首推导学案。
  研究发现,目前国内比较成型的导学案有用于课前的预习案、用于课中的探究案、用于课后的训练案。这三类导学案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共性问题是:以设计为主,学生情况考虑过少。突出问题是:关注导知识,导学生怎样把知识内化的过程且只基于一课去导,没有关注知识的体系;没有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如何学习知识。
  所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认为好的导学案至少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还要整理知识点并将其归于上位知识系统。
  3.行动研究法
  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基础上,我们在实践中反复打磨,在打磨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
  以记叙类文章导学案模式形成为例:
  四十四中学薛飞老师应用导学案执教郭沫若的散文《石榴》,我们实行了“三上三改”的策略。薛老师介绍教材内容、教材处理及学生学习基础等情况,课题组成员在学习目标设计上给出建议,确立学习目标:学习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欣赏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充分研讨后,确定了导学案的环节和课堂流程。课后课题组成员评课分析,发现以下问题并研究出相应改进办法:
  (1)学习目标不够具体,表述语言落不到具体知识点上。研讨后改为: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欣赏文章状物的形神兼备之美;品味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美。删掉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学习过程就是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明确提出显得画蛇添足。
  (2)问题与困惑呈现零散。对课前自主预习的检测,学生或写在教材页眉页脚上,或写在练习本、便条纸上。鉴于此,大家认为在导学案第一部分加上“疑点空白”作为本部分的最后一项,集中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以使下一步学习更具针对性。
  (3)文本挖掘深度不够。基础知识和文本分析题贪多、求全,影响学生深入思考。对此,薛老师的反思是备课时只有抓住教材核心问题,才会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
  (4)追求环节全面,忽视学生实际。如知识储备、书写速度等因素。說到底是没能完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讨后,薛老师做了调整改进,集课题组集体智慧,第二次在同年级其他班级上《石榴》一课。
  课后,进行第二次整改。
  首先,对教学目标又做了进一步修改,修改后的目标更直接更清晰:学习文章托(石榴)之物,言颂扬(美好情操)之志的写法(所写之物,所抒之情);欣赏文章状物的形神兼备之美(形散神聚);品味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美(明示语言特点)。   其次,虽然导学案前面明示了学习目标,但学习过程中仍需反复强化,大家的意见是在导学案第二环节“师生课堂研讨”内加上“重点难点”,为进一步研讨明确靶向。
  再次,教学过程中需任务、要求、评价等要素并用时,教师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少一句指令性语言,一些学生就不知道该做什么;缺一句激励性评价,学生就不知道自己的优势。
  第二次上课,学生表现精彩,如展示内容题材广、形式多、有创意,竹韵、松魂、梅香、兰品等可歌可咏的“物与志”都呈现出来,自创诗歌、改编歌词并进行精彩演唱,还有惟妙惟肖的粉笔画等等。
  随后,带着问题和任务,薛老师第三次上《石榴》一课。
  经过“三上”“三评”“三改”,记叙类文章导学案编写模式也从雏形走向成熟。
  学习或建立一种模式,如果仅仅停留在构建“框架”和排布“程序”上,最终形成的“模式”最多就是一个空虚的流程。立足于尊重学生尊重科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无论“框架”如何“程序”怎样,都是可行的模式。
  (二)实践检验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研究出记叙类文章、说明类文章、议论类文章、文言文、诗歌、写作、综合复习导学案编写模式及应用,从2013年3月起在祥阁学校、四十四中学、湖滨学校等多所学校进行实践检验,孙靖宇、薛飞、何伟等20余位老师运用导学案教学,有1500余名学生运用导学案学习。
  大庆市第四十四中学作为实验学校和成果应用推广基地,经过师生不断探索、研究,最终确立高效课堂“双导”教学模式,即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导学案为载体,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包括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导(目标导学)四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检测)”教学环节。
  大庆市祥阁学校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创新。孙靖宇老师借助导学案构建了富有个性的“一语三文”课堂模式,立足于语言,从文章层面分析内容,从文学层面品赏语言、技巧,从文化层面探究内涵。学生在运用导学案学习中养成了主动自学、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及应用”这一成果丰富了语文学科教学论内容,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体现出较高的创新性: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式,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模式为本,自主变式,利于教师遵循规律中出新;“导”中有“学”,以“导”驱“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利于教学相长。
  (一)导学案编写模式
  经过从学科角度反复研究、再三实践的过程,我们研究编写出融预习、探究、训练于一体的初中语文不同教学内容导学案模式。
  1.记叙类文章导学案编写模式
  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课前学生自学,课中师生研讨、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此外,还有课后作业、反思总结和格言警句。
  自学部分:题目解说、作者作品、段意脉络、主题归纳、疑点空白。课中研讨主要针对: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和写得怎样。训练巩固是随堂测试卷错题整理。课后拓展延伸可链接到课外相关阅读等。
  记叙文导学模式又称“四步阅读法”,四个问题是记叙文阅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内容到主题、由方法到鉴赏,符合认知规律,也使学习层层深入。
  2.说明类文章导学案编写模式
  由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和展示评价三部分组成。
  课前预习有三项要求:阅读课文,掌握字词;梳理文章结构;围绕说明文十五字诀预习课文。预习展示环节围绕字词、文学常识、说明文知识、材料补充和提出疑问进行。合作探究环节先是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问题探究,再进行展示。主要围绕探究一“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探究二“说明方法”;探究三“说明语言”;探究四“篇章结构”;探究五“中心主题”。展示评价环节以分组竞赛形式进行,当堂反馈评价。
  设计亮点在于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展示舞台,设计的探究问题指向明确,学生有据可依。分组竞赛、及时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议论类文章导学案编写模式
  课前预习部分: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知识构建和相关链接,这一部分设计的亮点是学法指导部分,告诉学生阅读议论文的步骤:通读全文,掌握议论类型;理清思路,把握中心论点;剖析结构,划分文章层次;明了论证过程;赏析论证方法,借鉴写作手法。
  课堂探究部分针对结构剖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
  合作探究部分赏析语言,明确主题。
  拓展延伸部分主要是探究内涵、话题讨论、写作借鉴。
  课后学习部分有达标检测、纠错释疑、学习反馈、格言警句。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把学习向课外延伸,养成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4.文言文导学案编写模式
  由预习展示、合作交流、拓展提升、课堂检测、学习小结和学习反思几部分组成。
  预习展示环节主要关注字词、文学常识、材料补充和提出疑问等方面;合作交流环节完成基础过关、翻译课文、质疑答疑、点拨精讲。
  5.诗歌导学案编写模式
  设计自由、简约,符合诗歌文体特点。课堂探究部分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问题探究,说出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赏析名句、补充其他 ;二是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说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哲理;三是归纳诗歌的写作手法。
  诗歌教學重在朗读和鉴赏,设计时把鉴赏和朗读作为重点。
  6.写作课导学案编写模式
  符合写作规律,环节设计充满文学气息,又环环相扣、相得益彰。指点迷津、柳暗花明环节是重点,首先静下心来读经典,然后七嘴八舌说亮点,再沉思默想巧构思:你的这篇作文要表达什么呢?用哪些素材帮助你把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如何把确定的素材巧妙地串联起来呢?给你的作文命一个怎样的题目?最后条分缕析理结构(最好使用思维导图)。   合作探究、画龙点睛环节是要点。小组讨论,成功的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无外乎听说读写。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教学是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与成分。学好语文,培养朗读素质需要具备正确与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小学朗读教育都存在缺少明确教学方式、指导不合理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提高小学教育有效性,发挥朗读教育作用,本文将以现阶段情况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朗读教育提供有效、合理的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江西非遗)是最具江西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独立艺术形态,它将传统与现代接通于当下,是赣文化传统与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文章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
20多年来笔者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活动大体有三个方面 ,一是艺术哲学 (或者叫作文艺美学、艺术美学 ) ;一是中国古典美学 (主要是李渔美学 ) ;一是中国百年文艺学学术史。本书内
期刊
【摘要】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在写字教学中,从姿势到笔画,再到间架结构,都需要一步步地指导、练习、纠正、再练习。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写字教学的要求可以适当放低点,习惯的培养要扎实点。握笔、运笔、认格的训练最好要有趣一点。  【关键词】写字教学;习惯;握笔;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部编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就是识字。这个单元要求学生会写
【摘要】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每个教育者都在探 索,每个人有不同的做法和实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课堂练习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从简要分析课堂练习的作用入手,从五个方面粗浅谈了一些体会和想法,希望能让语文教师重视这一重要的语文实践机会,为课堂效率的提高探索一条有效之路。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中图分
【摘要】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之后,就制定出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要求,在《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就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上,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名著阅读成分。对于名著的阅读,可以让中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以及加强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并且,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具有较好的道德情操。本文就对初中语
【摘要】“微型课”是现代教学中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它是一节教学环节完整、教学要素齐备的常规课的浓缩版。同40分钟的常规课相比,微课只有短短的20分钟,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常规教学下40分钟的教学内容。因此,执教者需在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环节上精心设计,方能展现其独到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结合日常教学案例加以分析,总结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设计
叶圣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目标,《新课标》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素养最基础的内容.在新时代新教改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刻体会“听
文章分析了预应力用连接器的结构、工作机理、使用效果及受力情况,提出了提高其锚固效率和安全性的相应措施。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working mechanism, usin
Objective Cigarette smoking is one of the established risk factors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however,its impact on lipids is not completely un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