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钻仪器地面工控计算机的研究

来源 :西部探矿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9870912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钻测井(LWD)和先进的录井工具是国际钻井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这些高技术产品能够提高油层的钻遇率,并且能够提高高难度水平井、大位移井的地层评价能力和工程控制能力。我国要紧跟世界石油工业先进技术的发展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提高国内随钻测井技术水平的目的,就要有发展随钻测井技术的新思路。地面系统是随钻测量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控计算机更是重中之重。对工控计算机的研究工作充分借鉴现有的成果,吸收成熟的技术;外购设备的选择上,采用稳定的产品,并自主进行设计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其他文献
通过研究吉兰泰油田太古界潜山区域、地层及随钻录井参数特征,结合以往卡取潜山方法,建立吉兰泰潜山卡取方法和步骤,在吉兰泰油田卡取潜山界面运用效果不错。
煤层中的气井其实就是甲烷含量非常大的煤炭开采层面,甲烷气体在煤矿开采中通常被称为瓦斯,因为煤层中的气井通常也含有大量水源,从而导致气井具有容易出现坍塌裂缝的特点,所以,煤层环境结构容易受到外面污染物质的渗透而产生一定的破坏,针对这一情况,在进行煤层钻井施工的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保护,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造成污染。重点研究在煤层气井施工过程中钻井保护工艺,为钻井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近年来,根据油田公司产能规模化建设部署要求,为有效开展直井、大斜度定向井、水平井等深井钻井提速施工,解决深部中硬地层中常规钻井技术无法有效破岩,难以清除出复杂地层的大块岩屑和掉块,通过高频冲击碾压、旋转破碎、地层应力破坏冲洗井底带出岩屑的技术,形成自主研发模式的井下钻具配套组合形式,从而有效起到深部地层高频旋转冲击破岩。该套技术在吐哈油田芦4H井的提速试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推广应用至整个油田深部地层中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主要从钻井提速工具入手,着重分析制约钻井提速方面的技术难点,并对后期勘探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石油钻井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钻井需求,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地底环境,旋冲钻井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主要阐述了旋冲钻井技术应用的现状,分析和研究旋冲钻井技术工作原理以及应用特点,同时介绍了旋冲钻井技术主要两种类型的应用,为我国石油钻井中旋冲钻井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套管开窗侧钻技术不仅能使死井复活,老井更新,保持和完善原有的井网结构,而且还能强化采油,延长油气藏开采年限,最终提高单井油气采收率。随着国际油价逐渐走低,为了进一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采收率,在深部油气藏开发过程中陆续应用了开窗侧钻水平井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通过对PA1井实施的开窗侧钻工艺进行讨论,就其开窗侧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讨论,根据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为同类型的开窗侧钻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深井、超深井、非常规油气开采已经逐步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而油基钻井液因为受到成本和环保因素的影响开始逐渐被水基钻井液替代。为了更好地替代油基钻井液,国内外均开展了高性能水基钻井液的相关研究,其综合性能也已经逐步接近油基钻井液。介绍了国外高性能水基钻井液的相关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对三架山锰矿矿体地质特征、矿体特征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三架山南锰矿的成矿原因,说明断裂构造对前期形成的沉积锰矿床进行改造,也为次生富集阶段提供条件,并根据成矿模型对东天山、北山锰矿勘查提出建议。
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开发方向逐步转向薄差层,井间距离不断缩小,地下环境变得错综复杂,封固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在低压高渗层提高封固效果更为困难。因而,实验并应用了耐冲蚀水泥浆体系,应用效果表明:开发的耐冲蚀水泥浆流变性能好,具有较强的防止水、气窜流和耐冲蚀能力,明显提高了水泥环的胶结质量。通过30多口井现场使用,固井检测结果明显改善。
井壁稳定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石油工程的重大技术难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近年来,在肇源油田施工的致密油水平井由于使用现有的高性能能水基钻井液不能满足井壁稳定需求,容易发生井壁坍塌、缩径等复杂问题,严重时甚至导致井眼报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肇源油田致密油水平井井壁失稳层位和岩性特点进行分析,确定了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并且优选出适合该区块水平井的盐水钻井液体系,对肇源油田致密油水平井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是典型的上生下储的源外致密油分布层位。通过致密油成藏地质条件分析认清,上覆青山口组泥岩作为成熟烃源岩广泛分布,丰度高、厚度大,为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提供了成藏物质基础;松辽盆地北部整体具有向斜构造特征,密集发育的向上仅断穿T2断裂为致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输导通道;广泛发育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扶余油层提供了平面大面积发育的致密储层,但储层的物性差、连通性弱,非均质性强,根据微观特征可以分为Ⅰ类和Ⅱ类储层,Ⅰ类储层物性条件较好,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大于10%和0.25mD,孔喉半径大于150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