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主义”面对气候挑战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mo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都在逼迫中国及早做好准备,在坚定推进节能减排、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中国应该做更多的功课
  
  一系列环境事件接踵而来,以至在股市格外波谲云诡的五六月之交,中国人不得不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气候——这个过去谈论毕竟还不很多的主题。
  从无锡的太湖蓝藻爆发,到厦门的PX化工项目被迫暂停,公众的环境觉醒和环境受损对人类的报复同时呈现。6月4日,中国正式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三天后,在德国召开的G8峰会上,八国首脑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共识,同意“认真地考虑”(consider seriously)2050年前减少全球至少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下称减排)。
  上世纪最后十年以来,科学已经一步步揭示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90年第一次公布评估报告,初步给出了全球变暖的科学基础;1995年第二次评估报告发表,则清晰地指出了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系统造成了“可以辨别”的影响;2001年发布的第三次评估,认为“过去50年观察到的大部分变暖现象,可能要归因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浓度上升”。
  到今年2月2日,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科学基础部分正式发布,已经明确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的大部分温度上升,有超过90%的可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直面气候挑战,最难回避的就是如何在各国之间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具体约定。从199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基础上的《柏林授权》,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都没有将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纳入强制性减排范围之列。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蓬勃于欧美的碳交易市场、鼓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又使中國获益不浅。
  这样一种国际环境,很容易让道理上懂得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国人觉得,气候挑战离我们很近,而承担减排义务可能离我们还远。
  显然,这只能是误解,因为“气候觉醒”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在各国逐渐显现,无论是欧洲遭遇的热浪袭击,还是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或者澳大利亚百年未遇的干旱,都使得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公众性话题。今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公布后,全球舆论的气候觉醒再度升级。
  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积极主张减排的西方各国政治家已经在各种场合越来越多地提及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至上周G8峰会,当年退出《京都议定书》并且在会议之前重申绝不承诺减排义务的美国,态度又发生了微妙变化:会议第二天通过的决议中,美国首次表示将与各方一起“认真地考虑”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国提出的减排目标——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削减50%。虽然这一承诺尚不具约束性,但以美国在气候问题上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这种具有实质性的态度变化极为重要。其结果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国际压力也不可小视。
  更重要的是,气候变暖也在威胁中国人自己,而且中国人也在经历“气候觉醒”。即使在中国,以此次厦门PX工程和无锡蓝藻事件中舆论的强势出击,亦可看出公众对环境的担忧加速升级,而环境与气候的关系是如此直接。如学者们所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参见本期文章“水知道你的罪孽”)。
  国际和国内的现实对中国的决策者提出挑战。毕竟,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处于错综复杂的工业化进程之中,面临多方压力和矛盾。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节能目标,即在2010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但从刚刚过去的2006年来看,每年4%的分阶段目标无法兑现几成定局。中国为进入现代化保持高速增长,温室排放总量的增加亦是必然。
  然而,中国仍然需要为“共同的地球”承担责任,为世人,也为国人。特别是2009年中国或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温室排放第一大国,而现在执行的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正式到期;如果不能在2009年就接续方案达成一致,很可能使整个以《公约》为核心的减排体系遭受重大挫折。
  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都要求中国及早做好准备。中国仍会将经济发展置于优先地位,而且中国在未来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仍会坚持联合国《公约》既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但在当前,在坚定推进节能减排、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中国显然应做更多功课,包括考虑引进气候交易所,对国内各行业、地区的减排空间进行系统评估,以及自上而下尽快建立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等,以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也为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供更多的支持。
  直面减排,已是时不我待。
其他文献
关于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严复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说,是“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或者用李鸿章的说法,中国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往日的“中央之国”变成了“东亚病夫”,这一冲击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自然是巨大的。  国难频仍、八方风雨之际,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开始了“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李泽厚),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三重转型”(汪丁丁)。而这变奏与转型所指向的,乃是经由“历史三
期刊
外资入股持续升温,可以看做2006年底银行业全面开放前的热身    进入2006年以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步伐丝毫没有减速:1月4日,日本最大的金融集团三菱东京UFJ银行表示有意入股中国银行部分股份;1月10日,新加坡华侨银行(OCBC)与宁波市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春节前后,广东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广东发展银行重组方案,如果获得政策突破,花旗将持有广发行40%的股份。  这一切,正是2005年
期刊
无论国家权力的自我重构还是民间维权,2005年都指向一个方向,即限制权力,保障权利,尊重民意。这种趋势将持续下去    回顾2005年,尤其是将其置于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生效,至2006年1月1日《公务员法》生效这样一个稍长的时间段中思考,应不难发现,通过法治话语改造权力,寻求新的合法性资源的支持,正在成为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基
期刊
温伯格自1981年起担任里根政府的国防部长,1987年因“伊朗门”事件曝光辞职,从此淡出聚光灯下。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他曾因早年出任管理与预算署署长之时大幅削减政府预算而获有“剃刀”之称,亦因主持美国和平时期最大的军费扩张而被称为“长杓”——意指不分青红皂白四处散财;他主张美国军队应当不断扩充军力,却同样坚决地反对动用武力;他反对向伊朗出售武器,却终因里根政府“伊朗门”丑闻而蒙羞。  
期刊
2006年1月19日,山西省长治市原人大常会会副主任夫妇被杀案由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终结,被告人小保姆樊建青一审被判处死刑。  2004年4月3日凌晨,长治市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某及其妻子焦某被人杀死在家中,保姆樊建青也遭捆绑,口中被塞口罩昏厥在地。警方侦查后,将犯罪嫌疑锁定为樊建青,经过询问,樊最终承认了杀人事实。  案件破获后,长治市中级法院依法审理此案,于2005年7月21日及8月19日先
期刊
体制问题要靠改革解决,而结构调整则应该主要由市场机制自主完成。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有利于结构调整和优化,而不是试图用行政手段直接解决结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共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期刊
2006年,在香港的内地股票的市场契机,在于大板块的盈利都有不错的保障,以及A股市场走出熊市步入牛市    踏入2006年以后的头几个星期,在香港的内地股票,市场走势可谓凌厉——H股指数上涨了14%;红筹指数虽略为逊色,但也涨了8%;更让人高兴的是,国内的A股、B股终于走出五年来的阴霾,B股市场更可称得上是气势如虹。  我们认为,市场有如此强劲的表现,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契机。  第一个契机,是大板
期刊
尽管长期看A、B股合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至少短期内,此举要面临许多重大障碍    基于A、B股将在短期内合并的市场预期,B股股价在过去一段时间大幅上升。  显而易见,在B股股价与A股还存在大幅折让的前提下,如果现在A、B股合并的话,对大部分B股来说是个绝大的利好。现在的问题是:A、B股会不会合并?如果合并的话,会在什么时候?当中存在哪些障碍?  从长远来看,B股并没有太大的存在价值,它与A股合并
期刊
“为监管立规,为发展松绑”,这一立法特征集中体现在《证券法》和《公司法》修订中    “从1月1日到1月12日,北京市已经注册了12家一人公司,平均每天一家。”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财经》介绍,“新的《公司法》实施后,市场的反应远比我们想象的迅速、热烈。”  这只是2005年金融法律修订中很具体的一个突破。  与中国上一轮金融立法的高峰——1995年相距,恰好已经历了十年。十
期刊
房价下跌、就业机会减少、通货膨胀、美元走弱等因素难以对美国消费造成很大影响,美国消费将继续走强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事实开始:亚洲的对外出口正在放缓。下图反映了亚洲对中、日、欧、美等主要出口对象的出口增长。过去两个季度里,亚洲出口持续下降。这清楚地表明,2003年-2006年间全球经济的一轮强劲扩张正在走向终结。  图表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亚洲出口的结构。仔细观察该图,你会发现日本进口需求大幅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