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草原石人之谜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a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疆阿勒泰市郊外的旷野上,有堆黑色巨石,有人说是陨石,也有人说是一种特殊的金属矿石,但引起考古学家注意的却是黑石头上雕刻着的草原石人。草原石人是亚欧大草原上一种重要的文化遗迹,近百年来,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认为石人可能是古代突厥人的遗存,突厥人尚武好战,死后为求灵魂不灭,便为自己雕刻一尊武士形象的石人。但更广泛的调查发现,某些石人和突厥石人之间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它们又是什么人留下的呢?
  
  专家关注有雕刻的石人
  牧民阿米娜家住在阿尔泰山脚下一片辽阔的荒原上。她全家人都不放牧,而是长年守护着山坡上一堆黑色的巨石。收取参观黑石头的门票,成为阿米娜全家的经济来源。她告诉游客,这是一堆铁陨石,并为游客准备上小铁锤,因为黑石头能敲击出悦耳的音符。
  不过专家认定,这可能是一种叫做闪长岩的含金属量很高的石头,是阿尔泰山的自然石。对于在新疆从事了近40年考古工作的专家王明哲来说,黑石头真正吸引他的,是其中一块石头上刻画有人脸,因为正是这种石人,见证了亚欧大草原几千年来的风云变幻。离阿米娜家不远的公路边上,还有很多地方都埋着黑石头,而其中有的石头上也隐约能辨别出简陋的人形。沿着阿尔泰山继续北行,在一个叫阿贡盖提草原的地方,又有十几座石人矗立在旷野之中。
  石人的存在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除了新疆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向东与之相连的蒙古国、南西伯利亚草原,以及我国的内蒙古部分地区,向西穿越中亚腹地,一直到里海和黑海沿岸,都存在着石人,它们没有国界的区分,成为北方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谁才是石人真正的主人?
  由于現在生活在石人地区的民族,比如说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都没有立石人的习俗,因此石人的族属必须到古代民族中去寻找。据说石人身后都会有墓葬,因此专家首先想到要在墓穴中寻找证据,但现实中保存完好的石人和墓葬极少,即使找到了类似遗迹,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专家们一般只清理那些被盗和被破坏过的墓葬。由于游牧民族葬俗本来就很简单,这种被破坏的墓穴里,就更难找到直接的证据。一时间,鉴定石人身份的问题遇到了很大困难。
  《周书·突厥传》中记载,突厥人死后,要“于墓所立石建标”,这说明古代突厥人有在墓地立石的风俗,同时在《隋书·突厥传》中也有一段记载,说突厥人尚武好战,死后要“图画死者形仪及其生时所经战阵之状”,这样联系起来可以推断为,墓地立石之上刻画的正是墓主人自己的形象。上世纪中叶,专家在蒙古国挖掘了一系列立有石人的古墓葬,墓中出土的碑文上明确记载这是突厥贵族的墓葬。
  在阿勒泰市文管所里,有几尊石像被认为是典型的突厥石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右手执杯,左手握剑,王明哲认为这种武士型石人正是突厥石人的代表,石人之所以握剑,很可能就是因为突厥人有尚武的风俗。石人的意义,大概是古人认为它具有通灵的作用,即使人死之后,灵魂也会依附在石人身上,只要石人不倒,灵魂就不会消失。
  
  石人出现或与秃头人有关
  上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荒原深处发现一大片古墓葬群,在这座被称为“切木尔切克”墓葬群前,人们看到有5尊石人立于墓的东面,都是由黑色岩石雕成,石人的脸廓和眼睛都呈圆形,面颊上还刻有三角状饰纹。
  专家们一共在此挖掘了30多座墓葬,在出土文物里,有一类陶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种陶罐呈橄榄形,上面雕刻着水波样的弧线纹,他们认为陶罐属于一种叫“卡拉苏克文化”的范畴,卡拉苏克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而突厥人生活于隋唐时代,它们至少有上千年的差距,石人当然就不可能是突厥人的遗存。那么在3000多年以前,是谁在黑石头上留下了自己的雕像呢?
  在中国早期古籍《庄子·逍遥游》当中,有一极北之国被称为“穷发国”,同时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说,阿尔泰山下居住着一种“秃头人”,“秃头”、“穷发”很可能就是指某个民族不留发辫的习俗,而这些石人的典型特点,就是圆形头顶上没有任何发饰。希罗多德的著作中还说:秃头人长着“狮子鼻和巨大的下腭”,这种蒙古人种的脸型恰恰和这些石人身上的表现相吻合。
  更有意思的是,希罗多德说秃头人在山中看守着黄金,而阿尔泰山蒙语的意思就是“金山”。当然,中外古籍对新疆青铜时期居民的称谓多种多样,把新疆早期石人都归结为所谓“秃头人”的遗留物,是否过于简单?
  
  塞人和秃头人同民族吗?
  先秦史料中的塞人也曾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塞人和秃头人之间又有何关系?
  在新疆天山深处,有一个叫康家石门子的地方,石门子崖壁上有一幅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岩画,据考证这是一幅世间罕见的生殖崇拜岩画,而它的创作者正是3000多年前在此游牧的塞人。岩画上的人物大都体态修长、高鼻深目,这似乎说明塞人和秃头人并不是一个民族,这一点在早期石人身上会有所反映吗?
  在布尔津县文管所里收藏着两个奇特的小型石人,它们是在3000年前的古墓葬里作为陪葬品出现的。其实无论是墓地石人,还是随葬石人,都具有灵魂保护的含义,它的根源就是对石头本身的崇拜,认为石头具有通灵的作用,所以一般石人身后的墓葬也是用石碓垒砌而成。
  在这些石碓的周围,还可以看到半隐半现的散石,其实它们是围绕着石碓的同心圆,圆圈和石碓由放射状的线条连接,它们构成的图形只有站在制高点才能看得清楚。一种观点认为,立有石人的墓葬并不仅仅是死者的坟墓,可能还是部落的祭祀场所。
  
  石人什么时候消失的?
  和石人类似,雕刻鹿形图案的石头被称为“鹿石”。鹿石上的鹿群具有抽象化美感,更为奇特的是,所有鹿嘴都被拉成了细长的鸟喙,这种鹿身鸟喙的造型似乎为神灵安上了翅膀。学术界认为,虽然鹿石和石人有并存的年代,但相对来说,鹿石要早于石人出现,而且很可能就是石人的前身。
  有一种被称为非典型的鹿石,因为石柱上只有一些抽象符号,这些符号分为3个部分,上面是3道斜线,中间是一条小圆圈,下面是一把剑。有专家这样解释,斜线意味着五官或者人脸,小圆圈则是脖子上的项链,而剑代表的部位正是下半身,这3部分代表的恰好是一个抽象的人体。石人什么时候消失的?突厥石人是最后的终结者吗?
  学术界较一致的看法是,突厥石人之后,石人文化开始急速衰退,随着伊斯兰教在草原地带广泛传播,石人便彻底消失了,因为伊斯兰教是无偶像崇拜,刻画人形已被禁止,这个时间大约在公元11世纪。在石人存在的2000年当中,草原上民族频繁发生战争,所以石人研究中相当多问题今天都无法解释。但是,矗立在草原上的石人已经成为一道风景,一种神秘主义的象征。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其他文献
和装修公司签订了合同后,第二天公司就派来了小瓦匠。小瓦匠二十五六岁的样子,是个很快乐的人,我天天都要抽空去看一下,每次去都听到他边干活边唱歌,而且他也真的是很能干,他一个人和泥,一个人砌墙,一个人开槽,一个人清垃圾……我问公司为什么只派他一个人来,他感到很惊奇,说我一个就够了啊,人多了分钱的不就多了么,那神情仿佛我就像个弱智。   我天天去的目的自然是监督装修质量情况,但坦率地说我什么也看不懂,
期刊
为强化对朝鲜的持续高压态势,美海军相继向西太平洋派遣“卡尔·文森”号和“里根”号航母,加上原本部署在日本横须贺的“华盛顿”号,目前美国在东亚海域摆开了3个航母打击大队的阵势。这种在和平时期非常罕见的做法,不仅让朝鲜,也让中国感受到了美军航母的压力。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中国是加速建造自己的航母,还是发展被称为“航母杀手”的反舰弹道导弹,又成为外媒的关注焦点。     航母对决是超级消耗战  英国路透社
期刊
1958年夏季的一天,毛泽东主席在北京设宴款待来访的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尽管在正式会谈中发生了争吵,但餐桌上气氛还是很活跃的。大家轮流祝酒,谈笑风生,不知不觉地又扯到了中国共产党过去的艰苦卓绝的战争。   “毛泽东同志,请你说说,在那困难的战斗条件下你用的是什么战略战术?”赫鲁晓夫半开玩笑地问。   “这个么,很简单。”毛泽东一边说着,一边把象牙筷子伸向滑溜溜的海参,夹起一块。“你瞧,这个
期刊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在血统上与鲁迅先生为本家。其所属宝佑桥周氏(又称“老八房”)尊周庆为始祖。周庆为周氏迁绍始祖周茂之曾孙,字德芳,赠文林郎,曾任明朝山西道监察御史。殁后与妻合葬绍兴破塘殷家坞山麓。从周庆到周恩来共历18代。  1939年3月,受中共中央委托,周恩来以国民党军政部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借考察民情、宣传抗日的名义赴皖南视察新四军,顺便去了一次家乡绍兴。他在瞻仰祖屋时,亲笔在《老八房祭簿
期刊
陈云说:我和先念同志相识,是在1937年4月。那时他率领西路军余部400多人,浴血奋战,历尽艰辛,到达甘肃与新疆交界的星星峡,我以中央代表名义从苏联回到迪化,然后去星星峡接应他们。先念同志从红军时代起就是一位久经沙场、英勇善战的将军。   李先念说:我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向前,一个是陈云。向前教会我打仗,陈云教会我搞经济。陈云和李先念共同向中央推荐江泽民,邓小平表示完全同意。邓小平还公开说过:“第三
期刊
2010年12月15日至19日,温家宝总理率领300多人的代表团访问印巴。这是时隔5年之后温总理对两国的再度访问,与上次不同的是,新德里这次被排在了访程前面。    中印政治关系依旧冷场  温总理到新德里,是来探寻“龙象共荣”之路的。不过,虽届中印建交60周年(4月1日),印度总统帕蒂尔5月份还曾专程来华庆祝,但温总理行前,两国间的氛围却并不十分融洽。中国驻印大使张炎特意发出警告,称中印关系“非常
期刊
在宦祸最烈的汉唐时期,宦官敢废帝立帝,甚至弑帝,也仍然有贤能俱佳的太监,匡扶正义,造福民众。 譬如东汉和帝时期,有宦官郑众者,为人恭谨机敏,倾心王室。  当时,窦太后当朝,其兄窦宪依仗其势,把持朝政,形成“外戚”集团,任人唯亲,扰乱朝纲,朝臣皆瞑怕之,附和之。郑众对其败坏朝政行為很是不满,不与合流,暗中做着铲除窦氏家族的准备。就在窦氏兄弟图谋不轨之际,郑众辅佐和帝,一举将其家族摧毁,从而稳定了东汉
期刊
老话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把皇帝拉下马已经是凌迟碎剐之罪了,何况杀皇帝!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权力的代表,杀一个已经是惊天动地了,杀两个更是有点不可思议,难道还有更厉害的!   历史上有一个叫宇文护的人,竟然杀了三个皇帝,真够牛的!   宇文护(513年-572年),鲜卑族,中国南北朝时期北周权臣,一名萨保。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之侄,宇文泰长兄宇文颢第三子。早年跟随宇文泰征战
期刊
《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显示,如今的“剩男剩女”未婚的主要原因是:社交圈子太窄、不够积极主动、工作太忙。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才是真正的“宅女”。按今天男女婚恋的“纯自然”状态,如果没有家国的干预,岂不是要老死闺中?   在古代,男婚女嫁不仅关乎人们的生理需求和社会稳定,更关乎人口的繁衍和家国的持续发展。既然是家和国的大事,男婚女嫁就不仅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而且,“媒妁”不
期刊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代上将中,有3位是解放军昔日战场上的对手。他们是解放前夕率部起义的原国民党将领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他们都曾是蒋介石的爱将,都曾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也都曾率部起义,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历史贡献,并因此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明仁上将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推崇备至的将军   陈明仁(1903-1974年),字子良,洪源人,1924年春入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11月19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