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感染肝细胞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引起停药后病毒学反弹的主要因素。cccDNA的半衰期仅为33~50 d,故新合成的部分双链、松弛环状DNA(rcDNA)进入细胞核转换为cccDNA是维持cccDNA池的关键。虽然不直接靶向cccDNA,但通过阻断rcDNA的合成,现有的核苷(酸)类似物(NAs)存在使cccDNA池耗竭的可能性。确实,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达到HBeAg血清转换,HBV DNA消失后,再巩固治疗半年以上,20%~30%的患者可以安全停药。我国一些课题组最近已经证实血清中的HBV RNA来自感染肝细胞内cccDNA的活性转录,特别是在接受NAs治疗的慢乙肝患者,DNA合成被阻断后,其血清中的HBV RNA能反映肝细胞内cccDNA的状态。故此建议应将传统的基于病毒DNA检测的病毒学应答重新定义为血清HBV DNA和RNA的共同持续消失(低于检测下限),并以此作为安全停药的病毒学指标。血清HBV RNA是反映肝细胞内cccDNA活性的理想指标,因而,对接受长期NAs治疗后HBsAg水平< 1 500 IU/ml的慢乙肝患者,应依据血清HBV RNA的检测结果,换用或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如果血清HBV RNA阳性,则加用peg-IFN治疗;如果血清HBV RNA消失,应停止NAs治疗,并转为peg-IFN治疗。有理由相信,以血清HBV RNA指导的治疗策略,会进一步优化慢乙肝的功能性治愈(血清HBsAg消失甚至出现抗-HBs转换)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