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顿与突破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tllzz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土作家孙书林,对于赤峰文坛乃至内蒙古文坛,都是一个奇异复杂的存在。我们看到,困顿与突破,伴随孙书林长篇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固守本土又不安于本土;崇尚传统美学风格,又不拘于传统;焦虑成为他的“隐形伴侣”,苦难书写让他抱有负罪感;构建属于人类共有的“桃花源”,却又陷入孤芳自赏;不满足于写实,人物塑造总有他挥之不去的影子……
  关键词:孙书林;蒙古族作家;固守本土;苦难书写;美学风格;理想世界;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151-07
  原赤峰市文联主席、著名作家王栋先生生前在任的时候,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孙书林对于赤峰文坛来说是个谜……”其实,孙书林何止在赤峰文坛是个谜,对于内蒙古文坛来说,孙书林也是一个奇异而复杂的存在:30岁在《辽宁戏剧》发表多幕现代评剧《回春曲》,并被喀喇沁旗乌兰牧骑搬上舞台,以至于一时间锦山人奔走相告;37岁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处女作《穹庐惊梦》,除夕之夜《赤峰人民广播电台》在评书联播节目播出,由著名演员宋国锋播讲,孙书林的名字一夜之间随着电波传遍辽西漠南乃至更远,从此,孙书林踏进文坛;这以后孙书林一发而不可收,近30年间他创作出版了8部长篇小说,其中有:《穹庐惊梦》《血恋》《百世苍凉》《临摹》《光环》《龙凤胎》《融雪》《神坛》,平均不到4年就出版一部。值得一提的是,孙书林的第二部長篇小说《血恋》以全票荣获内蒙古第四届“索龙嘎”长篇小说奖。“索龙嘎”长篇小说奖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学最高奖。这表明,孙书林至少已经奠定了他在内蒙古文坛的历史地位;2004年,孙书林出版《孙书林文集》五卷本;2015年,孙书林出版了《孙书林文选》(十三卷十五本)约四百多万字,囊括了孙书林的8部长篇小说,还收入了孙书林的4部长篇散文,1部剧本集等;这位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竟然出生在一个偏远落后封闭的小山村,他6岁丧父,16岁丧母,只念到初中一年就辍学了,40岁才走进北师大中文系深造;他从偏远封闭的山村走到城市,从旷野走进书房;从塞外到京都,又从京都回到漠南,风雨无阻,笔耕不辍,文学创作的脚步一刻都没有停止;终于,他成为赤峰地区文化名流,成为当代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著作等身的优秀小说家。
  解开孙书林之谜,解读孙书林长篇小说创作,我们会惊喜地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漠南成就了他,也给他带来某些局限;焦虑、负罪感、苦难书写;构建属于人类共有的理想世界,决绝地与现实彻底“切割”;追求优雅快感的美学风格,写实手法又使得他对此若即若离;人物塑造性格各异,自我的影子却挥之不去……
  漠南成就了孙书林,也给他带来某些局限
  相对于沈从文的湘西,路遥的陕北高坡;相对于王安忆的大上海,刘心武的北京四合院,故乡,故乡地域文化养育了这些名家、大家,他们无疑成为故乡的名片,中国的名片。他们无论走到哪里,话语里总会有故乡的韵味;他们无论写什么,著作里总有故乡的某些影子,这说明,故乡即是他们的出发地,也是他们的归宿地,是成就他们文学梦想的摇篮。
  孙书林也不例外。他是生活成长在漠南地域的本土作家,蒙汉民族融合所形成的地域文化使他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他的禀赋里既有汉民族的豁达宽厚,又有蒙古民族的奔放强悍,但这个看似“本分”看似憨厚的作家,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漠南虽然情有独钟,却又时而倘徉在遥远的他乡;他所创作的8部长篇小说,颇具民族风情民族特色,同时又给自己的小说打上中国气派和人类视野的鲜明印痕。这就是不一样的孙书林。
  孙书林6岁到17岁前的10年,在喀喇沁旗美林正沟村度过,层层叠叠的大山包围着他,淳朴农民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感染着他,他领略到大山的雄威和不屈,也感悟到憨厚、善良、正义字眼的神圣;在王爷府中学(清蒙古亲王府)就读,他对喀喇沁王府的历史颇感兴趣,下课之余,夜宿之时,他无处不在聆听历史的回音;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在喀喇沁旗报道组、后到《赤峰日报》驻喀喇沁旗记者站,一晃就是20年,他几乎走遍喀喇沁旗山山水水,孙书林在感受乡土气息的同时,也知道了人情世故,民族生存,世事洞明;42岁后孙书林来到红山区,来到赤峰市,他有机会饱览草原牧区风光,悠久文化,民族风情,民族习性,历史掌故,就像甘泉一般的滋润着他的心田;正是漠南地域文化给孙书林带来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带来一次次的创作冲动;孙书林的8部长篇小说中有4部属于民族历史题材,属于“漠南系列”,分别是《穹庐惊梦》《血恋》《百世苍凉》《融雪》,均是以漠南地域生活为背景所创作出来的,漠南成为孙书林魂牵梦绕的地方,他力图写出属于本民族的“这一个”,他在写作中总是饱含深情,跃跃欲试,踌躇满志。
  《穹庐惊梦》通过一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生命大回环,力图真实地再现本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内蒙古历史变革的总进程。小说围绕着卓索图盟札日沁王府的内外冲突、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和共产党力量崛起的斗争场景,表现民族压迫和民族解放。北师大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复威在《文艺报》刊发的评论“通俗史诗文学的新探索”中指出:“以通俗文学的笔法、追求小说内容上、容量上的史诗性的规模,是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一种新探索……”[1]无疑这是对孙书林的《穹庐惊梦》最有力的论证。在长篇小说《融雪》里,孙书林从漠南地域多元文化融合出发,通过一支大迁徙的俘虏队伍所发生的触目惊心的事件,使小说的主色调集中表现在民族“融合”上。著名文学评论家包明德先生在《文艺报》发文“融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奥秘”评价孙书林《融雪》时指出:“《融雪》以历史目光和全局性视野描摹了多元文化的融合,阐释了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那就是‘融’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2]同样写历史题材,同样写漠南,孙书林第三部长篇小说《百世苍凉》更非同一般,他将宏大叙述融于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把历史和现实近400多年的时空跨度有机结合起来,从地域文化出发,展示了蒙古民族的兴衰史,这是一部难能可贵的民族历史题材。这部书在赤峰市场上销售近6000册,这在图书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足以说明读者对这部书的喜爱程度。著名文学评论家洪治纲先生在《文艺报》撰文“苦难生存与诗性灵魂的双重临摹”中指出:“生于大漠之中的孙书林,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血性气质,就像苍茫辽阔的大草原那样给人以强悍、豪放、率真、自由、旷达的印象。因此,他的小说也总洋溢着丰沛的叙事激情和彪悍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纵横俾阖的雄浑之美。这种雄浑之美,曾在他的长篇小说《百世苍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那部横跨四百年历史时空的小说中,孙书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双向游离和互为隐喻,曾为我们演绎两个绝美的爱情故事,并以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悲剧,鲜活地展示权力对人性的残暴扼杀,以及现实秩序对理想生活的无情褫夺。整个小说无论是人物命运还是故事结构,都充满了极为强劲的叙事张力,显示出某种刚烈洒脱的极致之美。”[3]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在《百世苍凉》的序言里也鲜明指出:“《百世苍凉》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新的生活图景,开辟了别人尚未涉猎的精神领域,给人浓烈鲜活的艺术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4]著名评论家包明德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刊发评论“民族品格的张扬与世界视野的拓展”中指出:“在长篇小说《百世苍凉》中,悠远而曲折的叙述传达出蒙古族新一代奋发振兴的呼声。”[5]上海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葛红兵在《文艺报》刊发题为“历史之眼与现实之门”中强调“……从文化角度剖视了草原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作者一贯的艺术探索精神,标志着作者在写作上达到了新的审美境界,它是蒙古族作家孙书林近年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民族文学一大收获。”   孙书林是内蒙古作家群里第一个涉略到宗教题材的作家;他又是内蒙古作家群里第一个涉略到清朝公主下嫁题材的作家。难怪如此众多的著名评论家对《百世苍凉》好评如潮。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孙书林另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血恋》,这是一部以漠南热北抗日英雄高桥为背景的小说,描写了漠南热北抗日斗争生活,别具一格,别开生面。《民族文学研究》刊发了宗义、博核先生署名的文章“独辟蹊径大气磅礴”中指出:“书林的思维方式似乎逸出了常规,他不是从政治的角度,或者说,只要不是从政治的角度去攫取和处理人们熟悉的题材,而是从人物命运,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甚至从性爱的角度,去揭示这场战争,这就独辟蹊径,让这种似乎已经写滥的题材翻出了新意,具有新鲜感,可读性,独特色彩。”[6]至此,我们看到,孙书林的4部长篇历史小说所具有的草原风情、地域特色以及历史纵深度都是值得赞赏的。这些创作成就的取得,是漠南地区赐予给孙书林的“恩典”,使他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孙书林却十分清醒,他不止一次地说过:“我的骨子里就有几分保守,漠南地域的人文环境也成为我走不出去的藩篱……”
  孙书林告诉人们,他的保守是有一个分水岭的。这个分水岭就是以长篇小说《穹庐惊梦》出版为界。在他最初创作戏剧剧本的时候,在他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处女作《穹庐惊梦》的时候,他一直被保守思想困扰着,纠结着,主导着他的创作。后来,孙书林自己给自己把脉,他发现他的保守观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他的身份——农民,他的阶级成分——出身贫农,他自我欣赏自己“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正因此,他深受“阶级论”思想所左右,所支配。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穹庐惊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人物形象往往带上阶级的标签。试想一下,生于50年代的孙书林一直饱受“阶级论”的侵染,习惯于用阶级的有色眼镜观察事物,评价人物,所以,他创造出来的人物往往会性格单一,扁平,缺乏鲜活的血脉就不足为奇了。后来,他每每想起自己所抱残自得的保守观念沾沾自喜而感到害羞,他说:“是阶级论害苦了我……”第二,孙书林保守的根源不仅仅来自时代带给他的血脉传承,孙书林坦诚地承认,他对漠南赤峰人一度的保守封闭观念随波逐流过。他创作长篇小说《穹庐惊梦》的时候,在中国发达地区已经冲破保守自我封闭的痼疾,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等。而漠南赤峰还处在保守思想笼罩中,这很自然,越是边远的地方,越是不发达的地方,人的思维就越保守。而那些具有崭新思维的作家们已经纷纷行动起来,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等等,一时间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方兴未艾,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风吹荡着文坛,这个时候孙书林本来可以实现自己的“脱胎换骨”,奋起追上,然而,他却在和新鲜事物较起劲来,他赞同“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他特别抵触改革开放的一些提法,他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他的长篇小说《穹庐惊梦》形式上采用旧式传统的章回体,语言单一,形象单薄,在艺术上略显稚嫩,这部小说虽然在漠南产生过轰动,但是,由于观念上慢半拍,还是没有走出漠南走向全国,这成为孙书林终生的遗憾。
  焦虑、负罪感、苦难书写
  孙书林的神经特别敏感,而这种敏感来自他的内心焦虑。他所焦虑的正是他所忧心忡忡的苦难,苦难书写成为孙书林小说创作的主体。我们不得不剖析作家的缘由,其中有一个路径,这与孙书林的苦难童年有关。他6岁的时候,还懵懵懂懂,就失去了父亲,父亲临死之前想摸摸这个心愛的儿子,可是孙书林早已经吓得缩在炕头,远远的用双手蒙住眼睛,身子抖得不停……16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撒手而去,他给亡母送葬时双手举着白帆身子摇摇晃晃,步履笨笨磕磕,泪眼朦胧,从这时起,少年的孙书林那颗孤独的内心更加无助无奈。这样的生存环境,这样的身世,使得他对苦难多一份理解和同情,这种理解和同情完完全全地走进他的作品里。但同时,我们更理解到作家那种忧天下之忧的悲悯心境和人文情怀。
  在《穹庐惊梦》里,王爷乌海云得知奴隶乌恩妻子生下一对女婴,为满足福晋想要女儿的私欲,竟然喝令乌恩将女儿送到王府,乌恩自然舍不得,于是,乌海云命身边的犬牙干儿子乌家驹将乌恩打昏拖到大山去喂狼,命乌家驹率王府卫队去扎兰村抢孩子。昏过去的乌恩被奴隶贡桑札布救起赶回扎兰村,吴家驹先是打死乌恩,又开枪打死乌恩的妻子,从襁褓中抢走一个女婴,酿成人间悲剧。汉族姑娘向玉芳为保护乌恩的小儿子巴图以及双胞胎的另一个女儿,她只身带着这一对孤儿逃难山东,路上在旅店又险被坏人劫财劫色,造成小巴图与她失散;在山东为让女婴活下去,向玉芳不得不给地主当外室,受尽凌辱……这是民族压迫带来的苦难;
  在《血恋》中为抗日救国,高玉桥、冷怀玉、白玉兰“三玉”等热血青年,在热北辽西成立义勇军,拉起抗日大旗,与日寇浴血搏斗,壮烈牺牲;日军为隔断百姓和抗日队伍的联系,实行残酷的“集家并村”,把百姓的房屋烧成灰烬,用刺刀逼着百姓流落“围子”里,生活暗无天日,这是外族入侵带来的苦难;
  在《临摹》中,贫穷落后的小村庄12个天真浪漫的女孩子,为养家过上富裕生活,不得不走进城市当三陪小姐,一个个受尽凌辱和磨难,最后又一个个丧身他乡……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种苦难;
  在《光环》中,地球毁灭了,人类灭绝了,剩下的12个人乘飞箭逃亡天堂星,他们一行12人经历了巨大恐惧,悲痛欲绝,这是人类生存所面对的苦难;
  在《龙凤胎》里,拉神牛的农村青年王大志迷恋上打彩票,幻想一夜暴富,最终落得房屋一间地无一垄,投河自尽,这是社会形态带来的苦难……等等,不一而足。
  评论家李晓峰在《南方文坛》发表的评论“孙书林论”中,对孙书林书写苦难有明确而精辟的论述:“他是在一个非常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不是为塑造形象而塑造形象,而是把人回归于人,揭示了人难以挣脱的灵魂苦难,把一个个鲜活却又如此苦难的灵魂摆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想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解放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体现出难能可贵的对人类命运的深度关怀。”李晓峰同时还指出:“所以,民族的苦难史,是千千万万人的心灵苦难史,人类历史的丰碑是千千万万的苦难心灵砌成的。正如葛红兵在评论这部小说时说的,这牺牲必由‘人’之死来完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孙书林悲剧意识可贵的哲学深度。”[7]   苦难书写成为孙书林长篇小说创作的“主旋律”,他把人类的生存境遇和精神诉求作为他叙事文本的主体,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揭示了造成种种人生悲剧的历史和现实、经济与政治等各方面的动因,这种强烈的批判力量振聋发聩,这恰恰是孙书林小说文本的突破意义。我们还看到,伴随着作家的内心焦虑,和那种无法言说的负罪感,也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二元悖论正是人类原罪的根源。这种精神追求使孙书林的小说思想更加深邃。
  也正是由于孙书林的焦虑,正是由于孙书林的那种与生俱来的负罪心理,他的8部长篇小说除第一部《穹庐惊梦》大团圆外,其余7部都是悲剧结局,主人公大都没有脱逃死亡的悲惨命运。孙书林把苦难书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也使他的小说哲学意味得以升华,作家的可贵就可贵于此,高贵就高贵于此。
  构建属于人类共有的理想世界,决绝地与现实“切割”
  孙书林煞费心机地构建人类共有的理想世界,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又是一个色彩斑斓充满极大诱惑的世界。
  《光环》这部充满虚幻的空灵的具有深刻哲学意味的长篇小说,显示出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博爱,也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孙书林为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凡的神奇的理想世界:由于天堂星上白天黑夜气温相差380°,逃难的12个人只好常年生活在地下,他们用12个人的细胞组合,发明了复制人的高科技,他们还发明了道德芯片,安装在心脏里,规范约束人的道德行为;发明了智力芯片,安装在人的大脑里,只要点击程序,就什么都能看到学会;这里没有身份之别,没有职位之别,按着社会化分工劳作;没有犯罪,自然没有法律;没有战争,自然没有军队;孩子们是整个社会的,他们不知道谁是阴阴(母亲),谁是阳阳(父亲),这个世界上的男人和女人都是阴阴和阳阳。女人不知道谁是她的新郎,男人也不知道谁是他的新娘,男女间一见钟情,彼此相爱;大家的语言发音只有6个字母,发音很短,没有音节;每个人吃的都是一种白色的光丸……
  《神坛》是孙书林为我们勾画的另一个理想世界,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细雨蒙蒙,老冯爬上高高的山峰,回首来路,山川大地突然间陷进虚无缥缈的世界里;目瞩前方,山脚下的盆地另一番景象让他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细雨中闪出的茅屋草舍,炊烟袅袅,依山傍水,环绕着盆地围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圆圈里土地平展,田里的五谷迎风沐雨,一派生机;庄子里鸡不鸣狗不叫,牛羊马在林地里悠閑地吃草,海棠花围着茅屋转,山泉水绕着池塘流,没有人也没有声音。“好一个僻静的村庄啊!”老冯暗自说道。
  在孙书林看来,外面的世界已经虚无缥缈,而他眼前的冯庄,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老冯所寻找的“神坛”冯庄,有两本“经书”:其一是《天经》;其二是《地经》。《天经》规范人的道德;《地经》为人寻找快乐。此外,冯庄人还有6个忌讳:第一个字,不说“吃”字;第二个字,不开口“骂”人;第三个字,不用手“指”人;第四个字,不“打”人;第五个字,不说“钱”字;第六个字,不大“声”说话……更令我们惊奇的还有环绕着盆地的那8个小盆地,景色各异,别有洞天,就像一朵盛开的大莲花,把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纵观孙书林所营造的理想世界,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世界,一个尊重人又被人尊重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人的自由、人性的自由、不受任何意识形态所左右的社会形态。孙书林小说告诉人们,现实世界不可能脱胎换骨而成为人类向往的理想世界,无论是遥不可及的天堂星,还是那个与世隔绝的冯庄,都必须与现实社会做决绝的“切割”。而《光环》《神坛》的意义也在于这种毫不留情地“切割”。第一种“切割”的方式,就是理想世界的美与现实生活中的“丑”做一个彻底“切割”,不留任何尾巴;第二种“切割”的方式,就是与乱世“切割”,和平,安静,淡雅,自足,没有任何野心,也没有争夺权利而出现乱世;第三种“切割”的形式,就是不可逆“切割”,美好的理想社会是不可以随意让外人闯入的,在信仰的层面上,那理想社会永远存在着,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有了这3个层面的“切割”,孙书林梦寐以求的“桃花源”,更具有普世的理想色彩,这种预言或许给人们带来希望……
  追寻优雅快感的美学风格,写实手法使得他对此若即若离
  纵观孙书林的8部长篇小说,会发现孙书林一直在致力于构建属于他所践行的美学风格——优雅快感。这是他对传统美学风格的贯通和创造,孙书林特别看重优雅快感的美学风格,即优雅快感。优雅属于古典,快感属于新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能给人带去审美愉悦和审美惊喜。
  长篇小说历来是文学领域的重型武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走势,文学成就的高下。好的长篇小说,应该富有诗意和情致,让人感到美,让人感受到强大的理想憧憬和抑制不住的向往力量,这就是艺术魅力所在,同样,也是美学风格价值所在。中国传统美学风格与传统文学一脉相承,有变化有贯通,一步一个脚印。中国古典文学所显现的优雅和节制,以及静穆的美学风格,能让世人从中领悟到中国人纳于言而敏于行的文化形象,能感受到中庸哲学的稳重含蓄,以及寄予江湖的散淡、天人合一的自然,等等。五四以来,由于现当代文学内容过于庞杂,致使中国古典文学的整体形象开始瓦解了,模糊起来了。如何利用时代赋予的艺术资源来造就当代中国的美学风格,无疑是摆在所有文学家、艺术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孙书林力所追寻的美学风格,表现在语言风格上优雅朴素,在情节的推进和结构布局上疏朗大气,强调叙述风格的诗情画意和简洁。他认为,优雅快感的美学风格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而且还要体现在人物的行为方式上,体现在叙述节奏上,体现在整体气氛上。人们可以从他的长篇小说呈现的美学风格了解我们民族的想象力,价值观,以及批判精神,成为理解这个世界的入径。我想,孙书林的意义就在于此。
  我们还是从孙书林长篇小说的文本出发,领略他优雅快感美学风格吧。就小说语言上看,那诗一般的语言,简洁而又朴素,雅致而又深沉——
  “暮色苍茫,烟雾笼罩着沉沉的辽西大地。远方,女儿岭直插苍穹。从女儿岭延伸开去的大大小小的山峰,层峦叠嶂,犹如万马奔腾。只是由于暮霭迷蒙,景象有些模糊……”——摘自《血恋》   “额尔古纳河,波涛滚滚,一泻千里,达来湖水白浪滔天,广袤草原刮起狂风。马嘶长鸣,潮海般的马蹄声,一支铁蹄雄兵从天而降,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一个遒劲恢宏的声音,在高山、河流、大地上回荡着……大地在转动,马蹄如风暴席卷,跨长城,越阿尔泰山,西出哈萨克斯坦,又越过沙漠,穿过峡谷,直捣里海……”——摘自《百世苍凉》
  “你的心老了。
  在无数次男人们向你重复着我爱你那熟之于耳、单调无味的话语中,在无节制的两性肉欲欢声中,毁了你的容颜坏了你的身子。当你破天荒遇到真爱时,你已身患绝症,病入膏肓。太晚了,太晚了。”——摘自《临摹》
  “钟小龙送走乳娘,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星星隐在透明的轻雾里了,上玄月泄着淡淡的光辉,它的清光如同溪流一般在天幕中淌过,清新的露珠给小龙的眼睫披上些微的湿润,抚摸着他的每一处肌体,就像不败的激流涌入他的心胸。远山,还有满目的山林,还有依稀的村落,那么熟识,那么美丽,使得钟小龙不禁叹道‘多么美好的夜晚啊……’”——摘自《龙凤胎》
  这些抒情般的语言只是孙书林长篇小说里的撷英而已,这就是孙书林的语言追求。虽然语言风格或多或少有屠格涅夫语言的某些胎记,又有司马迁语言的某些烙印,却没有做作,而是十分融洽地与小说融为一体,水到渠成。孙书林曾经一语道破他小说语言的奥秘:“我推崇屠格涅夫的语言风格,也特别景仰司马迁的文笔……”
  从结构情节的推进上看,孙书林的8部长篇小说的结构,几乎都采取了大开大合的结构方式。在整体结构上,他又特别在乎起承转合和头尾呼应,这种完整性往往运用的十分娴熟。他极力反对长篇小说创作的随意性,但同时他又主张不刻意使用“艺术手法”,他认为不留痕迹的艺术手法才是最高境界的艺术手法。在《穹庐惊梦》里,奴隶乌恩妻子生下孪生姐妹一个被王府抢走,另一个流落人间,小说以此分头叙述,而且又不断多次分出“枝杈”蔓延开去,自始至终保持着张力和吸引力,让读者一口气读完,合上书会让人泪流满面,惊诧不已,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忘怀。这恰恰是优雅快感美学风格带来的艺术魅力;同样在《百世苍凉》中,作者把前后400多年的历史与现实勾连起来,使历史和现实交相呼应,产生强烈的美丑对照,阴阳对照,而在章节的设置上也用心良苦,全书只有6章,每一章循环往复,就像音乐上的“二重奏”。而在《临摹》中,一个二丫带出12个二丫落入滚滚红尘,又一个个悲惨死去,依然是多重叙述,循环往复;在《光环》里,叙写了12个人乘飞箭进入茫茫太空,小说分12章,每一章12个人自述,全书没有主人公,却又都是主人公,无疑,这是长篇小说的新结构新面貌。
  从孙书林小说的叙述方式分析,在《血恋》里,通过伪满警察署长陈子庆的贴身警卫王来福之口,用3天时间讲述了辽西热北13年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生活,其中,采取自述、复述等多重叙述的手法,自然而然的铺开延伸整个故事,引人入胜。在《融雪》里,作者把多元文化交融这个宏大主题,竟然十分巧妙地安排在大迁徙的俘虏队伍里展开,这一路上有多少气吞山河的情节,柔情漫漫的故事;又有多少大漠朔风,沙场夕阳……孙书林追求小说整体上的开阔美,艺术色泽的丰富美,形式建构的均衡美,尽管还保留着传统艺术思维的惯性,但已经充分体现了当代小说的审美趋势和自觉的文本意识。
  对于孙书林一直所追寻的优雅快感的美学风格,著名文学评论家、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张学昕在评价孙书林的长篇小说《光环》的理性分析中,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张学昕在《文艺报》上撰文“穿越存在的‘黑洞’”里这样评价道:“《光环》一改往日的写作惯性,从厚重的写实到空灵的叙述,从生命的质感、现实的审视到对宇宙万物的超现实的诗学解读,我感到,与以往不同,孙书林在这部小说中努力尝试着新的小说叙事策略,而且,他凭借想象力从幻想世界摄取图片构造崭新的语言现实,引入对宇宙本原、人生基本价值如爱、生与死、情感、伦理一系列本体的追问。从这个角度上讲,《光环》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环保小说’或‘生态问题小说’,它是作者倾心创作的一场悲欣交集的史剧。”[8]
  张学昕先生的论述证明,孙书林已经在或者说正在摆脱写实手法,摆脱他以往的通俗文学“一边倒”,使其创作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但同时我们还看到,写实手法曾经和他纠缠不清,斩不断理还乱,使得他常常与优雅快感的美学风格若即若离。也许,这就是作家遇到的窘地吧。孙书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穹庐惊梦》就是属于雅俗共赏的作品,自然不属于那种纯文学;之后,他的《血恋》依然走的是通俗文学的路子;孙书林清晰地知道,雅俗共赏并不会影响到他所追寻的优雅快感美学风格的体现,但是,他更觉得纯文学远比通俗文学更能体现优雅快感的美学风格。不仅仅是语言问题,结构问题,而是叙述主体,事件和人物的隐喻等。现在看孙书林的心血没有白流,在他所创作的8部长篇小说中,《临摹》《光环》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他在纯文学创造的路上显示出不凡的创作功力,这得益于他42岁考入北师大中文系深造,能较为系统地学习文学理论,潜心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在这所中国的最高学府里,他有幸亲耳聆听到众多知识渊博的教授的教诲,黄药眠、郭预衡、启功、童庆炳这些大师级人物对他的潜在影响,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都让孙书林受益匪浅。
  人物塑造性格各异,自我的影子却挥之不去
  梵高说:“没有什么艺术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对世界的理解。”这里明确提出一个理念,这就是对人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只有真正表现出上述这两个理解,作品的思想含量和艺术品质才会上乘。因此,作家的笔触必须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言行和内心深处,塑造出属于本民族的也属于这个世界的“这一个”。
  孙书林在他创作的8部长篇小说里,为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然而留給读者记忆的人物却少之又少,恰恰就是这少之又少为数不多的人物,却可以进入中国文学的画廊,成为“经典”。这里,看看这些人物究竟是何许人也,也就不难看出孙书林塑造人物独到之处。   萨仁花是《穹庐惊梦》里的主人公,虽然她被王爷乌海云视为掌上明珠,但骨子里却有她生身父亲奴隶乌恩的血脉——“野性”;同情奴隶同情下人;她琴棋书画无所不会,读书过目不忘,执掌王府兵权后,暗地里和解放军议和,当她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悲愤交加,嚎啕大哭;在解放军攻入王府之后,她在祠堂的地道口挡住了他的父王乌海云;她没有想到老奸巨猾的乌海云在她面前大打情感牌,挤出几滴老泪,险些让萨仁花动恻隐之心,萨仁花终于看清老贼的真面目,将这个草原上的恶魔打死在祠堂地道口,为民除了大害。失散多年的这对孪生姐妹终得相认,她们抱头痛哭又开怀大笑,最后,姐妹双双升起那面鲜艳的红旗……一次,孙书林到牛营子采访,在一家农户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老人家得知孙书林就是《穹庐惊梦》作者的时候,紧紧握住孙书林的手,眼角闪出泪花,连声说:“萨仁花,萨仁花,你写得好哇……”
  《血恋》里的陈子庆,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风流倜谠;在美君子的外表下却掩藏着一颗祸心。他心狠手辣:凭借义勇军的刀,杀死霸占他家南山北岭和家产的本家陈家俊一家,他下令把陈家俊家所有女人的衣服脱光,他要强奸这些女人,然后再把她们统统杀死;他贪财又贪娈:他收到日本人送来的10块金条,眼珠不眨就出卖义勇军,还亲手开枪打死这个他曾经口口声声叫大哥的义勇军司令冷怀玉;他又是一个好色之徒:他很会讨女人的欢心,施展手段占有了义勇军副大队长高玉桥的恋人白玉兰,使其为他身怀有孕,当这一切都暴露在天下的时候,他索性摘下伪装,当上日本人统治下的伪满警察署长,兼讨伐队大队长,和他曾经占有的恋人白玉兰在大黑山展开殊死的斗争;他无意中发现一个孩子很像他小时候的模样,就认定这是他的儿子,果不其然,这个孩子正是他和白玉兰的孩子。他叮嘱手下王来福不得将他有儿子的消息告诉日本人,也不得让任何人知道,于是,他在僻静之处为孩子购买一处房院,雇人好生看护。每次他看望儿子的时候,都会脱去那身警察署长的服装,打扮成教书先生;他最终死在他的贴身警卫王来福之手,临死前他托孤于来福,让把他埋在白玉兰墓地,把天生送回辽西老家,那里有一大笔资产可供儿子一辈子的生活……陈子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反面人物,也是孙书林的意外之得。可以这样评价,陈子庆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艺术价值可以以一当十以一当百,成为当代文学画廊里闪烁着人性之光的典型。孙书林凡是浓采重墨描写的主人公往往有些苍白,反而他顺笔写来的人物,就格外富有生气,究其原因,孙书林认为,他在主人公身上虽然用笔最多,但还是没有放得开,而他写那些次要人物的时候,能够放得开,能够大胆从人的本性出发,这成为孙书林塑造人物的一个“秘密”。
  《百世苍凉》里走来一个由人变成神又由神变成人的色旺。出生3个月不哭不叫,一旦开口,又哭又叫,天不怕地不怕,顽皮淘气,还整天跟着女人的屁股后跑。显音寺住持桑杰扎布到十三敖包寻找灵童,看到色旺眉头中央长着一个红痣,预言色旺是个好色之徒,他决定带走这个孩子,想好好调教他。他屡犯庙规,多次被关禁闭;直到被下嫁的公主静文看到喜欢上他,他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将他送到西藏大昭寺学习经文,归程时,他偷走大昭寺的欢喜佛,献于对他朝思暮想的公主,两个人成为情人;他不屈服公主的压力,不想当清廷的御用工具,和公主的女佣私奔了。他被追杀,被黑马队救下,他带人烧寺庙焚烧经卷,他被抓入死牢,被阉割,成为一个傻子……《临摹》里的12个二丫;《龙凤胎》里的钟小龙;《融雪》里的白玉元,等等,这些有灵魂有温度的人物的成功塑造,为孙书林长篇小说领域取得骄人的业绩书写浓采重墨的一笔。古今中外的历史名著,都是以人物的不朽而不朽的。长篇小说虽然写世间百态,写波澜壮阔的生活场景,但是,写人,写出典型人物,是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
  孙书林承认,在这些人物身上或多或少有他自己的影子,文如其人。孙书林说,某种意义上,他在书写自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与他笔下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写自我,某种程度上就是书写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作家人性好恶也会在书中人物身上暴露无遗。但又不是等量齐观,不是整齐划一,往往也有个别的范例,作家的才华,艺术的视觉,都会是作家创作人物的尺度。不管是好影子还是坏影子,你走到哪里,你塑造人物会跟你到哪里;哪怕作家已经过世了,作品中的人物依然还活着,会与作家的灵魂相伴相随。还是那句梵高的话,写好人物,目的是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人,理解世界。
  文章写到这里,就此打住。因为孙书林先生在文学创作的崎岖路上并没有止步不前,对他的长篇小说的阐释也没有完结。评论家的批评是动态的,不会一成不变。远处,那一抹与天相连的隐隐的青褐色,可能就是一座惊世的高峰。有这8部长篇小说垫底,我深信孙书林会越走越远,正向那座高峰攀登着……
  作为朋友,我由衷地期待着。
  ——————————
  参考文献:
  〔1〕李复威.通俗史诗文学的新探索.文艺报,1993-02-02.
  〔2〕包明德.“融”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奥秘.文艺报,2012-04-25.
  〔3〕洪治纲.苦难生存与诗性灵魂的双重临摹.文艺报,2004-04-05.
  〔4〕雷达.《百世苍凉》序.大众文学出版社,1999.
  〔5〕包明德.民族品格的张扬与世界视野的拓展.文学评论,2004,(6).
  〔6〕宗义,博核.独辟蹊径大气磅礴.民族文学研究,1993,(2).
  〔7〕李曉峰.孙书林论.南方文坛,2006,(5).
  〔8〕张学昕.穿越存在的“黑洞”.文艺报,2007-03-15.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爱·摩·福斯特的《印度之行》充斥“分裂”这一主题,这种分裂与隔膜在小说中无处不在。它存在于印度人之间,存在于不同的宗教之间,还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之间,更存在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小说中虽然有联结的愿望,但福斯特的世界联结的愿望是不可能的,人与人之间的分裂才是人类最基本的现实。  关键词:爱·摩·福斯特;《印度之行》;分裂;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期刊
摘 要:《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其主人公的悲剧性及其原因一直是莎学专家和读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从英勇善战的民族英雄一步步沦为心狠手辣的杀人凶手,初次行凶时他有过犹豫和挣扎,最后一次面对妇孺时却干脆地手起刀落。关于导致这番蜕变的原因,众说纷纭。而剧中女巫和幽灵等神鬼现象的背后又似乎暗藏玄机。  关键词:麦克白;弗洛伊德;双重心理模式;三部人格模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在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福斯特的思想独树一帜。他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源出发,试图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找寻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理论的内在契合点。他在对马克思著作历史的分析中梳理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思想,并以此找寻出一条当代环境危机的根本性解决之道。  关键词: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生态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
期刊
摘 要: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的《文化的解释》是其作为解释人类学倡导人的经典著作,这本书是对文化的深度剖析,全书以文化为主线,详细地分析了文化与人性的关系、文化对宗教和仪式的影响以及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反思,更引人注目的是格尔茨提出的“深描”的民族志,即一种有深度的解释性的行为解读。  关键词:格尔茨;文化的解释;深描;民族志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
期刊
摘 要:小河沿文化最具典型的遗存,大南沟墓葬群,出土了极为丰富的各类随葬品,堪称4500年前的艺术宝库。这不仅反映了小河沿文化较高的艺术创造力,也表现了小河沿文化的人们生活艺术化的美学意识。它从心理、认识和观念等方面都吸引着现代人的关注和探索。  关键词:小河沿文化;大南沟墓葬群;美学意识  中图分类号:K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08-03  史前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包含着严密的科学论证部分,也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部分,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大多侧重于研究和阐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部分,而较少关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文性部分。本文运用文化哲学方法重构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商品经济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三个重要理论观点,展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流淌着的深厚的人文底蕴。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商品经济;资本主义
期刊
摘 要:在美期间的高校学习与课堂观摩让作者既以参与者又以旁观者的双重身份深刻了解了美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取得优异成绩的成功所在,一个强大智慧的国家需要热情“严肃”的老师,“好奇”百出的学生及自由“专注”的教育作为坚实有力的推动力量。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课堂;教育本质;教师素质;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257-02  美国
期刊
摘 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之先锋队,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意志。在抗日战争中先后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创建抗日根据地、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及民主联合政府等等重大理论,回答了抗日战争中系列根本性问题,组织、推动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在抗战前沿,成为中华民族统一抗战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图分类号:B976.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嘉庆初年的白莲教大暴动终结了清廷的"康乾盛世",嘉庆皇帝为巩固统治和维持地区稳定需要加强对特殊区域的管控。其中,以绥定府和顺庆府为中心的川东北地区与白莲教暴动密切相关,可以说嘉庆皇帝在镇压白莲教暴动之后的重大善后举措影响巨大而深远,它不仅对于研究区域历史有着独特的价值,还可以给当代社会的行政区划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白莲教暴动;嘉庆;川东北;行政区划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李渔,作为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创作出了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被世人誉为“中国戏曲理论始祖”。李渔将创作小说视为一种“无声戏”创作,而这就使其创作的小说新颖突出,充满新奇。同时,这也使我们用其戏曲理论来分析小说成为可能。以中国的文论思想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可以发现,其实跨地域、甚至跨民族的文学创作是有其共性所在的,证明对于世界文学的比较研究还是很有價值的。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