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天山云杉种子雨时空动态分布及种子萌发特性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wend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新疆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 tianschanica种子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和种子萌发状况,为预测森林群落的演替趋势,并为保护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林场设置3块面积为1hm2天然林永久固定监测样地,采用机械布局的方法以10 m×10 m的样方为单位,在样方中心设置1个种子雨收集器,每个样地共100个收集器。采用方差/均值(Cx)、负二项指数(K)、聚集度指标(I)、Cassie R M指标(CA)等4种空间分布类型评价方法判别种子雨空间分布状态。此外,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分别测定种子千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结果】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散种量较高;2022年的种子雨总量极显著高于2021年的种子雨总量;Cx为2 047.01、K为1.02、I为2 046.01、CA为0.99,4个指标均显示种子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各样地高峰期的天山云杉种子千粒重显著高于初始期和末尾期的天山云杉种子的千粒重;而种子雨初始期和高峰期的种子平均发芽势与平均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末尾期收集的种子的平均发芽势和平均发芽率。【结论】天山云杉种子的散种量存在较大的年际变化,且种子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落种高峰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此时种子质量最大,平均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图5表1参29
其他文献
<正>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发布了《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
期刊
报纸
<正> 口腔溃疡易反复发作,往往并发白血球、血小板减少。笔者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先采用甘露消毒丹清热解毒,并化湿浊,然后用玉屏风散加减抗复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共治疗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不足半年,最长达20余
期刊
首先,从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能耗、提升环境质量和人体舒适度、加强团队协作和信息共享、推动行业信息化转型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建筑节能优化中的作用;其次,分析了BIM在建筑节能优化中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成熟度、人员技能、数据安全、跨行业协作和法规政策等;最后,对BIM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针对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和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包括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信息化支撑,揭示新质生产力如何引领农业产业升级、优化乡村人才结构,并解决乡村振兴中的资金和技术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升人才素质和优化资源配置,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力图推进乡村振
期刊
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教育、支付等领域广泛应用,并延伸出人脸验证、人脸辨识两大功能面相,但其在便利生活的同时,逐步呈现非授权、非必要、低安全、超伦理四类风险挑战。我国立法虽将人脸识别信息归入敏感个人信息,进行特别保护。但相关规则在适用时,存在知情同意落地难、认定必要落地难、场景划分落地难以及安全保障落地难四大难题。为此,我国需要尽快针对人脸识别信息进行体系化的制度设计,采取场景化规制路径,实现
期刊
以攀枝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为背景,通过采场贮排平衡分析,预测50年一遇暴雨时露天采坑积水最大深度为5 m,采坑积水对护顶矿柱稳定性影响较小。对坑底存在断层条件下积水渗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是护顶矿柱的主要导水通道。采取针对性封堵措施可显著减小护顶矿柱的渗漏量。
期刊
本文对公路施工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应用探讨。通过对软土路基的特点进行概述,如土壤稳定性差、高含水量等,提出了解决软土路基问题的重要性。在技术分析部分,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包括排水固结法、土层置换法、机械夯实法、深层搅拌法以及排水砂垫层与化学方法。对于该技术,分析了其原理、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期刊
稠油废水处理是工业水处理难题,目前主要采用混凝进行破乳处理,但仍存在药耗成本高、污泥量大等问题。本文针对山东胜利油田进行中试试验,采用混凝过滤的方式,通过科学的药剂投加控比,结合高效的陶瓷滤料过滤进行研究,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每日节省药剂成本26350元,减少污泥产量57%,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
期刊
目的了解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蛇类多样性现状,探讨保护区蛇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对策。方法采用访问调查和野外样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该保护区现已纪录蛇类有5科45种,占中国已纪录蛇类物种数的22.0%,占广东省已纪录蛇类物种数的46.4%,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为主,占82.2%。保护区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蚺双带亚种(蟒蛇)(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