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苹果上的爱心牙印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566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也有好心办坏事的时候,比如想帮着妈妈洗碗,结果把碗打碎了;想帮妈妈搅鸡蛋,结果鸡蛋撒得满地都是……看到孩子的“杰作”,应该怎么做呢?
  那是果果四岁半时,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一进客厅,就看到桌子上摆着一堆苹果。走近一看,每个苹果上都有一个小牙印,一看就是小孩儿啃的。看着满桌被咬过的苹果,心想:难道儿子又调皮了?心里有气,但转念一想,决定先问一问,也许孩子有他的道理。
  我把果果喊了过来,摸着他的小胳膊,蹲坐在他身边,问:“苹果是谁啃的呀?”他一脸得意地看着我,拍着胸脯,骄傲地说:“我,我啃的,都是果果啃的。”“你啃这么多苹果干什么呢?”“我想挑个最甜的。”“噢,挑最甜的干什么呢?”我非常好奇地笑着问。“姥姥让我帮她挑个最甜的苹果,我就每个都啃了一口,然后把最甜的给她了。”听到这里,我哭笑不得,原来啃了这么多苹果,就是为了找一个最甜的给姥姥。我不禁松了口气,原来儿子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啃的苹果。
  我说:“果果真棒,那你也帮妈妈挑一个甜苹果,好吗?”“好!”儿子拿起苹果,从头到尾又啃了一遍。我坐在旁边,等着他啃完。接着,我又让他分别给爸爸、姥爷各选一个最甜的苹果,前后挑选出了三个“甜”苹果。“果果真棒!啃了这么多苹果,累吗?”我关心地问。“恩,有点。”“那我们想想,除了用嘴尝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能挑出甜苹果?”
  说着,我把果果领到了镜子前,果果睁大眼睛,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我说:“你除了嘴巴、还有什么其它器官啊?”果果说:“鼻子、耳朵、眼睛。”他一边扮着鬼脸,一边朝镜子中的自己坏笑。我看着可爱的果果,追问:“那么,用鼻子能挑出甜苹果吗?”果果用小鼻子在苹果上嗅了嗅,一脸的失望,小手连连摆动,说闻不出甜味来。这下把我也逗乐了:“鼻子能闻出什么呢?”果果说:“鼻子只能闻出香臭。”我说:“哦,那鼻子只负责跟气味有关的。那用耳朵呢?”我接着引导。
  果果就把大苹果放在耳朵边听了听,说:“听不出来哪个是甜苹果。”我说:“那耳朵能听出来什么呀?”“脆不脆。”说完他拿起一个苹果,咬了大大的一口。“什么声音啊?这是什么声音?”我假装四处寻找。“哈哈,是我咬苹果发出的声音啊!我喜欢吃脆苹果。”果果边说边换了一个苹果狠狠地咬了一口:“嗯,这个苹果就不脆,声音不大。”
  看他感兴趣,我说:“鼻子、耳朵都不行,眼睛能不能挑出甜苹果啊?”果果说:“我试一下。”果果挑了一个大的,一咬是酸的,皱着眉说:“眼睛不好用。” 我问他:“你用眼睛是怎么选的呀?”果果说:“我选大的,结果一咬不甜。”我又问:“大的不甜,什么样的苹果甜呢?”果果一听,高兴了,说:“看看我挑的甜苹果就知道了。”
  于是,我们开始了“找不同”的游戏。果果把他通过“啃挑”出来的甜苹果放在一起,比较来比较去,发现甜苹果都是颜色红一点、带条纹的、果蒂粗一些的、有点裂纹的。我说:“明白了,原来除了嘴巴,眼睛也可以挑苹果。”
  为了进一步调动果果的各种感觉系统,我又跟果果说:“咱俩玩个摸苹果的游戏吧!于是让果果把苹果挨个摸一遍。我说:“果果,摸完了你有什么发现吗?”果果:“有的苹果皮很滑,有的苹果皮上有小疙瘩。”“哦,那你看一下,你挑选的甜苹果和那些不是很甜的苹果,摸起来感觉一样吗?”果果摸了摸说:“有点不一样。甜苹果皮不是很光滑。”我说:“那你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妈妈摸一个甜苹果好不好?”果果很开心地给我摸了一个。
  接着我说:“凭感觉,你帮妈妈挑一个苹果,不用嘴,不用眼睛,不用手,就是感觉。”儿子很快就挑了一个,一啃,还真甜,于是开心地跟我炫耀:“我的感觉真对!哈哈。”我问他:“你知道怎么挑甜苹果了吗?”果果说:“知道了。可以用嘴巴,也可以用眼睛,还可以用手,还可以用感觉。
  看着满桌啃过的苹果,我依然很高兴,因为果果学会了思考问题。感觉是心智和理性的起源,同时又是心智和理性的归宿,孩子心智发展的目的正是让感觉更敏锐、更丰富。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启发、引导孩子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觉,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自己去总结、去提炼、去概括。当孩子犯了一些家长眼中的“错误”时,我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冷静,先不要一看到表象,就责备孩子、质疑孩子。
  父母应尽量先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上,多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要这样做。这样,才能明白孩子的动机,正确地进行引导,将“事件”变成一个成功的教育契机。
  用心跟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自由、平等、被尊重。
  我们不能总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眼睛只盯着孩子做错的事情,以己之心去揣测、定义孩子,而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否则很容易误会孩子的意图。试想一下,如果我一上来就责备果果啃苹果这件事,那他的爱心就被打击了, 以后他还会愿意怀着真诚的爱意,帮别人做事情吗?
  和孩子沟通过程中,不要害怕浪费时间和成本,即使孩子做的一些事情在我们看来是浪费时间,是无益的,比如当孩子发呆时,看似什么事情也没做,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享受,是跟自己独处的时光。家长只需要静静地陪伴、理解孩子就够了。这也是我们为孩子的成长所必须付出的甜蜜代价,父母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领悟。
  书本是平面的,生活才是立体的。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点点滴滴都是引导孩子的好素材。要尽可能地抓住任何机会,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锻炼孩子,调动孩子的所有感官去学习。只要有心,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随时可以成为教育的素材,都可以成为孩子认识与观察的对象。孩子只有全神贯注地通过比较、思考后形成判断,才能最终获得辨别能力和观察能力。
  (陈玲玲 心理咨询师, 著有《果妈总是有办法:给孩子句号,不如给孩子问号》一书)
其他文献
家长来信:  一天早上,我带着女儿在户部巷吃早餐时,来了一对父子。看见两人坐下来后,女儿就非常主动地和那位父亲打招呼:“HELLO,叔叔!”那位父亲没有反应,女儿又重复了一遍:“HELLO,叔叔!”还是没有反应,女儿有些疑惑地用眼睛看着我。我只好告诉她:“你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叔叔可能正在想事情,所以没有听见,我们就不要再打扰他了。”这对父子走后,又来了两位美女,女儿又主动地和她们打起招呼:“H
期刊
美国的家庭以小家为主,孩子的祖父母一般不过多承担养育孙辈的责任,所以美国孩子主要是父母亲自己带。说到育儿,美国的爸爸们还真的不错,他们的绝活就是带孩子们运动。  美国的城市里有很多免费的公园,基本上每个公园里都有免费的儿童乐园,里面有供各个年龄段孩子玩耍的设施,爸爸只要带上一块能够铺在地上的毯子,一点小吃,就可以带着孩子们在儿童乐园开心玩耍。儿童乐园里有滑梯,有秋千,饿了还有爸爸准备好的小点心,孩
期刊
作为妈妈,我希望女儿成长为一个有艺术气质的孩子,并且把童年时代的艺术感觉持续下去,终生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  那么,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才能真正滋养孩子呢?我不以为把孩子送到艺术班就能完成这样的教育。因为做教师的经历告诉我,真正的素质教育是“爱的教育”,主要还是在家里完成。  遵照孩子在不同敏感期的特点,我从日常生活开始对女儿进行艺术教育。在她一岁半时,我家住在一个连物业管理费都不交的简陋小区,小区中
期刊
幼儿园的老师一人要面对多个孩子,因此,有些孩子难免会得不到老师足够的关注。当孩子回家跟我们诉苦的时候,我们要本着相信老师的原则,从正面、积极的方向跟孩子沟通,巧妙处理孩子在幼儿园遇到的问题。  很多家长都会碰到孩子回家告状:  “我饿了,没吃饱饭,老师不让我盛。”  “今天上课,我举手了,可是,老师不让我回答问题。”  “我想演小白兔,老师偏要让豆豆演。”  孩子的这些话可能真实,也可能只是他的想
期刊
午睡的时候,小朋友都进入了甜甜的梦乡,突然权权坐了起来,大声地喊道:“老师,虫虫咬我!”听到这,我马上走过去说:“虫虫咬你哪了,我来帮你看一看。”权权一会儿指着肚子,一会儿指着胸口,嘴里还念叨着:“这里,这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马上检查了权权的身体和被褥,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我就对他说:“没有虫虫,你安心睡吧,老师会陪着你的。”权权在我的看护下慢慢地进入了梦乡。过了几天,上课的时候,权权又叫了
期刊
每天都给孩子喝牛奶已然成为了注重孩子营养健康妈妈们的首选,但是在种类繁多的奶制品市场中,您选对牛奶了吗?现在,我就和爸爸妈妈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常见的奶制品营养究竟有多少。  不推荐 —— 含乳饮料  含乳饮料是软饮料的一种,其主要成分为水,其次才是奶及各种添加剂(如甜味剂、果味剂等),其营养成分远不及鲜牛奶。家长用含乳饮料来代替配方奶或者纯牛奶,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孩子偶尔喝一瓶含乳饮料解渴、解馋
期刊
老虎先生不愿意像其他动物一样表现得温文尔雅,他脱下西装,随心所欲地嘶吼。动物们纷纷斥责他,他的朋友们也已经失去了耐心。
期刊
孩子的童年几乎都离不开动画片的陪伴,那些鲜活有趣的动画形象,是他们长大后的温暖回忆。因此,我从不打击妙妙观看动画的热情。可是最近妙妙打开电视看动画的时间越来越长,大有变成“动画控”的沉迷之势,这就不得不引起我的注意了。  带着担忧,随手点开熟悉的育儿网上论坛热帖,我发现有类似经历的网友还真不少:  “邻居家的孩子五岁了,周末在家就一天到晚守着电视看动画片,不想吃饭、不愿出门……有时邻居给换了台,小
期刊
期刊
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有多少爱便会有多少希望。但爱和希望本就是两码事,这两者一定不能混淆,更不能以“希望”作为跟孩子交换爱的条件。  那天,陪着女儿一起看一个亲子类的娱乐节目。节目中,父母和孩子互相帮助、默契配合,母子之间流露出的浓浓深情让我们感动不已。看到这里,女儿扬起小脸,眨巴着小眼睛撒娇似地问我:“妈妈,你爱我吗?”“我当然……”我几乎要脱口而出“当然爱你”之时,突然想到女儿的作业还没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