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影视作品的美学思考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从吸引受众角度出发,进行科教影视作品的美学研究,主要研究了视觉画面和听觉声音两个显性因素,以及意象美这一隐性因素,分析美的画面、舒适的声效环境对观众喜好的影响,分析美学因素在影视作品创作中的基础作用,以便为科教影视从业者更多地了解受众需求,提升科教影视节目的制作水准和大众的青睐度提供借鉴。
  【关键词】媒介素养;科教影视;美学研究
  中国影视传媒行业蓬勃发展,影视剧、新闻评论、综艺体育等节目不断推陈出新,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断开拓发展,以适应受众的诉求。随着数字影音技术与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影视创作主体的大众化、草根化成为必然趋势,“快速”和“高效”也成了主打元素,作品的艺术性似乎也越来越低,美学因素似乎也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大众审美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科教影视作品由于受“票房”“收视率”的影响,处于低迷发展状态,虽然从中央到地方的科教频道提供了很好的播出平台,但科教影视作品內容往往缺乏创新,又怎么能够把习惯于娱乐节目的受众吸引过来呢?!这种情况下,科教影视作品很难承担提升大众科学素养的社会责任,自然就失去了提升并培养受众欣赏水平的能力,并且科教影视作品的主创人员往往被收视率压得喘不过气来,极大地伤害了创作热情。对于科教影视作品而言,生存都不能保证,又何谈创新和突破呢?
  在被称为“读图时代”“影像时代”和“移动时代”的视听媒体和网络媒体高度普及的今天,媒介传播的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媒介素养关乎科教影视作品制作人员如何甄别信息,如何把握合适的创作技巧。既然大众传媒的目标是普通受众,影视制作者自然有必要了解受众,把握大众媒介素养,并优化节目编播等各个环节,从而在庞杂的信息中为大众创设可供选择的有价值的科教信息,为大众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科教作品并进行有效的传播,这个意义非比寻常。①
  一、基本概念
  关于科教影视作品:科教影视作品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广先进技术经验、传授工艺方法,为广大群众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服务的影视类别。科教影视作品使用影视的艺术处理方式,促进科教发展,加快社会建设,提高广大群众教科文卫水平。②我国科教类节目也出现过许多经典,但一直以来科教影视作品在我国似乎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制播和发展机制。然而,国外的科教类节目发展却趋于成熟,许多节目制作精良,兼具市场运营和品牌效应,深获受众欢迎和各方好评。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这些境外媒体也制作了许多我国古代科技文化节目,视角独特、清晰明了,深受普通观众的喜爱,这也表明科教影视作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还很大。
  关于媒介素养与影视美学: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而影视美学是门类美学中的一种。与实用美学相关,同大众文化、传播学的关系直接,受当代文化影响深刻,同时又深刻地反作用于当代的文化走向。影视美学仍然属于哲学范畴,既有哲学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国内外研究机构对影视作品的美学研究都比较深入,早在电影诞生之初的1915年,美国电影理论家林赛就指出电影是“活动画面的艺术”;我国电影理论家周剑云于1924年出版《编剧学》,明确地说电影画面实际是一种“美术结构”。在影视创作实践中,有关人员也都对画面与声响艺术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运用。然而,影视创作者对于科教影视作品的美学研究还处于浅层次,并且可能对于信息美学观念层面的了解还不够,符合大众视角的科教影视美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还不多。调查表明,大众媒介素养影响下科教影视作品的美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意义都很重大。
  二、研究思路及过程
  我们从科教影视创作者的创作设计角度出发,通过创建美的作品来研究受众观赏的影响机制,实现影视创作者媒介素养的提升,从而使其在影视创作中善于发现和利用美的信息进行有效传达,尤其是在科教影视作品的创作活动中正确理解、建设性使用媒介工具和传播资源,使受众能够更大限度地被吸引。
  我们采取文献资料、调查法相结合,再辅以实证研究等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和内容抽取,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和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验证。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们以部分科教影视单位及创作者为主要调研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对前期收集整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调研汇总,通过大众视角的媒介素养以及影视美学的实证研究,为影视创作者提供参考,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建设性使用媒介工具和传播资源,也使大众进一步了解信息美学,从而在生活、学习以及娱乐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利用美的信息进行有效传达,能够在休闲娱乐中潜移默化地学习。
  三、研究成果及应用
  美一直是学者研究的对象,也是人们所喜爱的对象,这一点在这个全方位传播、多媒体介质流动迅速迅猛的时代也不例外。
  美的文字、美的语言、美的图片、美的声音、美的视频等,能让受众有舒服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和利用美的符号和信息,就能让这些科学知识自然地有效传达,也能让受众喜欢观赏并积极推荐。因此,在影视创作尤其是科教影视作品创作中,一定要研究美学,研究影视作品各要素的美的呈现方式,从受众欣赏角度的影响机制出发,选择能够体现“美”的题材,研究怎样去甄别和取舍,提升创作水平,形成独到的影视画面的美学创作思路,制作出“美”的科教影视作品,提升吸引力和关注度。
  (一)关于构图与时空
  画面构图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在科教影视作品创作中仍然不能忽略。要注意画面构图的美感和均衡,注意画面的对比与变化,还要考虑运动画面和影像空间中被摄物体的平衡和美感。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提出的蒙太奇理论,即“画框论”;巴赞建立在电影本体论之上的“总体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即“窗户论”;麦茨致力于运用后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及符号学研究电影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即“镜像论”,这三种理论和影像空间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关系。“画框论”对影像空间而言显得较为封闭,“框架”意识让创作者与观众始终被囚禁在一定长宽比例的画幅内;“窗户论”则大大扩展了影像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窗户“窥视”外面的一切,比如费里尼《八部半》里面的公园部分,长镜头下走过的人物让我们“看到”了整个公园的情景;“镜像论”让银幕的空间更加模糊起来,镜头不仅是对环境空间的复制,同时画面的界限延伸到角色以及观众的意识,使得画面信息更加饱满,更加缥缈。③相较而言,“窗户论”和“镜像论”对于当前科教影视作品创作而言更有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影视画面的运动与时间概念,因为电影和电视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影视是运動的。我们在一些科教影视作品中常常会看到在几秒钟内盛开的鲜花、生长的植物、旋转的地球和宇宙,这就是影视作品独特的时空艺术魅力。在影视中即使是短暂的静止画面,也包含着时间的流动,而不像摄影和绘画那样只表现某一瞬间,如果在影视作品中长时间出现静止不动的画面,就会使整个片子显得单调呆板,让人无法忍受。因此,我们在科教影视作品拍摄时要经常运用推、拉、摇、移、升、降等镜头,后期也要多运用一些组接技巧,使二维的平面转换为三维的时空,画面就会“活”起来,整个片子也会既生动又优美。
  (二)关于光线和光影
  光线是一种语言,是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参与构图、营造空间、表现时间,也可以进行情感的创作与表达。光线再现了人们熟悉的景物,让观众感到亲切,同时也使人们在熟悉的景物中发现深藏其中的韵味和美丽;光影则是光线在被摄体上构成的亮部、暗部、反光和投影,有逆光、顺光和侧光之分。在拍摄科教影视作品时,我们可以使用光影来处理摄影造型,运用光影来均衡画面、构成情调气氛、丰富画面影调层次和视觉形象,运用得当的光影效果可以作为构图的一部分增强画面的空间感,还可以体现特定的时间概念,这一点国外同行在制作中经常运用。
  光线与光影是人类生活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能让我们得以认识自然万物,看清物体的外部形态、表面结构、距离和色彩,了解物体的真实面貌。意大利著名电影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曾说过:“对我而言,摄影真的就代表着‘以光线书写’。”中国著名导演、摄影师顾长卫也认为“光线,通常说来可能比构图更重要”。无论是自然光线,还是室内布光,利用好光线和光影都可以进行影视画面的造型和表现。光线与光影的运用对科教影视作品创作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充分体现创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和审美水准。作品中光线和光影的变化也能引起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并带来新的感慨,能引导观众生发对影视画面的审美感受,从而主动产生情感交流。
  (三)关于色彩与影调
  色彩是光线映射而形成的,有了光线就有了色彩。色彩的真实性、可信性是观众对科教影视作品真实和可信性判断的重要视觉依据,色彩也是引发观众情感体验、影响心理感知,从而被视频内容感染,进一步去欣赏节目、学习知识的重要元素。色彩是有表情的,黑色的庄重、恐怖,灰色的安详、质朴,红色的温暖、热烈,绿色的活跃、激动,蓝色的冷静、深邃,紫色的深奥、神秘,等等。因此,在作品中还原现实的色彩,创新色彩的感染力,拓展色彩应用的魅力,是每一位影视创作者必须重视的基本技能;影调是景物的明暗关系表现在影像上的明暗层次,是构成影像的基本因素,彩色影调是由各种颜色组成的不同明暗反差和不同色度的画面效果,是摄影师进行造型、构图,创造各种气氛的主要手段,也是形成风格样式的因素。
  色彩与影调的处理对影视作品创作而言至关重要,作为基本表现手段,色彩冷暖、影调明暗直接诉诸感观而影响观众情绪,即使是微妙的人物心理活动和抽象思维,也是可以用色彩与影调处理来反映和表现的,这些影调把握和色彩表现不仅是影视创作技术的重要因素,也是科教影视作品烘托气氛和传达感受的有力手段,还是创作风格构成的一种个性倾向和表现形式。
  (四)关于听觉声音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自从告别了默片时代,同期对白、旁白、背景环境音、音乐与音效就是影视作品展示其表现力与感染力的核心构成部分,对于科教影视作品而言,音乐是常用的配音材料,但绝不是唯一的材料。音乐和同期声、效果声响、人工拟音等综合运用,声音元素和解说词、图像画面有机结合,才使科教影视作品成为一部优美、完整的作品。其中,真实的同期声更能增强现场感,能很好地反映现场气氛,传达有效的信息,很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产生强烈真实感、可信性和感染力。因此在拍摄画面时,凡是能够同期录音的一定要声画同时摄录下来,作为一种不可再现的现象,同期声录音与图像拍摄应当同样受到重视。另一方面,科教影视作品进行声音处理时总会应用人工拟音的特殊艺术效果,从而弥补同期声录音效果不佳、杂音和失真等现象;在后期编辑时,也会运用声响效果修饰某个细节表现,使其更加形象、具体和生动。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科教影视作品创作需要深入研究和运用音声写实、声响表虚的优势,既可以对同期声、画外音、环境音进行同步编辑,承接、配合画面的情感表达,又可以使同期对白甚至音乐、音效与画面错位,形成相反相成的效果,产生新的含义和内容。通过声画的组合巧妙处理影视作品元素的真与假、动与静、蕴含与显露,使得科教影视作品的视听性都达到所能处理的极致。
  美的感受让人舒适,就像我们进了一间屋子,清新、干净和整洁会让我们舒适和安逸,长久驻足也不会觉得烦闷,而脏乱的环境会让我们反感,觉得厌恶,会想早早地离开,这就是美的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回忆一下看过的电影,为什么许多桥段让我们记忆犹新?为什么有些电影镜头会让我们终生难忘,比如《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人公在船头飞翔的镜头,比如《卡萨布兰卡》中男女主人公一種沧桑和一种娇柔的眼神对视的镜头,这些经典瞬间或让人心潮澎湃,或让人潸然泪下,这些镜头、这些画面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美的感受、美的震撼,让我们记忆犹新、甚至终身难忘,这些也是美的因素在起作用。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来美来。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NHNZ)制片人史蒂夫·泰勒(Steve Taylor)认为“在娱乐电视样式花样翻新、每个家庭的电视都可收看很多频道的情况下,科教节目仅仅依靠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借用影视的手段把节目做得更加有新鲜感和活力。”因此,我们希望科教影视创作者能冲破“收视率”的禁锢,重视信息美和技术美的应用,制作高水平的科教影视作品,使观众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尽情地品味自然之美、科学之美和人文之美。
  注释:
  ①森茂芳:《影视画面的美学解析》,《民族艺术研究》1998年第1期。
  ②董成双,孔令智:《科学性为体 艺术性为用:浅析科教影视作品科学性与艺术性》,《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第19期。
  ③席琰妍:《视听艺术画面语言的美学特征》,《艺术研究》2011年第3期。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传统的媒体事件旨在引发人们的情感或行动,公众内部的差异和分歧往往被掩盖了。而在各种新媒体事件中,公众不再是铁板一块的整体,他们彼此之间既有协作,也充满激烈的交锋甚至对抗。当前,“事件公众”已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事件公众”的注意力非常短暂,随着新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公众往往就会一哄而散。其次,“事件公众”对各种社会事件的态度更多是消费性的,主要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