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血清松弛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9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72例,正常对照(NC)者7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入选患者血清松弛素水平,并分析血清松弛素水平与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相关性。结果ACS组血清松弛素水平为(29.31±7.14)ng/ml,SAP组为(12.01
【机 构】
:
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清松弛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9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72例,正常对照(NC)者7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入选患者血清松弛素水平,并分析血清松弛素水平与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相关性。
结果ACS组血清松弛素水平为(29.31±7.14)ng/ml,SAP组为(12.01±4.10)ng/ml,NC组为(5.78±3.11)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松弛素水平与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
结论血清松弛素水平是反映冠心病病情的一个新的标志物,并可能成为冠心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清宫术治疗内生型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7月66例内生型CSP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3例和研究组33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宫腔镜联合清宫术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恢复正常时间、月经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结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骨折固定术与掌侧锁定加压钢板骨折内固定术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长度维持以及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74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7)和研究组(n=37)。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架骨折固定术,研究组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骨折内固定术,术后1年进行随访。统计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手术前后两组腕关节活动度变化
目的分析采用长春瑞滨、顺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老年非小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48例非小细胞癌老年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长春瑞滨联合顺铂进行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基础上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血清标志物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及体能状况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
目的探讨双血管急性闭塞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间血流灌注的影响情况,并对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15例双血管闭塞的STEMI患者,15例患者均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该15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手术资料和复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冠状动脉血管血流灌注情况。结果15例STEMI患者中,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8例(53.33%),急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7例为梗死组,选取同期住院非缺血性胸痛患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包括肌钙蛋白T(cTnT)、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FSTL-1水平。对两组患者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皮下注射,观察组则给予rhTPO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最大血小板计数(PLT)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LT<50×109/L及恢复至(75~100)×
目的观察预防性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观察不同剂量rhG-CSF效果差异,观察不同化疗周期应用rhG-CSF的必要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筛选行TEC方案乳腺癌至少3个周期并于化疗后24~48 h给予rhG-CSF 150 μg或300 μg 5 d作为预防组,未给予rhG-CSF为对照组。观察化疗第一周期及第三周期化疗前后血常规及发热性中性粒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臭氧消融联合椎间盘射频靶点热凝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71例,在充分告知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法优劣的情况下,根据患者选择分为实验组(250例)与对照组(121例),实验组采用臭氧消融联合射频靶点热凝术,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臭氧消融术。术后随访12个月,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评定,分析对比其VA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吸入麻醉在老年肺癌患者开胸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肺癌开胸手术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A组)和吸入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记录入室(T0),切皮时(T1),开胸时(T2),开胸后5 min(T3)、10 min(T4)、30 min(T5)、60 min(T6),拔管时(T7)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缓解学龄前儿童丙泊酚注射痛的最小有效剂量。方法选取需全凭静脉麻醉的儿童患者1~3岁100例和3~7岁100例,均随机分为五组,每组20例。A组为0.1 mg/kg利多卡因+丙泊酚,B组为0.2 mg/kg利多卡因+丙泊酚,C组为0.3 mg/kg利多卡因+丙泊酚,D组为0.4 mg/kg利多卡因+丙泊酚,E组为0.5 mg/kg利多卡因+丙泊酚。分别测定利多卡因缓解两个年龄段患儿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