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启示:期待“新熟人社会”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_sea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7日,排查人员在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跃进社区通知居民参加排查(程敏/ 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城市社区在防控中的阻击作用得到了高度重视。重大公共危机特别是公共卫生危机的爆发,也确实是对社区功能、运作模式及治理水平的一次“大考”。
  2003年“非典”时期,我国城镇化率仅为40.53%,2019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0%,其中人户分离人口达到2.80亿、流动人口2.36亿。中国城市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生长、急剧扩张,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单元,如何迅速动员、守住防线,挑战之大可想而知。
  事实上,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人不熟、底没数”是围绕社区治理的一个持续引发关注、几乎人人深有体会的问题。社区事务千头万绪,情况千差万别,如果“人熟、地熟、情况熟”,做起事来往往容易心中有数、事半功倍;相反,在“近邻不如远亲”“低头不见抬头见,抬头看见就低头”的陌生人社区,由于缺乏令人向往的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政府、市场、社会任何一方单独使劲,往往都会事倍功半。
  尤其是如今城市社区人口规模往往几十倍于传统村庄,又难以像村庄那样实现自治式治理,因此疫情防控中的人员排摸、监督管理、生活保障等便会格外费劲。
  与2003年“非典”时期相比,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许多城市社区能够有“硬核”的表现,应当说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发挥的关键支撑作用。
  社区疫情防控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充分体现在信息收集、疫情监测、综合管理等各个领域。
  比如,信息收集方面,基于大数据技术,在购票实名制基础上,不少城市的社区可以借力防疫指挥部、公安、交通、通信等部门的帮助精准掌握返城人员信息,做到提前核查,有效降低瞒报风险;疫情监测方面,不少城市开发的健康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助力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在线咨询以及相关信息查询,社区网格员等一线工作人员可以迅速掌握流行病学询问、场所消毒、个人防护等专业知识;综合管理方面,各大城市大大小小的社区引导居民通过微信群及时了解权威的防控信息、管理规定,把最权威的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居民手中。不少城市在疫情发生后,紧急动员数以万计的党员先锋和社区志愿者,通过“网格化 大数据”可以迅速做到按需设岗、科学设岗、有序轮岗等。
  面对突发危机,政府、市场和社会通过技术平台,可以及时连接老百姓物资(如口罩)、买菜、就医等方面的生活需求,在第一时间打通末端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建立起一个共建共享共治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
  比如,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启动疫情一级响应后,市场上蔬菜价格能够迅速回落到稳定水平,在各项政策到位、措施有力的同时,信息化手段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府、企业、生产基地第一时间根据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信息,强化产销研判,合理安排调配,有效满足了重点蔬菜的保质保量供应。
  依托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搭建基础平台,能够为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提供全新的框架,从而有针对性、科学地开展各项工作。
  例如,政府在引导社区物业参与防疫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难题:物业的门岗、保洁并不属于公务人员,他们如何應对业主对封闭式管理的不配合不服从?口罩等防疫物资如何保障?按每人每天需要一个口罩计,是靠政府发、居民捐,还是物业公司自己买?为有效缓解难题压力,“跑”赢疫情,可通过信息和数据平台,将政府、居民、企业精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和智慧。这样一来,居民“不见面、不出门”就可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要着重利用技术平台和手段,推动居民生活、出行、需求等信息的全面排摸梳理,推动与居民日常密切相关的各项服务真正下沉到社区,让社区服务更加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

  大数据、网格化、微信群、小程序……我们发现,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社区中的邻居“尽管不认识,但随时可以相互联系起来”已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这次疫情防控给我们的启示是,围绕防灾、防疫等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可以加快线上“新熟人社会”的培育构筑,着重利用技术平台和手段,推动居民生活、出行、需求等信息的全面排摸梳理,推动与居民日常密切相关的各项服务真正下沉到社区,让社区服务更加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
  或许,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熟人社会”概念。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像传统村庄那样的“熟人社会”会被打破,类似城市社区那样的“陌生人社会”将建立起来——居民相互不熟悉、沟通少,日常运行主要依赖制度和规则,从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到的“法律自然地生长起来”,为我们城市的法治建设提供土壤。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过:不要浪费一场危机。希望我们的社区在成为疫情防控坚强堡垒的同时,能够在未来结合技术给我们每一位居民带来更多的温馨。
数据来源:新华睿思·数媒智慧分析平台(数据统计时间:2020年2月19日14:00-2月20日14:00)(刘章丰/ 制图)
其他文献
3月16日,北京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某企业推出的AI数字人红外测温仪(任超/ 摄)  年初,“2020人工智能与长三角协同创新高峰论坛暨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年会”在虹桥商务区举行。论坛透露“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正在筹建金融领域、医疗领域、教育领域和城市管理领域四个专项委员会。就在20多天后的1月底,医疗和城市管理领域的各种人工智能应用已经“提枪上马”,在抗疫实战中立功。  从病毒分析、疫苗开发
家住北京市广渠家园的藤奶奶(左)在东花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小屋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罗晓光/摄)  健康是人幸福生活的基石,如何在社区层面充分发展和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维护和增进人们健康,是未来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5G通信技术在医疗服务中建立的成熟应用场景,以及AI技术在疾病诊断领域的广泛使用,城市社区远程医疗服务正在变得更加便捷和富有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健康、便捷、智能、舒适的生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各行各业加速线上化,数据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疫情防控期间被频频点赞的数字政府、智慧城市,还是支持复工复产时定向降准、精准滴灌的金融支持政策,数字经济无处不在。信息服务中的算法推送、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大数据分析、普惠金融领域的智能风控,等等,都离不开数据的提取和分析。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这一比喻,在疫情之下体现得更加明显。  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负面情绪逐渐积累时,不少人——包括但不限于女性——会选择大哭一场,而雨过天晴后,心情会莫名好转。  哭泣,真的是健康的“解压剂”吗?生理哭,求解压  喜怒哀乐都是最常见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尽管哭泣和“哀”的关系最大,但“气哭了”和“笑出眼泪”也屡见不鲜。哭泣总体来说是在某些情绪刺激下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它导致的最明显反应是流泪,同时也伴随着面部表情和呼吸过程的变化。  生
2019年7月5日,工人在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总控室内通过屏幕监控垃圾焚烧流程 。运送到这里的垃圾在烈焰中转化为电能,炉渣则将变身为砖、水泥等建筑材料(方喆/ 摄)  2019年7月1日《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标志着上海已经进入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新阶段。  数据显示,《条例》实施一个月后,上海市干垃圾下降了11.7%,湿垃圾增长了15%,可回收垃圾增长了10%。  然而,垃圾分类是
在广袤的、具有中国味道的竹林和稻田中央,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碉楼直冲云霄,很像欧洲古堡被拆分的一部分被放置于此,也有点像战争片里的炮楼——铁桶一样的楼体门窗窄小、没有阳台。  顺着严肃紧张的楼体向上看,却发现了团结活泼的半圆形拱顶、流线型雕花,犹如希腊、罗马等地的浪漫建筑元素大聚会。  这洋味十足的高大建筑,孤零零地杵在低矮的、青砖翘檐的普通民居群里,毫无依傍,毫无羁绊,违和得令人震撼——开平碉楼的建
磁州窑富田遗址里的制陶艺人向学生示范制陶过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内容。本刊记者采访了三位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说,政府工作报告让非遗传人如沐春风、备受鼓舞,要争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弘扬者。“艺人要有工匠精神”  “拉坯是一个手随心塑的过程。”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庞永辉说,“不
随着修图技术的不断发展,照片上年龄的痕迹不断淡化。在现实世界中,人们也期盼这样的技术,让“类似于冻龄女神”的奇迹不只能在屏幕上看到,而是出现在自己身上。  如今,医学的发展正在努力接近这一目标。实验室里的成功  虽然人类的逆生长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但在实验室里,科学家至少已经成功扭转了老鼠器官老龄化的趋势。  2015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操纵动物基因,成功地让一只衰老小鼠的胸腺获得新生
2019年7月26日,太原市汾河两岸景色(曹阳/ 摄)  阳春三月,处于山水环抱中的太原城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城市两端的东西两山上,林木复苏、百花竞放,自北向南贯穿全城的汾河水碧波荡漾、鱼虾逡巡,漫步城中,街巷整洁,道路通达,处处有绿,抬头见蓝,让人想起古语中“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的盛景。  作为煤炭大省山西的省会,太原曾是一座煤炭资源丰富的“老煤城”。长期以来的资源过度开发、经
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 ( 李桥桥/ 摄 )  抗战时期,日军想炸毁都江堰,但当日机飞临都江堰上空时,看到的却只有奔腾不息的江水,并没找到预想中的堤坝,只得悻悻而去。  都江堰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建于中国古代并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个人们熟悉的地方,尚有不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修建的,但李冰父子那个时代却不叫它都江堰,而是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