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弘扬民族体育搞好全民健身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几千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在强身健体,治愈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并指出当代竞技运动的弊端,强调了体育运动的宗旨是增强体质。从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现代体育的状况及弊端等方面论述了我国民族体育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结合才是提高人类素质,搞好全民健身运动的唯一途径。这也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民族体育 现代体育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我国人民很早就对体育的强身和医疗作用有了深刻认识。在四千年前就把体育活动和人们的健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懂得利用体育活动强身保健,治疗疾病。今天我们回顾并总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我国传统体育这块瑰宝,提高人类整体健康水平,延年益寿,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相传远古时期,天降大雨,连日不停。人们不能在户外活动,许多人得了肤肿病。传说阴康氏创造了消肿舞,有效地防止了这种疾病。春秋战国时人己经采用了导引术、叶纳术来强身治病。到了两汉时期,导引术已经相当流行,并已发展成各种套路的保健操。如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三号墓葬里出土的一幅西汉时期的帛画,就描绘了不同性别年龄的入做收腹、踢球、深呼吸等各种动作四十多处。这些动作大体分为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器械运动三个部分。在导引图文字说明中直接可治愈疾病的描述就有十二处。我国古代不仅盛行各种体育活动,而且在体育理论上也有不少精辟之处。如《吕氏春秋》数篇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战国末年苟子就提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下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的观点。东汉三国时期,曹操提出“盈宿之期,不但在天,养怕之福,可得永年”的思想。同期名医华佗更明确的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臂犹户枢不朽是也。”他还总结继承了当时导引方面的经验, 以“虎鹿熊猿鹤”五种禽兽的动作编制了一套保健体操(五禽戏)。末代的健身操“八段绵”、明清时期的健身操“太极拳”,直到今天的广播体操,都是在对体育的健身医疗作用有了深刻认识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二、现代竞技运动
  目前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大多都是西方体育,属于竞技范畴,着重竞技性和表演性,表现着一种人类精神,令亿万人心醉神迷。它与民族主义、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目标联系在一起,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事情。透过金牌、重赏和民族主义的外衣,透过运动员的激烈搏斗和观众的狂呼呐喊,可以看到人类共有的一种追求。但是对体育来说,这种趋势己偏离了它正确的轨道。简单说来,体育就是增强身体,促进健康的一种手段。有这样一句话,“运动员就是努力锻炼把身体搞垮的人”,并非危言耸听。从某种意义上讲,破记录正是超越人体的自然界限。事实上现在的运动员进行锻炼不是为了健康,仅驻是为了优胜。进一步说,运动员为了优胜,不借牺牲健康。1988年汉城第24届奥运会男子百米冠军,并同时创造当今人类最好地成绩的加拿大运动员约掐逊,因服用激素类兴奋剂被世界体育联合总会处于停赛两年的处罚。事实上,体坛上服用兴奋剂不单单是约翰逊一人。服用激素给人体所带来的痛苦可从病人身上充分体现。
  三、我国传统体有的优势
  从精神文化方面来讲,传统体育观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一致的。从哲学方面来讲,传统的体育观念是传统天人观的延伸。天人、形神、身心、动静、内外、文武等一直是古人认识体育观念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论题。中国古代健身活动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主张动静结合,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刚柔相济,强调意、气、体一致,注重气在经络系统中的运动,以达到健身养生作用。中国人以自然为善,讲天人合一,一切皆以遵天命为准,循天理为主,讲究对内部的锻炼,使内脏器官保持平稳,而把外部锻炼放在闪要的位置上。武术上讲“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强调的是练气,功夫的高低,主要看内功的高低。
  西方体育则认为运动是要有外在动的表现形式。认为运动要在超正常呼吸状态下进行。其特点是身体的局部或整体有较大的位移或改变,在形式上是严格明显区别于睡、坐、站这类安静状态。我国则有除西方体育规定的那种明显运动状态以外的区别于睡的“睡功”,区别于坐的“坐功”,区别于站的“站桩功”。这些虽没有位移,但也称为运动。并且还人为的控制呼吸、心率减慢。人体有意的慢慢的缓动和微动,达到高度的入静都叫运动,准确的叫内功或内运动。当然一般中国传统体育中的睡功、坐、站劝和行动大多数只对呼吸次数有效控制,即不准明显加快,但其脉搏跳运次数和肌肉负荷并不见低。实际上如站桩这样的运动,有时其脉搏跳动次数是相当高的。而其全身肌肉较长时间的平均负荷,即使剧烈运动形式也难以达到。可见中国传统内功锻炼正好弥补了西方体育在形式和项目上的不足。
  同时中国古代也十分重视精神对身体的反作用。不仅注意到了生理健康,也注意到了心理健康。在体育活动中一直注重肢体与内脏,形体与精神的共同锻炼,取得了较好的锻炼效果。这一点和欧洲中世纪文化主张“身体是灵魂的监狱”等身心分离的观念有较大的区别。这也是中华民族在较为恶劣的环境里仍能生生不息,世代繁衍,成为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一要重要原因,大家不妨清晨出来一观便知,绝大多数健身的老老少少多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养身保健法。它己在我国人民的心中深深的扎根,因其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取其精华,用之于民,搞好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类的身体素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只有把我国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很好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既健身强体,延年益寿,又达到充分的竞技性和表演性,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还应意识到推广我国民族体育的迫切性。这是我国广大体育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熊志冲,心灵的慰籍与人格意识的欢乐;中西古代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体育与科学,1989(5)1--5
  [2]饶远,中华民族体育走向世界的文化动因浅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1991年,11(1)89-94
  [3]李德祥,体育运动与猝死,日本医学介绍,1995,16(9)426-428
  [4]郭景秋等,气功锻炼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中国气功科学,1995.2(2)21-23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课程本身类型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语文课的类型应该是多样的,课的类型设计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探究 新课程理念 逻辑思维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
【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对新课程理论的认识,从新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困惑三个方面阐述我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在我县已实施两年多,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一、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
相关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采纳并不能保证对技术的持续使用,而技术价值的体现在于对技术的持续使用。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顾客不断流失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本文从教师角色定位出发,研究了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主题选择和课堂情景的创设。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 课
摘要: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指明了评价方向和范围,它大大推动了体育教改的进步,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涵,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更体现体育教学本性的精神实质。对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优化 评价手段 教学效果 实践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提高自主权,重视评价内容的选择。新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学评价要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重视
【摘 要】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而保证幼儿的生命是由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的身体组织大小、功能都没有发育完善,而且正在迅速的增长,可塑性强,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容易遭到伤害,因此必须使幼儿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提高保护自我的能力。体育活动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其特有的特点又决定了在活动中保护幼儿安全的重要性,做到保护和锻炼同步进行。  【关键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