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压实及有机质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

来源 :土壤通报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_zh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实导致土壤板结的发生、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破坏直接相关,而土壤的孔隙状况和水、气、热等条件改变在影响作物生长的同时,也会带来水土流失、碳氮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在当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机械化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压实所引发的土壤板结问题愈益引起人们关注。本文在对土壤压实过程及其压缩曲线、表征参数等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土壤压实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从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板结的角度重点阐述了有机质改良土壤压实性状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并对这一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研究
其他文献
针对非量测相机像对的定向参数精度差、不稳定等问题,本文以恢复影像的定向参数作为出发点,提出了多重约束条件下SIFT匹配的影像定向方法,首先在尺度不变SIFT算法中提取影像间同名点,为进一步剔除误匹配点,提高同名点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引入左右对称一致性、随机抽样算法、仿射变换进行逐级约束匹配,为相对定向提供了高精度、稳定、可靠的同名点,利用直接解加严密解法结合高精度同名点计算影像间的定向参数。实验证明
期刊
为了更好的研究复合材料目视损伤检验问题,选取新型灰色接近关联模型,并将原模型的适用范围从等间距序列进一步拓展到非等间距序列,之后根据有限的目视损伤检验试验数据信息,利用拓展新型灰色接近关联模型对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关联度大小进行排序,识别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再根据优势分析,对低速冲击后的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目视损伤检验工作提供合理建议,得出室内检验比室外检验更容易发现目视冲击损伤,白色和绿色试
期刊
探讨免耕对作物根系生长和产量以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可以为科学管理保护性耕作提供依据。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发现,免耕显著降低玉米根长、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降幅分别为13.8%、15.7%和22.8%,而免耕对玉米根系生物量、生物量密度和比根长影响不显著;免耕显著降低了玉米产量,降幅达8.4%,并与土壤p H有关(pH<7.0,P0.05)。免耕显著增加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增幅为3.5%、13.
期刊
场景图像中的文字区域定位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2015年至今,基于深度学习的场景文字检测算法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检测结果相对于传统方法有显著提升,因此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字识别作为场景文字检测的后续步骤和最终目标,要求场景文字检测算法能够在各种真实无约束的场景中提取全面、准确的文本区域信息.然而,尚不存在一种能够在各种场景图像中都取得最佳文字检测效果的算法;相反,不同的方法在不同数据集上
期刊
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下其状态会由某一稳态转变到另一稳态。由于环境压力的复杂性、非线性、随机性等特征,往往导致状态转变表现为非线性、突变、跃变等特点。准确界定系统状态跃变的拐点或阈值点存在很大的挑战,而捕捉接近临界拐点前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属性上的变化特征作为早期预警信号是切实可行的。早期预警信号理论经历理论框架构建、方法确立、机理认知等近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已经由最初的通过仅依
期刊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施肥是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SOC)水平的重要管理措施。微生物代谢和植物组分存留共同控制着有机碳的截获过程。本研究利用肥料与肥力长期(30年)定位试验,以氨基糖和木质素分别作为微生物和植物残留组分标识物,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农田中微生物和植物残体组分积累及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无机肥(单施氮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可增加作物生物量和土壤氨基糖的积累,但
期刊
针对湖北某焦化废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不稳定的现象,对该厂深度处理工艺进行改造。将原有混凝反应池改为氧化反应池,投加高铁酸盐-次氯酸钠-碳酸钠的复合氧化药剂,充分利用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最终产物以及药剂间的协同作用。通过对复合药剂配比、碳酸钠浓度和投加量的优化,以及不同阶段pH值的调试,在同一池体内实现分级氧化-絮凝耦合,从而同步去除COD、氨氮、氰化物、硫氰化物以及挥发酚等多重污染物质。结果表明,经
期刊
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作物增产的效应。试验设白色半膜垄作(BB)、白色半膜垄作+垄沟秸秆覆盖(BJ)、黑色半膜垄作(HB)、黑色半膜垄作+垄沟秸秆覆盖(HJ)、秸秆覆盖垄作(JL)、裸地垄作(CK)6个处理。结果表明:BB、BJ、HB、HJ4种覆膜处理与CK相比马铃薯生育期内0~5 cm土层土壤温度分别提高了2.54℃、1.91℃、1.52℃、1.10℃;而
期刊
为探讨连作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自连作4年、5年、7年和对照(未种植百合)设施采集土样,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氯仿熏蒸培养法、二乙酸酯荧光素(FDA)等方法研究了供试土壤细菌真菌数量、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总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连作年限增加,土壤pH下降,速效养分和有机质累积;细菌数量和反硝化菌nirS型基因丰度在连作4年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连作7年时均
期刊
研究在我国亚热带红壤地区采集林地、竹林、茶园和旱地农田4种利用方式的土壤样品,测定了氮素净矿化和净硝化以及N_2O排放速率,定量了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以期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红壤AOA基因拷贝数在6.20×10~6到6.58×10~6copies g~(-1)土;AOB基因拷贝数在4.18×10~6到7.41×10~6co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