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最优秀的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自恋,很多人都会在脑海里勾画出一个这样的形象来:自命不凡、唯我独尊、从不将他人放在眼里,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虽然这种形象我们更多都是在电视剧或者小说中见到,现实中很难一一对应,但自恋型人格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广泛,只是他们隐藏于芸芸众生之中,常常只有身边的人才会深有感触。

◢  自恋型人格的特征




  以上这些标准,符合五条就足以做出诊断。而通过这些标准,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自恋型人格:他们是一群过分在意自我的人。但这个自我并非现实,却是想象中过度膨胀的自我。他们并非不在意外界,可外界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工具,一个用来烘托和验证“我是多么优秀”的工具。尽管他们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看起来并不容易被环境扰动,但因为非常在乎外界的评价,他们也会处在不稳定的状态里,甚至可能因此导致内心的平衡被频频破坏。

◢  我,是最优秀的


  李一,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来找我做咨询的。
  这是一个清秀的大男孩,今年刚刚在重点大学上大一。优越的家境、优异的成绩,让这个原本就引人注目的孩子显得更加突出。而李一这个名字,也充分体现了父母在他身上寄予的期望,他们希望他是独一无二的。
  但最近的李一却并不开心。因为刚刚从高中出来的他,一到大学就几乎被淹没了。毕竟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和优秀比优秀,自然许多人都被迫从曾经的顶峰跌落下来,李一也是其中的一个。尽管这样的状况不止他一个人,但问题在于:只有他跌落后心态整个崩掉了。
  在咨询室中的李一,就对我说起他当时的感受来:“看到第一次考试的成绩,我就懵了。我从来没得到过这样的分数,我就感觉当时自己的脸都火辣辣的、头也是晕的。别人好像都在看我,而那种眼神里充满了嘲笑和轻蔑。如果当时地上有一个裂缝,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钻进去。”
  “感觉你当时似乎很难堪。”



  “是的,太难堪了。我不可能是这样的,这根本就不是我!”李一说到这,仿佛回到了当时的情境,他低下头,两只手深深地插进头发里。
  见到李一这样的举动,我没有继续说话。因为我知道此时的他面临两种感觉:一个是“回顾”着当时的难堪,另一个是他也不想抬头看我,也许在他的想象里,我也是那些“旁观”他的人之一,虽然他不知道我会如何看待他,但这种想象一定是负面的。
  果然过了一会后,他勉强抬起头看着我说:“你觉得,我是不是根本就不优秀?”
  一般来说,当来访者提出这样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处在了一个艰难境地。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陷阱,它在诱使我们立刻给出一个答案。但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其实都逃不出陷阱本身。比如我们说“是”,他就会印证自己的判断:别人都是嘲笑我的。如果說“不是”,他也不会相信,反而会质疑我们为了迎合他、敷衍他,而草率了事。
  所以真正的答案在于如何理解他问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或者说,通过他传递给我的感受去体会他。
  于是我想了想,这样回应了他:“当你问我的时候,我会觉得有一种逼迫感,好像你在逼迫我立刻给出答案。但这种逼迫可能也是你真实的心境。因为优秀是你最在乎的标签,它可能代表着你对自己的全部定义。如果这个标签没了,你就不知道要怎么存在下去了。所以“优秀”的岌岌可危,也意味着你这个人的岌岌可危。”
  李一听我这样说,他愣住了。过了许久他才开口说话:“是的,没有优秀就没有我了,我也没脸见我的家人了。”

◢ “优秀”背后的空洞


  李一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父母也是同样优秀的人。他的父亲是个企业家,母亲则是公司高管。两个人在事业上比翼齐飞,没有谁被落在后面过。在这样的家庭中出生,李一无疑是幸运的,他一开始就站在了令人仰望的高度上。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他也是艰难的,别人很难理解他在这个环境里需要承受的是什么,比如双倍的压力、以及某种程度的缺失。
  一般来说,一个家庭中母亲的角色是照顾者,她更多会将情感和精力投放在对孩子的照顾上。在母亲这里,孩子就如同早年的婴儿一样会感到轻松、安心和满足。而父亲是建立规则的人,他会帮助孩子去认识和适应社会,在父亲这里,孩子会慢慢地成长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以及有坚定自我的人。所以母亲和父亲的角色定位如果清晰且功能良好,就会帮助孩子顺利地成长起来。
  但对于李一,他的成长显然没这么理想化。
  首先他母亲的角色就是缺失的,在他的眼里,母亲就是另一个版本的父亲。她性格刚毅果断、冰冷强硬。虽说在事业上这是优势,足以撑起一个大公司的运作。但在家里她却很难实现母亲的功能。比如从孩子出生起,她都没有抱过孩子,也从未关注、在意过孩子的情感。在她看来,无论男孩女孩都应该炼就钢铁般的性格,不要过分细腻敏感。
  而李一的父亲也因为事业的缘故,从未拿出足够的时间放在和孩子的相处上。甚至在李一的印象里,父亲都很少回家,只有像过年这样的大节日,父亲才难得和他一起待上几天,可这样的感觉通常也不舒服,因为对他来说,父亲并没有比陌生人熟悉多少。
  这样的母亲和父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呢?空洞。一个深不见底、难以填满的空洞。因为孩子的生存和成长,是要全部依赖养育者的。他作为一个婴儿想要活下去,需要母亲的乳汁和怀抱。作为一个幼儿去探索这个世界,又需要父亲的指引和教导。只有这个过程基本完成,这个孩子才可能拥有一个站得住的自我,很好地活下去。
  而如果没有站得住,他就会拼命寻找能够活下去的资源,比如,母亲和父亲怎样才能不抛弃他。而李一的答案就是:优秀。因为他知道这是父母最在乎的、也会因此关注自己。所以他什么都不顾,只顾优秀。这是他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如果没了也许意味着自己也没了。
  当我们探索到这里,其实就理解了“优秀”对于李一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进一步理解了自恋型人格形成的原因。他们并非单单是一群“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人,而是表面上的自大背后隐藏着极度的脆弱,也正是因为要拼命地掩盖脆弱,才会让自己站在了人群的另一端。
  对于李一的咨询,我们商谈好要进行下去,尽管我知道自恋型人格并不容易和他人建立关系,但李一坚持的态度让我意识到他的决心,也许在他未来的人生轨迹里,并不想这样下去,而是希望能有一个全新的开始。而我们都相信,他会好起来的。
其他文献
疫情带来的离婚潮  今年的疫情在2020新年伊始给大家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疫情从开始发展到现在,带给大家的改变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在这些改变之中,突如其来的离婚潮登上了热搜。无独有偶,在我的心理咨询门诊,也出现了大量有类似问题的求助者。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平日里那些诊断为焦虑、抑郁疾病的患者在这次疫情不断发展之际,病情并没有表现出无法控制,必须来医院就诊的程度,而那些平时相安无事的夫妻却成为门诊的“常客
期刊
因为工作安排,我每周都去校内的学生公寓值班。  去时,院内停车场栏杆抬起,驱车进入。待值班结束要离开时,发现栏杆已放下,便到旁边的快递寄存点礼貌地询问有无钥匙。小哥淡漠地搖摇头,又指指西门方向,说保安那里有。  到百米外的保安亭,保安却说他们并没有钥匙,快递点有,并陪我去取。快递点并排坐着几个人,冷漠地刷着手机,只有个小哥像是不太忍心,说,南面那家快递点有钥匙。  而另外一家站点内的人,同样冷漠。
期刊
由于漢语病名中的“分裂”两个字,人们常常会把精神分裂症和多重人格混淆在一起。事实上患者不是拥有更多的人格,而是某种程度上病前人格瓦解(break down)了。换句话说,熟悉这个人的其他人会发现这个人和没有发病之前不同了。  患者可能出现认知、情绪、行为方面的改变。妄想和幻觉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所谓妄想,就是歪曲或不合理的信念,哪怕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些念头是不合理的,患者仍坚信,难以改变。所
期刊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年变得混乱和艰难。从一开始以“隔离”和“封城”为关键词的生命安全问题,到后来以“经济停摆”和“失业”等为关键词的经济危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切实感受着疫情带给我们生活前所未有的影响。通过政府、医务工作者以及全国人民的协同合作,目前疫情带来的生命安全问题已经得到稳定控制和保障。可是,疫情带来的经济问题却凸显出来。无论是对于“地摊经济”的推动,还是各大中小型企业裁员和倒闭的
期刊
情绪在每个人生活中如影随形。情绪相关问题往往以两极化闻名遐迩。高的是作天作地作空气,了不得要上天,低的是抑郁自卑,了无生趣,相关疾病患者甚至可能反手就要死给你看。这种体验非常糟糕,对个人感受、发展乃至社会都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双相障碍患者小A曾这样生动的形容:“当那强烈的情绪来临时,我仿佛是一片单薄、脆弱的枯叶,被摩天大楼高的情绪巨浪瞬间吞没,任由它把我抛起、摔下,眼睁睁看着它把我残存的理智撕得
期刊
疫情之下小张和小李失业了,失去了稳定经济来源的他们反应很不一样。  小张想:“完蛋了,为什么是我被裁掉,我怎么这么倒霉。今年疫情那么严重,什么时候完全控制住还不知道,我到哪里去找新工作啊,我的房贷、儿子的课外辅导费到哪里去找啊?”  小张情绪悲观,不知道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什么时候能够缓解,明天的出路在哪里。他也变得爱发脾气,成天唉声叹气,看到儿子在家里玩耍不学习就大吼一顿,晚上睡不着,靠打游戏,刷
期刊
新冠病毒不仅带来了身体健康之疫,也带来了经济发展之疾。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受到巨大冲击,纷纷通过裁员降薪谋求生存,全球失业率都有上升。有人调侃,“没想到2020年的职业规划变成了‘要饭’”。我们常说,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失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失业者一方面失去了经济收入,陷入物质的拮据,现实压力巨大,另一方面不知何去何从,承受着对未来的焦虑与迷茫。此外,工作还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拓展社会交
期刊
今年的高考已尘埃落定。之前看到过很多新闻,有的孩子不堪重负,考试没考好,自己想不开跳楼自杀。近年来此类的新闻逐年上升,当我们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抗挫能力,毕竟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面对失败时能够坦然,也算得上是另一种的成功。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家庭奉行的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一对夫妻,照看一个孩子。年轻夫妻疲于奔命,老人负责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很多老人经历过不
期刊
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坏毛病一大堆,只要不談学习,干什么都行,不爱写作业,见人也不爱打招呼,整天就黏着电视和游戏,为了让他有好行为习惯,我们也是各种办法都用了,全没用,愁死我们了!”  中国有句古话“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点说就是养成好习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如果为孩子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那就相当于为孩子的人生储存了一笔财富,如果孩子养成了一个不良
期刊
前几年有一条热点新闻,报道的是当年清华毕业的“考霸”考研失败,毕业多年无法自立。主人公张非4次参加高考4次被录取,两次清华,一次北大,一次复旦,在任何人眼里都可以算作“学霸”了吧?但你可能会发现哪里不太对劲—为什么他会有4次高考经验?2002年,张非第一次参加高考,他的志愿是北京大学,遗憾落榜后复旦大学向他发送了录取通知,可张非拒绝了复旦大学,选择复读一年。2003年,他以高分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