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激趣 拓展

来源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bqn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文章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及拓展文本,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和掌握课本的能力,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尊重;激趣;拓展文本
  有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新课标也提出,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那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
  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认识水平,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评价等。在尊重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而不是教师将自己视为权威,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压制学生的想法和对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在备课的环节中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那么如何有效达成这一成效呢?
  首先,要学会关注。语文教师的职业关注是反映教师教育理念的标志。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语文基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充满希望和自信。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其次,要重视倾听。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倾听者的教育,“教师的沉默是金”,意在说明教师善于倾听不仅是教学艺术,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形象化。倾听,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这样,教师会从《有的人》的朗诵中听出学生对“有的人”的敬仰和对“有的人”的鄙视;从学生绘声绘色讲述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中,品尝到儿童纯真的爱国情感;从学生讨论父亲买橘子、送橘子的情节中,触摸到学生对亲情的感悟。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欢乐,这其中包含有平等和接纳——是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有鉴赏和学习——是对学生思维成果的评论欣赏和教学相长;有执着和冷静——是对语文教学的不懈探求和思索;有参与和体验——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快乐和对学生创造的体验。
  二、学中激趣
  兴趣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和利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他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由此可见,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多么重要。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之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推动学习的进程。
  (一)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就在学生头脑中设下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二)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方式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课文《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文本拓展
  文本,不仅仅指教材这种文本,也包括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各种教学资源。“文本拓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个层面是从“客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什么叫“客观文本”的拓展呢?即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时,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还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以及其他各种背景资料、音像资料来共同参与对话,便认为他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這种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横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个层面是从“主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这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来,课文内容是否“活”了起来。这是从纵向来说的,从文本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丰满的过程来说的。
  全国特级教师支玉恒在上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实话实说”这一教学活动中非常自然有效地联结了课内外知识,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和摄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达、展示空间,激发了他们搜集和运用信息资料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铺设了更广泛的空间。这一活动还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节目”中有关“大气资源的再生”“水资源的再生”等问题,就是学生运用自然课上所学习的“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旧知识解决的新问题。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是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学习语文更为主动。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需求也逐渐增大,人们对物流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人们急需寻求一种新型的运输方式来改善当前的情况,筒装料管道水力输送技术应运而生。该输送技术具有高效、环保、经济、节能、安全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本文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不同导流条长度条件下管道双车车间断面螺旋流的水力特性进行了试验测量,并结合相关理论及
黄土滑坡问题复杂多变,具有广泛性、频发性、灾难性特点,对这种灾害的预防和处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领域。在工程中,一般的处理方式有换填、掺入固化材料、打桩等,方法变化多样,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绿色发展的需求,新型高分子固化剂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并且对环境没有危害,被广泛研究及试用于工程中。本文以新型高分子固化剂SH加固黄土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有限元模拟软件,运用单变量分析法分析SH在不同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冬春季节地表蒸发强烈,土壤经历季节性冻结和融化过程。在地下水浅埋区,季节性冻融期潜水与土壤水发生剧烈的相互转化,不仅影响地下水位变化和水资源量的准确评价,而且易加剧土壤盐渍化。因此,研究冻融作用下浅埋潜水与土壤水的转化规律对于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和预防土壤盐渍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室内冻融模拟试验装置进行人为控制冻结气温的不同地下水位埋深下潜水与土壤
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冬春干旱少雨,土壤蒸发强烈。季节性冻融期土壤水分发生相变并与土壤温度强烈耦合,土壤蒸发规律复杂。探索研究地表调控措施下土壤蒸发规律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寻求抑制土壤蒸发的可行措施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以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太谷均衡实验站为野外试验基地,于2016-2019年进行了连续3个冻融期裸地、地表覆砂粒径0.5-1.5 mm和1.5-2.0 mm以及2018-20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尤其北方煤产量巨大,但山西的煤矿开采已经对全省范围内的岩溶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天然状况下娘子关泉域范围内的补给,有1/3来自上覆煤系地层砂岩裂隙水及地表水,但由于数十年来“矿坑水化”日益加重,使得娘子关泉水来自上游的补给大为减少,迫使区域地下水位连续下降,对泉域岩溶地下水整体产生不良影响。或当煤炭开采标高低于岩溶水位时,大量岩溶水可能会通过导水构造涌入巷道中,造成矿井突水,对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较少,主要特点是水资源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建立跨地区、跨流域的长距离输水工程,是实现水资源合理调度的首选技术手段之一。长距离高扬程输水工程一般由加压泵站供水系统和重力流输水系统组成,具有水量损失少,运行维护方便等优点。为保证输水工程安全运行,供水系统的运行方式及突然失电工况下的的防护措施的选择已经成为行业内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重要技术课题。本论
农业水利工程发展迅速,自动灌溉技术已成为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主要形式,多种控制与监测设备被应用于农业灌溉中,而针对偏远灌区,监测设备的供电成为问题。传统电池容量有限,长期使用会导致电压不足影响系统稳定运行,频繁更换会造成更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而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设备不仅安装复杂,且人为破坏难以防护。利用管道水流发电系统提供电能,能够解决监测设备的供电问题,并可避免其他供电方式的造成的环境污染
近几十年以来,在沿海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近海环境生态问题,近岸海域的污染物输移扩散问题也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已有的平直斜坡上的沿岸流科学实验为基础,研究了近岸波流场内污染物在垂直岸线和沿岸方向的输移扩散规律,这不仅对近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近岸污染物预报、保护、排污设施选址等实际工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围绕上述内容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首先利
淤地坝是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广泛分布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淤地坝还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山西省建设有大量的淤地坝,大部分淤地坝均按常规设计,不满足长期蓄水的要求。课题组依托水利厅创新项目,以解决贫困山区灌溉用水为目的,提出将大、中型淤地坝改造成小型挡水坝的设想,研究淤地坝改造成蓄水坝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三大粮食作物之首。气候干旱和土壤盐碱化是制约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系统分析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能够为旱作盐碱农田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本研究以玉米为试验材料,品种为中地88。2018和2019年4—9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盐碱地改良试验基地开展田间试验;2019年5—9月在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