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亚 从“兵团”战士到外交大家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d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5年外交生涯,他走得扎实,干得出色,如果对他的人生旅途做一总结,肯定会与4年的知青生活不无关联
  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现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王光亚,也曾经是一位知青——北大荒的“荒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战士”。
  正如媒体和外电纷纷报道的,本届中委的人员构成,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即相当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经历,这段经历在磨砺他们性格的同时,也培育了他们的平民情怀和务实风格,同时使他们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
  这话听起来当然是不错的。但一个无可改变的事实却是,时间到了今天,适逢新一届中委换届时,恰也正好是大批“50后”、“60后”出生的各界精英成熟老练之际,该他们要走上历史舞台了!
  自1968年底开始的那场上山下乡“运动”,所波及的绝非个别,而是全国范围内所有“老三届”(即66、67、68三届)的初、高中学生,以及随后而来的70年代后的中学生,他们是共和国在那个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特殊一代人。
  王光亚,正是这代人中的一员。
  破指血书赴荒原
  王光亚祖籍江苏阜宁。1950年3月,他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在中国产业工人最集中的上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阶级是最受尊重的,无论政治地位社会地位都相当的高。王光亚的小学时光可谓无忧无虑,天性聪明的他一路快乐成长。
  1963年,小学毕业的王光亚,考入赫赫有名的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从这所学校曾走出过中国大批优秀外交官。当年的王光亚可能绝没想到,从他进入这所中学的那一天起,冥冥之中就已经奠定了他未来30多年的外交之路。
  上海外院附中是住读,实行封闭式管理。王光亚当年的舍友正是今日的外长杨洁篪,两人正好住上下铺,同宿舍的还有后来的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在外院附中,王光亚仍然沿袭着小学时好学上进的秉性,刻苦学习,认真读书,门门功课优秀。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初夏,正值他初中要毕业之际,“文革”爆发了,学校停课,同学们被时代洪流挟裹着纷纷当起了“红卫兵”,社会上也乱成了一锅粥。王光亚很有些猝不及防,无所适从。以他一个小小少年的头脑,他当然要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到“文革”风暴中去“经风雨、见世面”,但就此与书本告别,不再学习读书,他却总是心有不甘。因此,一方面他被迫着跟着别人瞎闹腾,但另一方面他始终还牵挂着书本,仍然得空就偷偷的看书学习。结果,他被打成了“白专典型”。
  现今的年轻人绝难想象得出所谓“白专”典型是怎么一回事。当年的政治评判标准叫“又红又专”。专,自然指的是业务、水平、能力、学识之类的,而“红”与“白”,则是两种对立的标签——红,说明你政治上可靠,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上的人;白,则意味着被划入了“资产阶级”的范畴,政治上将不再受待见。而在那个年月,一旦政治上被贴上某种标签,你还有好日子过吗?
  王光亚当然不服气。我一个堂堂工人阶级子弟,“根红苗壮”,凭什么说我是白专?难道爱看书错了吗?
  在那个狂热又不讲理的年代,王光亚的“不服气”是没用的。辗转两年过去,风起云涌的“红卫兵”浪潮已近尾声,上层利用这些学生来发动“文革”的目的早已达到,而让这些学生无休止地继续在城里呆着瞎折腾,迟早会成为无法解决的社会大难题。于是乎,“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王光亚无例外地又被卷入另一场洪流。
  虽然那场“上山下乡”运动事实是把彼时因无处可去尚呆在学校的学生几乎“一锅端”,但开始还是要走“动员”、“自愿报名”等过场。去农村的途径无非这么几条:支边、插队、或投亲靠友。此时,热血沸腾的王光亚终于逮着机会了,他需要好好表现自己,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非但一点不“白”,而且绝对是正宗的“红”。
  王光亚于是选择了最艰苦的北大荒,以最快速度向学校写了申请,要求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他一咬牙划破手指,用渗出的点点血渍书下一份决心书。
  此举一下轰动全校。就在那一刻,不光王光亚的“白专典型”自此成为历史,不再被人提起,且倏忽之间摇身变为了人人景仰的“红色典型”!许多相识不相识的同学奔走相告,纷纷来到王光亚的身边,坚决要求在他血写的决心书上也签上自己的名字……
  1968年的岁末,地处江南的上海已是寒气逼人,但火车站却是锣鼓喧天,热火朝天,有组织来的各路代表、自发来的无数家长挤满整个月台,“热烈”欢送即将奔赴北大荒的学生们。就在这列满载未来“知青”的列车上,18岁的王光亚也在其中。
  火车喘着粗气,终于到达北国雪原。几经层层分配,王光亚和一批同学来到黑龙江省绥滨县,他们要去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8团1营就在这个县境内,王光亚被分配到了副业连,当上了“兵团”战士。
  从这一天开始,他们成了不穿军装的知青“战士”,过起了半军事化的严酷生活。从温暖的南方大都市,转瞬就到冰天雪地的北大荒,从自小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生娃娃,一下子就要为起码的生存而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也与身体与精神上的劳苦与困顿“斗”,其间的种种生命体验与艰苦磨砺,非身临其境者难以体会。后来从北大荒走出的一批知青作家,在他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中都对此有过真实而全方位的描述,其中许多情节已经成为特定时期共和国的集体记忆。
  王光亚的知青生涯无疑也同样与艰难困苦相伴始终。相对而言由于他已快成年,思想成熟的稍早些,因而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更加自觉,也更加严格。尤其,他还是写过血书坚决要求来的,他怎能不吃苦在前拼命好好干呢!据他的许多“荒友”后来回忆,王光亚是真能吃苦,脏活累活样样带头肯干,因而到1972年,当了4年知青、年仅22岁的他,已经“升任”8团1营机枪连的指导员了。
  也就是这一年,一个从天而降的机遇再次改变王光亚的命运。那年,为改变“文革”造成的外交人才断层的状况,为将来储备外交人才,外交部受命把“文革”前在当时外院附中和外语学校学习了三年的老初三学生招回来,随后精选一些人,送到刚与中国建交的英国,学习外语、政治、经济,王光亚幸运地名列其中。   数年不见的老同学们在伦敦聚首。这批年轻人中,除了杨洁篪、王光亚以外,还有前驻美大使周文重、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等。王光亚先后在威尔士大西洋联合学院和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在专业素养方面打下良好基础,一口流利的英语,更有赖于这三年多的留学生涯。
  伦敦留学期间,王光亚结识了同样被派遣至伦敦留学的陈毅元帅的独女陈珊珊(丛军)。
  王光亚1975年回国。一年多后,陈珊珊的三个哥哥凑钱为最小的妹妹张罗了婚礼。不久就有了一个儿子,后王光亚夫妇二人被分配到外交部翻译室英文组,王光亚从此正式开始了他30多年的外交生涯。
  “知青之歌”在联合国总部唱响
  在王光亚30余年的外交生涯中,2003年后他曾四次出使联合国,无疑是其中的一段华彩乐章。
  正是在他担任中国驻联合国全权代表期间,由当年的北大荒知青组成的北京北大荒合唱团,应邀到美国访问演出,最后一直演到了纽约的联合国总部。而时任驻联合国代表和时任驻联合国公使衔参赞的王光亚夫妇二人,不仅观看了演出,还亲自参与接待、讲话,从而在世人眼里再次彰显了王光亚曾经的“知青”身份,也表明了他心中始终铭记着的知青情结。
  那是2007年12月4日,美国当地时间的下午1时,应联合国工作人员文娱理事会中国书会的邀请,北京北大荒合唱团访美慰问演出音乐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隆重举行。王光亚夫妇俩、来自联合国总部的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各国外交官、工作人员,以及久居纽约的曾经是知青的代表观看了演出。
  邀请一个合唱团特别是业余合唱团来联合国演出,这在联合国可是破天荒。演出前,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王光亚首先致词,开宗明义便宣称:我也是北大荒人,曾在那里的农场当过“知青”……他首先向跨越千山万水不远万里来来美国纽约进行慰问演出的北大荒合唱团全体演职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深深的谢意。他说,我为北大荒自豪和骄傲。祖国的建设成就离不开包括华人华侨在内的广大海外侨胞的关心与支持,更离不开祖国人民的关心与支持。北大荒世界闻名,北大荒合唱团的到访为祖国的发展、为促进中美经贸和人员往来、为促进广泛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新的贡献,也感谢知青艺术家们为音乐会奉献精湛技艺,令音乐会增色添彩。他相信这场满载着北大荒人民对华人华侨的衷心祝福,对知青战友的深情慰问将为增进中美两国及世界人民的友谊起到积极作用。
  演出在一曲深情的《北大荒人之歌》中拉开帷幕。《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掀起你的盖头来》、女声小合唱《好人好梦》、8位知青“老小伙儿”合唱了《少林、少林》,8名“苏联美少女”的《喀秋莎》等,这些经典的文艺节目,把大家拉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曲《祝福祖国》拉动了所有观众的心弦,将海外游子的回忆带回了祖国;《兵团战士胸有朝阳》等歌曲把晚会推上高潮;合唱团团长江逊之一曲《草原之夜》,再次激发了全场观众的热情。江团长当年在兵团1师7团2营22连,与现在联合国工作的席兰俊曾并肩战斗,当时“小席”是他的排长、是“领导”。在欢呼声中,他走下舞台与“荒友”们挥手问候。这时,台上台下,包括王光亚夫妇在内的许多人才得知,原来在联合国工作的工作人员中,居然有30多位都曾有过在北大荒当知青的经历……
  “喊一声北大荒,喊出纯真,喊出坦荡,喊出热泪两行……”合唱团以高超精湛的表演,为多年未见的“荒友”,也为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朋友,为侨胞们,奉献了一次完美的艺术大餐,以浓浓的亲情感染了海外游子和外国友人。演出结束后,合唱团向王光亚赠送了精美的北大荒版画和《北大荒60年集邮册》,向在联合国工作的北大荒“荒友”们赠送了《北大荒人的歌》光碟作纪念。王光亚也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兴奋地与大家合影留念。
  毋庸讳言,知青一代是不幸的一代,但同时也是收获了特殊财富的一代。在那个特殊时期,艰苦恶劣的农村环境锻造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适应力。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生活、底层疾苦的了解,更懂得中国农民的真实想法,更易亲近百姓,务实做事。因而不少评论家指出,有知青经历的大部分委员都是扎扎实实一步一步从基层干起,对国情民情了解清晰,把握准确。
  以此来看,王光亚同样如此,从一名普通的翻译,成长到秘书、处长、参赞、司长,至部长助理、常驻联合国特命全权大使、副部长、直至如今的职务,35年外交生涯,他每一步走得那样扎实,干得那样出色,如果需要对他的人生旅途和仕途生涯做一总结,肯定会与那4年的知青生活不无关联。
  难道不是吗?
  责任编辑 华南
其他文献
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在型煤应用特点上的差异;对型煤制作过程中原煤质量的要求、型煤与块煤的特性比较、型煤气化特点对煤气炉技术改造的要求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分析了目前UGI煤气炉及系统配置的技术状态,综述了UGI煤气炉历次技改的方法及得失,指出进一步扩大煤气炉直径是UGI气化技术的发展出路。
造气系统的技术改造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改造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近年来应一些企业邀请去进行技术咨询时发现,许多企业的技术改造存在误区,有的存在严重的错误,直接影响
对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工艺(0.6MPa)示范装置的运行进行了总结,对运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介绍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原理及工艺特点,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冷煤气效率高、比氧耗小、自耗功大幅度降低、煤气冷却器及净
会议
介绍了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及特点,对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装置的实际工业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为降低生产成本,节能降耗,近年来我公司对合成氨系统实施了一些节能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效果明显。
阐述了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的形势,研究了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对策,对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的一些新技术进行了介绍。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拟建的SX4001项目需要约24000 m3/h、纯度98.0%的CO作为其原料气,但由于公司现有焦炉煤气气源无富余,且不适合提取SX4001装置需要的CO原料气,公司决定建设C
会议
“九五”期间,华东理工大学、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兖矿鲁南化肥厂)、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在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成功完成了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