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辅助加热器的空间采暖太阳能集热器性能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huaqiu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空间采暖太阳能集热系统的性能.在伊朗德黑兰城市的天气条件下,以一座70 m2的独立住宅为研究对象.住宅的供暖需求由带有平板集热器和辅助电加热器的热虹吸太阳能热水器系统供应.采用TRNSYS软件对该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采用TRNBuild模块进行建筑荷载计算,并对该模型进行一年的运行模拟.评估了太阳能集热器表面积和存储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表面积为15 m2的太阳能集热器,1月份的太阳辐射率最低,为0.29.对于表面积为10 m2和5 m2的太阳能集热器,1月份的太阳辐射率分别降至0.23和0.14.此外,还考虑了150 L和300 L的储罐两种情况.最终,考虑到热性能和成本,使用一个15 m2的太阳能集热器和一个150 L的储罐可以满足建筑的采暖需求.“,”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of a solar thermal system with a focus on space heating was investigated. A 70 m2 detached house was considered in the weather conditions of the city of Tehran, Iran. A thermosyphon solar water heater with a flat plate collector combined with an auxiliary electrical heater supplies the heating demand of the house. The proposed system was modeled and analyzed using TRNSYS software. In this regard, the TRNBuild module was employed for the building load calculation. The model has been simulated for one year of operation. The effects of the solar collector \'s surface area and storage volume were asse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a solar collector with a 15 m2 surface area, the solar fraction is 0.29 in January, during which the solar radiation is the lowest. Using solar collectors of 10 m2 and 5 m2 surface areas, the solar fraction falls to 0.23 and 0.14, respectively in January. Besides, two cases of 150 L and 300 L storage tank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Eventually, it is found that using a 15 m2 solar collector and a 150 L storage tank can appropriately provide the building \' s heating demand taking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aspects into consideration.
其他文献
后向台阶是工程和工业应用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本研究中,在台阶后方放置半多孔挡板(挡板根部是多孔的,顶端是实心的),研究了不同雷诺数(Re=100、200、300、400、500)下多孔部分长度和挡板位置对能量传递和压降的影响,研究了多孔介质达西数对上述参数的影响,得到局部最大和平均相对努塞尔数(努塞尔数除以相同雷诺数下无挡板的情况下的努塞尔数)和相对压降(计算为相对努塞尔数).结果表明,采用适当多孔介质长度可使平均相对努塞尔数和努塞尔数分别提高20%和90%.低渗透性的多孔介质提供更好的能量传递.
对分别浸入3种纳米流体(ZnO-水,SiO2-水,TiO2-水)的平板近壁面流动的湍流边界层的对数规律进行数值分析.采用CFD程序对边界层和流体动力流动进行数值模拟.使用已发表的测量点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一致性较好.对流速0.04 m/s,0.4 m/s,4 m/s以及纳米颗粒浓度0.1%和5%的情况进行模拟.研究了纳米颗粒浓度对速度、温度分布、壁面剪切应力和湍流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沿势流层的黏性亚层、缓冲层和对数律层可以基于具有单壁距离区域的弯曲质量进行分析.可见,与其他区域相比,黏性亚层面积
本研究探讨了受辐射、焦耳热和化学反应影响的黏性材料在旋转板之间的非定常三维磁流体流动.通过适当变换,将非线性偏微分系统重新构造为常微分方程.利用同伦分析技术计算了所建立的微分方程,研究了各重要参数值对结果的影响,详细分析了表面摩擦因数和热传质率的影响,并进行了不可逆性分析.同时研究了各种重要变量对熵产的影响.结果表明,Dufour数越高,温度越高,Soret数越低,浓度分布越低.挤压参数越大,速度越快,浓度越小.随着扩散参数的增大,熵增率和Bejan数均增大.“,”This exploration exa
本文研究变热导率和感应磁场冲击作用下具有线性拉伸特性的二级流体驻点输运问题.通过适当的变换,将非线性粒子微分方程组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用最优同伦分析方法对所得方程进行求解.通过图解研究相关参数对表面摩擦系数、温度、感应磁场、速度和局部努塞尔数的影响.利用MATLAB软件中内置的bvp4c技术对得到的级数解进行收敛和残差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磁场参数的增大,表面摩擦系数也随拉伸比的增大而增大.为验证结果的有效性,我们与文献进行对比,发现本研究与现有文献结果非常一致.“,”In this study, the
研究了带有扭曲带的管内自动传动纳米流体(ATNF)的液压和热行为.并分别对扭曲带和纳米颗粒两种情况下传动油的换热效果和压降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利用CuO纳米颗粒制备自动传动纳米流体.研究了不同雷诺数和不同质量分数纳米粒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应用纳米粒子和扭带,压降和Nu数平均增加约为53%和76%.采用热性能指标η,同时研究了提高传热和压降的效果.在所有情况下,传热的提升比压降更明显.在Re=634和?=2%时,观察到最高的热性能为1.9.此外,单独使用扭曲带可以使Nu数提高41%,而单独使用2%的纳米粒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水/氧化锌纳米流体作为工作流体对太阳能集热器性能的影响,其中纳米粒子的体积浓度为0.4%,粒径为40 nm,流体的质量流量为1~3 kg/min.平板集热器吸收的太阳能被水/氧化锌纳米流体吸收,纳米流体被泵送到热交换器对水进行加热.测量设备不同部位的温度、辐射水平、流量和压力,使用ASHRAE标准来计算效率,结果表明:与水相比,使用水/氧化锌纳米流体可提高集热器的性能;当质量流量为1 kg/min时,与水相比,纳米流体可使集热器效率提高16%.“,”In this article, th
本文对碳纳米管-水纳米流体对三角锥形太阳蒸馏器内双扩散对流的影响进行了三维数值研究.研究了浮力比(-10≤N≤0)、纳米粒子体积分数(0≤?≤0.05)和瑞利数(103≤Ra≤105)等大范围调节参数的影响.得到流动结构、温度场和传热传质速率变化等结果.结果表明,浮力比可作为热质传递的优化参数,使用碳纳米管对太阳能蒸馏器的性能有积极的影响.“,”This work represents a 3D nume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arbon nanotube (CNT)
本研究分析了在均匀热流下,影响参数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多边形切口周围应力分布的影响.在经典层合板理论和二维热弹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分析方法.利用映射函数将带有圆形切口的对称穿孔层压板的解推广到多边形切口的解.研究了三角形、正方形和五角形切口对称复合材料层合板中切口角位置、钝度和宽高比、热通量角和层合板堆叠顺序等重要参数的影响.在绝热多边形切口的边缘采用诺伊曼边界条件.所研究层压板由石墨/环氧树脂(AS/3501)材料制成,具有[30/45]s和[30/0/-30]s两种不同的堆垛顺序.采用有限元结果验证了解
升高光伏系统的温度会降低电力效率和输出功率,并在长期运行中造成永久性的损害.研究了采用Λ=4,Λ=2,Λ=1三种不同肋距比的PV/PCM-Rib复合系统,以降低PV温度,实现温度均匀分布.建立了系统的综合二维模型,并对固定倾角为30°的情况进行了仿真.通过参数研究,研究了肋材在不同PCM熔化温度(50℃、40℃和30℃)对降温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和参数分析表明,在熔化温度较低的PCM材料中,采用肋材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通过将PCM的熔化温度由50℃降至30℃,在Λ=1情况下,240 min后PV/PCM-
垂直管的传热强化对许多换热器和热设备的热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垂直凹坑管中气流的层流混合对流进行了数值研究.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三维椭圆控制方程.对给定的凹坑间距,在不同理查森数(0.1,1和1.5)下,研究了三种不同凹坑高度(h/d=0.013,0.027,0.037)对凹坑间距的影响.在凹坑附近产生的涡流破坏了热边界层,增强了传热.因此,凹坑处的壁温较低.由于浮力的作用,近壁区域的流体流速显著增加.这种在近壁区域的加速使凹坑在理查森数较高时更有效.采用凹坑管提高了传热系数,但压降并不明显.在R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