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日记里的知识分子史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jo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政治化
  卡夫卡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这样一段写于20世纪初期的话用于20世纪末期的中国,似乎也切题应景。
  《读书》杂志前编辑赵丽雅(笔名扬之水)写于1991至1993年的日记现结集为《<读书>十年》(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个高度去政治化的知识分子史。日记里看不到太多悲情的废墟,却流溢着一种与政治生活(包括政治关切)保持疏离感的文化生活之美。《读书》无疑是“文革”结束后这三十年来最能凝聚华裔知识分子的公共平台,而作为该刊编辑之一的扬之水,自然是19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公共生活的见证人之一。尤其是在1990年代初期这个理想主义刚刚幻灭而拜物教式的世俗社会尚未崛起的空当,扬之水的日记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窥测那段幽暗岁月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窗口。
  这是一个互联网尚未兴起而人际交往仍是主导性的交往模式的时期,在扬之水的日记里,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相互探访,约稿、催稿、邮寄杂志、赠书,各种形式的聚会,编辑部宴请作者,与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交流(比如张中行、赵萝蕤、徐梵澄等人),主办三联书店读者服务日等,呈现出当时知识界最日常的生存状态。扬之水对这些文化空间和生活的描述极其简洁,甚至有意偏斜在对日常生活史的记录,比如她最细心记载的是在各种宴席上的菜名。当时知识分子讨论的各种话题(无论是政治性的还是非政治性的)都几乎沉默在她的叙述之中。因此试图通过这册日记整体地把握1990年代初期不同代际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这册日记的价值或许不在于个体与时代在政治激荡之后的心灵史的历史记忆,也不在于对国计民生的如实记录,而在于将生活在那样一个废墟时期的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史的社会结构呈现了出来。一个交流频密的时代,往往隐喻了个体性的交流的匮乏或者说表达空间的收缩。这正如1992年3月22日,扬之水到上海约稿,五点多钟跟朱维铮聊天,一聊就是三个多小时,接着朱学勤来访又谈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朱说:“随便聊聊,陪你度过一个寂寞的晚上。”“寂寞”一词,也许隐秘地透露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吧。
  或许正因为此,当扬之水来到上海,纷至沓来的各种聚会,与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餐叙、闲谈,让扬之水有应接不暇之感。从日记的零星记载,亦可见当时上海资源的匮乏,住宿极端紧张,交通也不便利,而从北京来上海购买了软卧的她与其同事,硬是被安排到硬座车厢站着,唯一的理由就是她们不符合铁道部的乘车规定:非十四级以上行政级别者一律不准坐软卧。扬之水眼中的上海知识界的生态也极有史料价值。1991年10月7日记载:“继往愚园路,访施蛰存先生。与黄裳先生极宽敞的居室相比,施先生的寓所甚觉逼仄,大约三代人同居一处。先生六十年代即已失聪,故与之谈话颇感吃力,近乎大声叫喊。请他为《读书》写稿,他说怕给《读书》惹麻烦,还是不写为好。”1992年3月24日记载:“往王元化先生家。王先生待人亲切和善,谈甚洽。一位白发皤然的老妪始终坐在旁边,却不知是何身份,原以为是夫人,后听说他娶的是一位少妇,那么这一位就不知谁何了。后来方从朱学勤处得知,这一位确是王夫人,名张可,原在戏剧学院执教,是一位很腼腆很拘谨的女性。尝为学生讲说莎剧《温莎的风流娘们》,但‘娘们’二字无论如何说不出口,最后憋出一句‘女同志们’,引得全班哄堂。”
  与时代保持距离
  扬之水的日记里凡是涉及到外出旅游或组稿的,都是巨细无遗地记录,但是在北京的日记却是极为简单的,大都是类似鲁迅日记那样的“流水账”式的基本事实的记录。这可以解释为一旦作者外出旅行或出差暂时脱离了日常性的编务生活,就对这生活世界有一种重新发现的新奇感。
  不过,即使在这些重复而单调的日记中,却也经常可以读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从日记可见,徐梵澄、赵萝蕤、张中行等数位是扬之水交往最密切的老一代学者,扬之水的为人处世也明显可见上述人物潜移默化之影响。日记中记载的这几位学者在私下闲谈中的知人论世之言,也尽见知识人的真性情。比如在1993年6月30日,扬之水应约访问徐梵澄说起陈寅恪的诗,言读下来“总觉得一派悲慨愤懑之气,发为满纸牢骚。”与陈寅恪相熟的徐梵澄说,“精神之形成,吸纳于外。以寅恪所生活的时代,不免悲苦、愤慨集于一身,而痛恨政治。
  世代虽变,但人性难变,故所痛所恨之世态人情依然。寅恪不满于国民党,亦不满于共产党,也在情理之中。其诗作却大逊于乃父。缘其入手低,——未取法于魏晋,却入手于唐。又有观京剧等作,亦觉格低。幸而其学术能立,否则,仅凭诗,未足以立也。”反观自己,徐梵澄认为其“一生没有匡世救国的心,不过求学问,求真理,一日不懈此志罢了。”
  赵萝蕤是扬之水经常拜访的女学者,早年是燕京大学西语系重要的女学者,《一滴泪》作者巫宁坤就是她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回的,其先生陈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诗人)不堪凌辱,1966年9月3日在家里自缢身亡。1991年12月28日,赵对来访的扬之水谈起对当时某知名作家的评论:“我只读了他的两本书,我就可以下结论说,他从骨子里渗透的都是英国十八世纪文学的冷嘲热讽。十七世纪如莎士比亚那样的博大精深他没有,十九世纪如拜伦、雪莱那样的浪漫,那样的放浪无羁,他也没有,那种搞冷门也令人讨厌,小家子气。以前我总对我爱人说,看书就要看伟大的书,人的精力只有那么多,何必浪费在那些不入流的作品,耍小聪明,最没意思。”这段闲话透露了赵萝蕤对人性和文学的基本理解,其对做人为文气象格局的强调,充分地呈现了民国大学培养起来的一流教授的人格与识见。很显然,扬之水虽然为人低调务实,不事繁文缛节,但在为人处事上深受徐、赵两位学人的影响。
  扬之水身处中国知识界最核心的位置,却丝毫没有自得和傲慢,也没有文人常见的矫情与愤激。她与身处的时代保持着一种距离,正是因为这种不经意间的疏离感,让她留下的文字反而有了一种相对可信的价值(相对于对1980年代的激情叙事与1990年代初期的悲情叙事)。扬之水在叙述与一个学者发生笔墨之争的故事时,悠悠然写道:“其实我和他们不同。他们是怀抱挽救世态人心之志的伟君子(这是令人感佩的)。我不过是抱定一本心爱的《读书》和自己的几本破书,默默做一点点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已。世界不能少了他们这样的读书人。而我这种爱读一点书、却不是读书人的人,原是可有可无的,无须乎去‘标榜’。自己读书,别人不读书,未必读书一定就是高尚的,不读书是卑鄙的。人生原有多种选择。如果读书不是一种纯粹的兴趣与爱好,而只是一种志向,那么作为人生的选择,它与选择从政、选择从商,也都是一样的,哪里又有什么高下之分?”寥寥数语,将某些知识分子好名逐利自以为是的心态勾描无遗,也尽显作为一个多元主义者的扬之水的书生本色。或许这正可解释1980年代以来《读书》杂志能够长期吸聚各色知识人这一文化史、社会史的重大现象,因为主持杂志的编者不偏不倚,更无偏见和定见,保持着散淡而审美的平淡心。即此可见,《<读书>十年》(二)的文化价值与其史料价值一样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读书》十年(二)
  副标题:一九九一
  ——一九九三
  作者: 扬之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年4月
  定价: 38.00元
其他文献
回看3·11日本大地震  主持:闾丘露薇  去年这个时候,人在日本,因为一场地震引发的海啸,海啸导致的核泄漏。  过去这一年,总是遇到朋友咨询,去日本旅行是不是安全,会不会遇到辐射影响,我总是抱着鼓励的态度,就好像我自己,到现在还是日本农产品的忠实顾客,而日本还是自己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当然,我明白朋友们的担心。一些原本只是在香港暂居工作的日本人,把家人都接到了香港。他们在日本使用的手机,这些
前有东野圭吾大神保驾,后有丰川悦司、铃木保奈美大卡司护航,泛着白金般高冷光芒的日本电影《白金数据》横空出世。高科技的反思主题再指人类的终极困境:无所不至的定位监视框令人想到《疑犯追踪》,DNA搜查系统可匹敌《少数派报告》中的“先知”,数据布下的天罗地网令世人仿佛罩入《穹顶之下》,极端的达尔文主义更是有着《黑镜》意味的批判与讽刺。  影片花了近一半时间,搭了这么一个高端大气国际化的“花架子”。DNA
林志颖年纪一大把了,还是一副娃娃脸,让人很好奇他是如何护肤的。林最近在微博上推销自己的胶原蛋白口服液。但方舟子对林志颖的“爱碧丽”胶原蛋白饮品提出质疑,令“口服胶原蛋白补充剂”再成焦点。实际上,近年来专业人士对胶原蛋白产品的质疑不断,但意外的是,众多胶原蛋白保健品仍长盛不衰。  据中国保健协会今年年中发布的数据,他们预计,在未来三年内,中国胶原蛋白市场每年都会以20%的速度增长。而现实的感知也印证
生于“乱世”的“免费午餐”(Free Lunch for Children)项目无疑是今年公益慈善界的最亮明星。项目自2011年4月2日启动,截至12月24日,已收到捐款26603090.34元,帮助162所学校的22689个贫困孩子摆脱饥饿,并直接促使中央在10月份作出每年安排160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决策。  在郭美美、“卢美美”等事件引发国内公益基金会相继集体沦陷的背景下,
十三年前,我写过一篇小文《教育父母》,批评一群父母为了孩子中考而阻止救助一位急危老人,导致其撒手人寰的事。今年一则“高考天问”的视频在网络疯转: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一些父母所做的事:毒死一池青蛙、父母给监考老师下跪、母亲隐瞒父亲死讯等。这些事在我看来,没有一件是令人感动的,就像“高考天问”的主持人所说“我看到的是人性的扭曲,没有人情,没有亲情的癫狂与痴迷”。可是竟然有不少中国人认为这些父母做得对,
同往常一样,卖场里放上了英特尔新一代酷睿3处理器的Logo,旧处理器按部就班地降价,几乎所有的电脑厂商都闻风而动,人们在电视上看到搭载新处理器的电脑广告,听到熟悉的英特尔“等灯等灯”,就伸一伸懒腰,把旧电脑一脚踢进垃圾箱,出门去买新电脑。  这就是所谓的“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你就可以用同样的价钱买到比原来快一倍的处理器。它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47年前提出。前述的一幕在过去近半个世
阿伦特曾经在 《何为权威?》一文中说,“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达到纵深。”对于周志文而言,《记忆之塔》这册回忆录精心搭建的就是一条通往过去的纵深历史的通道,它既让作者在这种面向历史的写作中与曾经怨怼不已的自我达成了最终的和解,同时也让读者能够经由这种私人性的记忆形态,触摸到战后台湾教育界与社会的情态与心态,即此而言,《记忆之塔》的意义溢出了私人生活史的藩篱,而成为台湾当代文化史的写照。更难得是,
案例1 腾讯励志哥  姓名:段小磊  性别:男  年龄:24岁  家乡:河南安阳  现居:北京海淀  学历:洛阳师范学院  原职业:腾讯分公司20层前台保安  现职业:腾讯研究院外聘员工    段小磊的英文名是Dream,而他的梦想,是成为乔布斯那样的终极产品经理。从腾讯北京分公司20层保安,到腾讯研究院的外聘员工,段小磊的华丽转身,仿佛是对无数高学历IT男的一场嘲讽,也让一些对前途不抱希望的穷屌
和朋友聊天,他说起最近经历的一件事情——他在广东的一家工厂做管理,对面是另外一家企业。由于对面的工厂不提供工人的晚餐,所以不少小贩到了晚饭时间就聚集在外面。生意很好,但是留下了一个后遗症,那就是一片狼藉,因为那些工友都把饭盒以及吃剩的食物丢在地上。  朋友很着急,因为他的工厂属于外资企业,经常有国外的高层来视察工作,工厂外如此景象,已经让不少人皱起了眉头。  他打电话给城管,结果对方告诉他,那不是
陈冠中  香港元朗,日落余晖打亮了年轻的脸。这是“文艺复兴基金会”为在港青年组织的创意创作夏令营,主题是“我地”,除了字面上的本土指向,它在粤语里的谐音还有“我们”的群体意涵。  7月10日上午是香港文化人陈冠中的讲堂,有人向他抛出这样的问题:“1976年你在香港创办《号外》杂志,已经在帮一代人建立身份认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为何‘我地’还是一个问题?”  陈冠中1952生于上海,4岁到香港,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