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抗战遗址述评

来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ngu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抗战遗址的界定应重点考察3个方面,即时间界定、实体界定、主体界定.沈阳抗战遗址特点鲜明,它见证了中国抗战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且数量多、类型全、级别高.基于此,该文提出保护抗战遗址的重要意义,它是用于反驳否认侵华战争者的有力武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阵地,是弘扬抗战精神的有力支撑,是抗战研究成果的有力补充.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普遍增强,但信息知识相对匮乏.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此,该文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专业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特征,并从政府和企业重视程度、高职院校的引导、一线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和学生自身努力5个方面,重点探讨了阻碍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最后,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为提高影视类专业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创新方向.
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越文化与许多文化的差异性正在被同质化的传播潮流所泯灭.“互联网+”视角下越文化亮点的挖掘和传播,就是要从越文化的本质入手,挖掘越文化的核心特色,并通过互联网传播模式的有效调整实现个性化发展.
该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关于泰国华文文学研究的文献,对文献发表年度、高被引文献、主要作者、主要研究机构、论文来源期刊、关键词等进行计量学分析,并构建可视化知识图谱,以此挖掘泰国华文文学研究现状,展示泰国华文文学研究主题,探索泰国华文文学研究趋势.旨在以泰国华文文学研究为切入点,促进中泰文化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九江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之以恒办好“创业与成才”沙龙访谈栏目.沙龙访谈主题明确、思路清晰,实施方法及过程科学合理,育人效果明显,并紧密结合新时代要求,明确了努力方向,为高校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民国题材的谍战电视剧在荧幕上异彩纷呈,这类电视剧将“谍战”、悬念设置、人性纠葛的亮点和“民国”时期纷繁复杂、盘根错节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形成一种有规定情境的类型电视剧“民国式谍战片”.“民国式谍战片”本身具有的“冲突”特性是戏剧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冲突设计的越激烈也越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使得国内电视剧创作者、投资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拍摄模式,叙事方法也逐步类型化,通过对其符号体系的隐喻分析和戏剧核心主题的解构,能够探索出中国目前这类电视剧的叙事策略,发现其背后创
适逢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升级,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面临纺织服装行业及高校的转型境况,针对应用型高校服装专业卓越人才整体培养和教学改革需要,需要积极有效地做好人才培养的路径优化工作,尤其在针对应用型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社会与行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不断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整体的创新创业能力.该文结合作者实践教学经验,主要针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及优化措施展开研究与分析.
红色文化是党在革命建设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并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中与时俱进.在红色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紧跟时代发展,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高校艺术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社会先进知识分子,高校艺术生具有个性化特点,如何做好艺术生教育工作成为高校首要考虑的问题.做好高校艺术生教育工作,必须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使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践行艰苦奋斗的精神.该文运用文献法阐述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论述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艺术生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阐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艺术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对高校的思政教育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当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新媒体,高校的学生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地成熟,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新媒体上的信息多种多样,在这种环境背景下,高校必须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发挥新媒体的积极影响,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提升.该文主要是根据自媒体的特征,从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思政教育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方面指出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并分析和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策略.
该文简要介绍了萨满文献的文化价值,提出萨满文献的科学开发利用对萨满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目前萨满文献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对萨满文献开发的针对性建议,以推动萨满文献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日本明治和大正年间,许多日本文人来汉并留下大量游记,其中以内藤湖南、宇野哲人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他们的笔下既有现代化的汉口,也有处于新旧尴尬夹缝间的“传统武汉”.通过与史实的比较,可以发现文本与现实间的失真与错漏.这与作者们的观察视角密切相关.他们所构建的武汉形象,实质是经典文本和侵略者意识共同作用下的幻象,暗示着其独特而矛盾的民族心理.对于他们来说,武汉形象是否客观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武汉是否成为作者们关照本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