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人们怎么评价,娱乐文化运动正在汹涌澎湃地进行着。这不光是表面上娱乐文化全面开花,风起云涌,而且,相对于以往的娱乐来说,当今娱乐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所谓“革命性”的意思就是当今娱乐文化具有与以往娱乐文化明显不同的特征和性质。这集中体现在“泛娱乐化”倾向上。
“泛娱乐化”现象即指从娱乐的窄面化到娱乐的全面化转变,也就是说,娱乐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全方位地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政治、新闻、教学、体育、商业等活动之中。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的,“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而此前的娱乐可能更多的是固守自己的一隅,与那些与己无关的领域,泾渭分明,两相无涉。其实,与其说娱乐已渗透到其他种种领域,不如说,其他种种领域纷纷借助娱乐的“糖衣”来推销自己于大众,现代政治与娱乐的关系也越发密切。
亲和的政治
2008年1月4日,恐怖主义基地组织的宣传机构“阿尔-萨哈布”(Al-Sahab)在一些伊斯兰网站上宣布将推出手机可下载视频的消息,第二天,便在网上发布了八个以前录制的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和扎瓦赫里的视频,可供手机上播放。而2007年底,其宣传机构便主动在网站上发布广告,邀请想采访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扎瓦赫里的媒体和个人可在网站上提交书面问题。到2008年4月初,网站共收集了900多个问题,提问者包括“基地”支持者、批评家和记者。而在这些问题中,扎瓦赫里选择了大约100个予以回答,并在网上公布了长达90分钟的录音文件,同时附带有46页英文译文。
看来,无论主动与媒体玩互动,还是主动发布手机视频,基地组织的政治宣传之新颖和时髦,可谓是走到了时代的最前列。为此,研究恐怖主义的美国专家布鲁斯·霍夫曼惊呼:“这个具有7世纪意识形态的组织正在运用21世纪的媒体能力。”
有意思的是,几乎是同时,作为基地组织的老冤家、死对头,美国总统布什也与网友玩起了互动。2008年1月16日,布什结束了中东地区访问,乘坐“空军一号”从埃及返回华盛顿的途中,开始了他平生第一次与网友的互动。网友向他问及巴以和平、反恐战争等事关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严肃重大话题,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白宫特地挑了一些“轻松”的话题让布什这个日理万机的“大忙人”来回答。比如,一名自称焦亚的加利福尼亚网友问布什,长达8天的访问中,是谁给他挑的西装和领带。布什回答说,服装由他自己挑选,并对焦亚喜欢他的领带表示感谢。通过与网友对芝麻小事的交流,布什展示了他的亲和的一面。
除了布什,美国的一些政治候选人也开始借助网络视频与网民一起“互动”,以达到更加满意的政治效果,这时,网络视频不再只是哗众取宠的自我表达,或自娱自乐,政治观点的发表和宣传也开始借重网络视频。基于此,驰名全球的网络视频网站You Tube特地为每位候选人开通了一个“随你选择”(You-Choose)频道,让他们随时同You Tube用户透过视频进行互动。一些政治人物利用这一方式渠道或进行解释,或进行辩驳。
亲和的政治比严肃的政治更易达到理想的政治效果,各国政要亦都无不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争相美容整容。法国总统萨科齐日前被爆2007年竞选期间花了高达3.5万欧元的美容费,而他的竞选对手罗亚尔在化妆和头发造型上的花费更高,为5.2万欧元。这种美容费用对我们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英国的前首相布莱尔也不例外,据称布莱尔在任时的美容化妆费用是英国妇女平均水平的2倍,为此,人称其为“唇膏首相”。这些政要们对自己外相之关注,其动作之大,花费之巨,热情之高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的。
为什么要花大功夫做“面子工程”呢?这与“第一印象”有关。据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公布的一项关于“第一印象对政治选举影响力”的研究报告调查,人们投谁的票,其实在看到参选人第一眼时就已经决定了。看来,政治不仅与公众形象有关,而且有很大关系,与施政纲领、演讲才能等一些看似更重要的因素相比,公众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竟起决定性因素,难怪这些国家政要们不惜巨资来打造、养护自己的闪亮形象。
扎瓦赫里的“发布广告”、布什的“轻松问答”、各国政要的整容,都显示了政治的亲和一面及其巨大的魅力,再进一步,娱乐化的政治将造成何等广泛的政治注意力和吸引力呢!
娱乐的政治
“美女政治”正是政治娱乐化的一个重要现象,政治中的美女武器亦被运用的淋漓尽致。过去,城市形象要美女,电视节目要美女,拍广告要美女,求职要美女,促销要美女,到今天,政治也要美女,过去人们常将亡国归罪于美女,今天,美女成为兜售政治的招牌广告。
2007年底,正是国民党与民进党为2008年的选战热身准备时,两党不约而同拿出自己的“秘密武器”,即两位伶牙利齿的美女发言人陈淑容和谢欣霓。除此之外,两党都在积极网罗美女,组成“美女兵团”,为拉选票服务。
在俄罗斯,普京也曾抱怨统一俄罗斯党缺少美女,不过随着几位美女议员加入俄罗斯杜马(议会下院)使得这一情形得到改变,杜马中的美女有28岁的金发美女,体操运动员霍尔金娜,24岁的艺术体操运动员阿林娜·卡巴耶娃,35岁的拳击运动员和保镖纳塔利娅·卡尔波维奇,前奥运会速滑冠军斯韦特兰娜·茹罗娃当选国家杜马副主席。
美女固然重要,但美女并不决定一切,台湾是个无所不能娱乐的地方,其政治娱乐化更是穷形尽相,叫他处望尘莫及。
且看2004年连战与陈水扁的较量:
2004年3月3日,台湾“大选”前17天,连战一家四口参加中天电视台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录制,面对小S关于“内裤”等私人问题,他从容应对。得知连战要上《康熙》,陈水扁阵营立刻在另一家电视台安排了一场与台湾七年级学生对话,并且指定要跟连战的节目同天播出。这场政治人物电视秀比拼的结果是,连战的节目以1.29%的收视率击败了陈水扁的0.52%收视率——超过一倍的人选择看连战的“四角内裤”。国民党“立委”顺势打出口号:“穿四角内裤,投票给二号连战。”
连战在节目中不谈政治,谈家居生活、谈初吻经过,谈四角内裤,结果“这期节目的观众人数在100万至200万之间,创下了《康熙》的新收视纪录”,政治效果立马可见,后来,连战特地感谢《康熙》的制片人詹仁雄说:“那期《康熙》对我的选票很有帮助。”
而在德国,通过连环漫画《安迪》来瓦解和消除“基地”极端分子煽动性言论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一个成功的创意和有效的方法。据说,奥地利、丹麦、日本和美国等国对之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意引进在本国推广。
有了“酷哥安迪”,将会免除多少美国大兵折戟沉沙,将会免除多少平民百姓血肉横飞,将会免除多少可能的人肉炸弹,将会免除多少可能的财物损失。这便是娱乐的思想力量,政治力量,甚至军事力量。
娱乐化的抗议在台湾上世纪90年代就有成功的个案。1993年,台湾经济部水资会决定,在台湾南部美浓小镇将修建一座坝高150米之大型水库,以提供高雄工业用水。然而,“水库一旦建成,将淹过美浓的热带母树林、全球唯一生态型黄蝶谷以及当地诸多文化遗址。而美浓数万民众将随时面临水库崩塌带来的生命危险和灭镇之灾”。4月16日清晨,200多美浓乡亲来到台北“立法院”请求政府取消水库计划,面对上百名镇暴警察气势威武,美浓人怎么办呢?他们决定“唱支山歌给政府听”,于是,“会唱山歌的围成内圈,其他人围在外圈,歌声一波传给一波,越唱越有力量。不久,‘立法院’删掉了那年的水库预算”。山歌代替了呐喊、示威、冲突,并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可以预见的是,在将来的政治生活中,娱乐文化将是一种重要的意见表达,其参与形式将会是越来越多样,其力量也是越来越不可小觑。
娱乐政治的多种解读
“泛娱乐化”时代的政治使得政治与娱乐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领域越来越纠缠到一起。一方面,政治主动向娱乐“套近乎”以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娱乐也主动向政治“套近乎”以寻求最大的娱乐价值。政治需要娱乐的面具来贴近选民,贴近百姓,同样,选民和百姓也需要娱乐政治。
2008年3月,以建立“21世纪新的法英友谊”为口号,法国总统萨科齐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新闻报道中娱乐化的表现尤为突出。在这么一个重大的访问之中,奇怪的是,法国的电台报刊等媒体关心的不是英法两国就北约、阿富汗、欧盟等“严肃主题”的讨论,而津津乐道、大谈特谈的却是法国总统新夫人的“裸照”拍卖、英式礼仪、法语还是英语、戴帽还是不戴、行不行屈膝礼等各种闲杂话题。一个严肃而隆重的国事访问就这样湮没在对“花边消息”的狂热追求中。
如果说这是将政治新闻娱乐化的话,那么如今政治也渐渐成为娱乐节目发掘的一个重要资源,娱乐政治主要体现在将政治戏剧化,即“政治模仿秀”。法国的CANAL 木偶新闻剧便取材于当下法国政坛言行举措,并对之进行戏仿、揶揄、讽刺、演绎,通过或真或假,或夸张或写实的剧情娱乐政治,并在与现实政治的两相映照中,取得最大的娱乐价值,该节目每晚八点前后播出,长约十多分钟,是法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美国大卫·理斯曼这样评价道:“流行文化实质上是消费的导师。它训练人们如何消费政治,怎样把政治消息和政治态度当作消费品。政治也是一种商品、一种比赛、一种娱乐和一种消遣,而人们则是购买者、参与者、游玩者和业余观察者。”比如,在美国大选中,希拉里和奥巴马的头像会被印制在时尚T恤上,这种行为不再是一种政治倾向的表达,而是纯粹的一种商业考虑。同样,无论是法国的CANAL 木偶新闻剧,还是台湾的《全民大闷锅》,节目对政治的戏仿和娱乐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商业的角度(收视率)来考虑的。
然而,也有论者将政治的娱乐化提升到政治涵义的高度。比如认为这是对严肃政治、刻板政治的规劝、拒绝和批判,因为在他们看来,政治表达形式庄谐与否是与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文明、封闭与开放有关。有论者说,CANAL 等法国媒体在揶揄政治人物的同时,也向人们讲述了一个道理——政治并非必然面目可憎,它甚至是轻松的,公开的批评与讥诮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一国政府及其政治群体的声誉。政治毕竟是人的事业,文明政治即是轻松政治,轻松政治必然服务于轻松生活;政治文明之演进在于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轻松互动,也是政治及其改革的意义之一。这也许是政治娱乐化意想不到的一层涵义。
政治娱乐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是积极作用抑或消极作用?人们见仁见智。
“泛娱乐化”现象即指从娱乐的窄面化到娱乐的全面化转变,也就是说,娱乐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全方位地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政治、新闻、教学、体育、商业等活动之中。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的,“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而此前的娱乐可能更多的是固守自己的一隅,与那些与己无关的领域,泾渭分明,两相无涉。其实,与其说娱乐已渗透到其他种种领域,不如说,其他种种领域纷纷借助娱乐的“糖衣”来推销自己于大众,现代政治与娱乐的关系也越发密切。
亲和的政治
2008年1月4日,恐怖主义基地组织的宣传机构“阿尔-萨哈布”(Al-Sahab)在一些伊斯兰网站上宣布将推出手机可下载视频的消息,第二天,便在网上发布了八个以前录制的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和扎瓦赫里的视频,可供手机上播放。而2007年底,其宣传机构便主动在网站上发布广告,邀请想采访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扎瓦赫里的媒体和个人可在网站上提交书面问题。到2008年4月初,网站共收集了900多个问题,提问者包括“基地”支持者、批评家和记者。而在这些问题中,扎瓦赫里选择了大约100个予以回答,并在网上公布了长达90分钟的录音文件,同时附带有46页英文译文。
看来,无论主动与媒体玩互动,还是主动发布手机视频,基地组织的政治宣传之新颖和时髦,可谓是走到了时代的最前列。为此,研究恐怖主义的美国专家布鲁斯·霍夫曼惊呼:“这个具有7世纪意识形态的组织正在运用21世纪的媒体能力。”
有意思的是,几乎是同时,作为基地组织的老冤家、死对头,美国总统布什也与网友玩起了互动。2008年1月16日,布什结束了中东地区访问,乘坐“空军一号”从埃及返回华盛顿的途中,开始了他平生第一次与网友的互动。网友向他问及巴以和平、反恐战争等事关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严肃重大话题,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白宫特地挑了一些“轻松”的话题让布什这个日理万机的“大忙人”来回答。比如,一名自称焦亚的加利福尼亚网友问布什,长达8天的访问中,是谁给他挑的西装和领带。布什回答说,服装由他自己挑选,并对焦亚喜欢他的领带表示感谢。通过与网友对芝麻小事的交流,布什展示了他的亲和的一面。
除了布什,美国的一些政治候选人也开始借助网络视频与网民一起“互动”,以达到更加满意的政治效果,这时,网络视频不再只是哗众取宠的自我表达,或自娱自乐,政治观点的发表和宣传也开始借重网络视频。基于此,驰名全球的网络视频网站You Tube特地为每位候选人开通了一个“随你选择”(You-Choose)频道,让他们随时同You Tube用户透过视频进行互动。一些政治人物利用这一方式渠道或进行解释,或进行辩驳。
亲和的政治比严肃的政治更易达到理想的政治效果,各国政要亦都无不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争相美容整容。法国总统萨科齐日前被爆2007年竞选期间花了高达3.5万欧元的美容费,而他的竞选对手罗亚尔在化妆和头发造型上的花费更高,为5.2万欧元。这种美容费用对我们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英国的前首相布莱尔也不例外,据称布莱尔在任时的美容化妆费用是英国妇女平均水平的2倍,为此,人称其为“唇膏首相”。这些政要们对自己外相之关注,其动作之大,花费之巨,热情之高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的。
为什么要花大功夫做“面子工程”呢?这与“第一印象”有关。据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公布的一项关于“第一印象对政治选举影响力”的研究报告调查,人们投谁的票,其实在看到参选人第一眼时就已经决定了。看来,政治不仅与公众形象有关,而且有很大关系,与施政纲领、演讲才能等一些看似更重要的因素相比,公众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竟起决定性因素,难怪这些国家政要们不惜巨资来打造、养护自己的闪亮形象。
扎瓦赫里的“发布广告”、布什的“轻松问答”、各国政要的整容,都显示了政治的亲和一面及其巨大的魅力,再进一步,娱乐化的政治将造成何等广泛的政治注意力和吸引力呢!
娱乐的政治
“美女政治”正是政治娱乐化的一个重要现象,政治中的美女武器亦被运用的淋漓尽致。过去,城市形象要美女,电视节目要美女,拍广告要美女,求职要美女,促销要美女,到今天,政治也要美女,过去人们常将亡国归罪于美女,今天,美女成为兜售政治的招牌广告。
2007年底,正是国民党与民进党为2008年的选战热身准备时,两党不约而同拿出自己的“秘密武器”,即两位伶牙利齿的美女发言人陈淑容和谢欣霓。除此之外,两党都在积极网罗美女,组成“美女兵团”,为拉选票服务。
在俄罗斯,普京也曾抱怨统一俄罗斯党缺少美女,不过随着几位美女议员加入俄罗斯杜马(议会下院)使得这一情形得到改变,杜马中的美女有28岁的金发美女,体操运动员霍尔金娜,24岁的艺术体操运动员阿林娜·卡巴耶娃,35岁的拳击运动员和保镖纳塔利娅·卡尔波维奇,前奥运会速滑冠军斯韦特兰娜·茹罗娃当选国家杜马副主席。
美女固然重要,但美女并不决定一切,台湾是个无所不能娱乐的地方,其政治娱乐化更是穷形尽相,叫他处望尘莫及。
且看2004年连战与陈水扁的较量:
2004年3月3日,台湾“大选”前17天,连战一家四口参加中天电视台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录制,面对小S关于“内裤”等私人问题,他从容应对。得知连战要上《康熙》,陈水扁阵营立刻在另一家电视台安排了一场与台湾七年级学生对话,并且指定要跟连战的节目同天播出。这场政治人物电视秀比拼的结果是,连战的节目以1.29%的收视率击败了陈水扁的0.52%收视率——超过一倍的人选择看连战的“四角内裤”。国民党“立委”顺势打出口号:“穿四角内裤,投票给二号连战。”
连战在节目中不谈政治,谈家居生活、谈初吻经过,谈四角内裤,结果“这期节目的观众人数在100万至200万之间,创下了《康熙》的新收视纪录”,政治效果立马可见,后来,连战特地感谢《康熙》的制片人詹仁雄说:“那期《康熙》对我的选票很有帮助。”
而在德国,通过连环漫画《安迪》来瓦解和消除“基地”极端分子煽动性言论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一个成功的创意和有效的方法。据说,奥地利、丹麦、日本和美国等国对之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意引进在本国推广。
有了“酷哥安迪”,将会免除多少美国大兵折戟沉沙,将会免除多少平民百姓血肉横飞,将会免除多少可能的人肉炸弹,将会免除多少可能的财物损失。这便是娱乐的思想力量,政治力量,甚至军事力量。
娱乐化的抗议在台湾上世纪90年代就有成功的个案。1993年,台湾经济部水资会决定,在台湾南部美浓小镇将修建一座坝高150米之大型水库,以提供高雄工业用水。然而,“水库一旦建成,将淹过美浓的热带母树林、全球唯一生态型黄蝶谷以及当地诸多文化遗址。而美浓数万民众将随时面临水库崩塌带来的生命危险和灭镇之灾”。4月16日清晨,200多美浓乡亲来到台北“立法院”请求政府取消水库计划,面对上百名镇暴警察气势威武,美浓人怎么办呢?他们决定“唱支山歌给政府听”,于是,“会唱山歌的围成内圈,其他人围在外圈,歌声一波传给一波,越唱越有力量。不久,‘立法院’删掉了那年的水库预算”。山歌代替了呐喊、示威、冲突,并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可以预见的是,在将来的政治生活中,娱乐文化将是一种重要的意见表达,其参与形式将会是越来越多样,其力量也是越来越不可小觑。
娱乐政治的多种解读
“泛娱乐化”时代的政治使得政治与娱乐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领域越来越纠缠到一起。一方面,政治主动向娱乐“套近乎”以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娱乐也主动向政治“套近乎”以寻求最大的娱乐价值。政治需要娱乐的面具来贴近选民,贴近百姓,同样,选民和百姓也需要娱乐政治。
2008年3月,以建立“21世纪新的法英友谊”为口号,法国总统萨科齐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新闻报道中娱乐化的表现尤为突出。在这么一个重大的访问之中,奇怪的是,法国的电台报刊等媒体关心的不是英法两国就北约、阿富汗、欧盟等“严肃主题”的讨论,而津津乐道、大谈特谈的却是法国总统新夫人的“裸照”拍卖、英式礼仪、法语还是英语、戴帽还是不戴、行不行屈膝礼等各种闲杂话题。一个严肃而隆重的国事访问就这样湮没在对“花边消息”的狂热追求中。
如果说这是将政治新闻娱乐化的话,那么如今政治也渐渐成为娱乐节目发掘的一个重要资源,娱乐政治主要体现在将政治戏剧化,即“政治模仿秀”。法国的CANAL 木偶新闻剧便取材于当下法国政坛言行举措,并对之进行戏仿、揶揄、讽刺、演绎,通过或真或假,或夸张或写实的剧情娱乐政治,并在与现实政治的两相映照中,取得最大的娱乐价值,该节目每晚八点前后播出,长约十多分钟,是法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美国大卫·理斯曼这样评价道:“流行文化实质上是消费的导师。它训练人们如何消费政治,怎样把政治消息和政治态度当作消费品。政治也是一种商品、一种比赛、一种娱乐和一种消遣,而人们则是购买者、参与者、游玩者和业余观察者。”比如,在美国大选中,希拉里和奥巴马的头像会被印制在时尚T恤上,这种行为不再是一种政治倾向的表达,而是纯粹的一种商业考虑。同样,无论是法国的CANAL 木偶新闻剧,还是台湾的《全民大闷锅》,节目对政治的戏仿和娱乐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商业的角度(收视率)来考虑的。
然而,也有论者将政治的娱乐化提升到政治涵义的高度。比如认为这是对严肃政治、刻板政治的规劝、拒绝和批判,因为在他们看来,政治表达形式庄谐与否是与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文明、封闭与开放有关。有论者说,CANAL 等法国媒体在揶揄政治人物的同时,也向人们讲述了一个道理——政治并非必然面目可憎,它甚至是轻松的,公开的批评与讥诮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一国政府及其政治群体的声誉。政治毕竟是人的事业,文明政治即是轻松政治,轻松政治必然服务于轻松生活;政治文明之演进在于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轻松互动,也是政治及其改革的意义之一。这也许是政治娱乐化意想不到的一层涵义。
政治娱乐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是积极作用抑或消极作用?人们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