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春会议新闻中记者主体“介入”的体现及启示

来源 :新闻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28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记者是否可以“介入”新闻,业界一直存在争议。尤其是对于会议新闻这样的“硬新闻”,长期形成的“硬”性写作定律,更是限制了记者的主体意识,凝滞了会议新闻创新的步伐。记者如何在会议新闻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拿捏好“介入”度,让“硬新闻”实现“软着陆”,从20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的创新实践中,可以找到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其他文献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一考生    昨天那个托着下巴守望天空的女孩,再也不会幻想天使的降临。今天,她试着站了起来,挥动着那双隐形的翅膀,像一只燕子,就要飞到早已梦萦魂牵的南方。  缘于一份理想,我从一个遥远的地方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寻找着儿时记忆中那座永不褪色的红顶屋。虽然高耸的楼房无情地挡住了我寻梦的视野,但是我依然期望它会像天使般出现。我擦干眼泪,执著地寻找着,我相信,生命中多一点坚持,人生就
我们人之一生.犹如登山。有人看到山的险峻与巍峨.未登先怯.于是这种人爬到半山腰便先行告退。有人想到登上山巅后的荣耀感与英雄感.于是将一切疑惧与恐慌置于脑后.这种人最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