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柏林的电子乐手Anla Schneider带着她不久前发行的新专辑《Beyond TheValley》再次进入电子乐迷的视线,这位身兼Club watergate DJ、kissFM电台DJ、独立厂牌负责人以及制作人等数职于一身的女性乐手早先在2006年的LovePa rade音乐节的娴熟表现令那些沉浸在她精心打造的热舞氛围中意犹未尽的听众继续期待她的声音还原。才从现场退下,这种饶有兴致的即兴发挥便延伸到她的新专辑里。较之通常意义的女性DJ在Club Live里大秀火辣身材,却将音乐降级为自身张扬个性的背景的不同,值得AniaSchneide r炫耀的“资本”正是她对电子音乐的潜心执著与稳健探索。
这张于5月底完成的新专辑,如以往收录了10首Ania Schneider在不同阶段创作的曲目。其中包含了Ania Schneider所理解的techno的严肃、Minimalde的条理以及club/dance、house的舒适与放松。动感的“Safari”出现在intro部分,夹杂神秘幽远的禅宗念白,错落有致地散发浓郁的古典气质,而随后的一曲“Mole”有着流畅紧凑的节拍,适时切八的中间桥段配合简单的Scratch技巧逼真地模拟出水滴声、打铁声、手鼓声乃至动物哞哞的呜叫声,在开始便为整张专辑渲染了一种具有田园色彩的生活气息。
每发行新专辑之前Ania Schneider都要先去数家Club作多场预演,以求在第一时间得到现场的反馈效果。在同老东家KISSFM电台和平分手后,Ania Schneider成立了独立电台FritzRadio,利用Club和电波两个平台将自己的作品对外发布。在全球范围内实体唱片销量竭尽崩溃的境况下,Anja Schneider深谙数字化的发行方式,她的FritzRadio日渐成为传播德国电子音乐最具影响力的电台之一。在这张新专辑发行前夕,她同样利用这两个平台使关注她的乐迷率先获知她的最新作品;新专辑的同名曲目“Beyond The Valley”加入了左右声道的回旋效果,辅之飘渺悠远的中东男声并向随后的“Gimlet”中呈现出的机械的techno节奏过渡,在自然与非自然中寻求平衡:“Fish At Night”用零碎地颤音结尾,点缀了夜晚最后的暖昧。
Anja Schneider的气质神似民谣歌手Suzanne Vega及另类女将Tori Amos,却又无处不在地拒绝前者厚重的同时拒绝着后者过气的酷味。所以Ania Schneider的表达方式不限于Suzanne Vega弹奏明快中饱含诗意的吉他和Tori Amers跨越多种风格后难以消磨的尖锐叛逆,她仅仅利用看似单调却更具理性意义的节奏和旋律,那泛泛的倍感忧伤气息的民谣或许并不被她理会,但她的忧伤通过另一重形式释放,这便是她悉心编排的乐段:她的DJ身份并非习惯思维中对乐曲的粗线条改编,而是投入自身细心的创作。或许位居舞池上方的DJ容易给他人若即若离之感,你可以融入他们即兴烘托的气氛中,却不一定会融入并亲近他们在台下的个人世界。我们称Anja Schneider为女性乐手而非单纯意义的女声,旨在表明她的性别意义与职业身份,因为音乐对于她而言不是兴冲地玩票,博得一时的喝彩,而是将其作为一份为之付出心血的事业。新专辑中的“Little Red Riding Hood”让Anja Schneider打开了一条时光隧道,在超越光速的快感与交错的Glich频率的精细谋划下,使现在与未来反转拉回:“Get away”中吸取了大断弦乐,隐约地流露出女子的阴森嬉笑:“Maki”拼贴了活泼热辣的碎拍,稍稍采样了intro部分的“Safari”的片段,与专辑封面的低调阴冷构成强烈反差。
Anja Schneider的个人厂牌Mobilee成立于2003年,这张新专辑从筹划到完成也由她亲历亲为,招至个人旗下的PaulBrtschitsch、Thomas Benedix、SeboK、Marcin Czubala等知名乐手也在这张专辑中与她展开不同程度的合作。在专辑第6首曲目“Cascabel”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与Paul Brtschitsch共同营造的零碎又不失激烈的非洲风情,把这份愉悦倾注到遥远的热带。
略去女性乐手常规意义上的素雅平淡,Anja SchReider走得前卫,走得另类,混迹在一群男人堆里作她的双料DJ;在接连展开的全欧巡演中,她倾注心血经营的派对“Dance Under The Blue Moon”欢迎所有在月夜下释放情绪的人们,她相信再酸楚的忧伤也会被清新的节拍过滤和包容:所以Anja Schneider坦然享受着多重身份的游刃转变下的工作乐趣。放下麦克风,打开挫碟机;某个派对,某个周末,某个夜晚,枕着夜光,忧伤不再侵袭。
——她曾是多年前那支叫做“星期三的旅行”队的女主唱,现在,一般知道过他们的人,对她的了解可能也就这么多。然而,故事不仅仅只有这么多……
不知道怎么搞的,和吴卓玲聊人生话题总仿佛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因为她一旦认真过头,你就很难再开得起玩笑。或者别的朋友还有一些更加高明的见地,但笔者总感觉她的音乐,特别是她笔下的句句歌词,都严重受到了那些内在情愫的左右。这也就造成了在倾听她浅吟弹唱的片刻,那种把你深呼吸一般地催入神游状态的错觉,很深沉,同时也很实在。
当然游弋于音乐之外,她可能不大肯认同这点。毕竟,她爱笑,爱走动,爱包容一切可以为自己带来灵感的新鲜事物,不敢说有多爱读书,和“文艺”这两字扯得上多少必然联系,但她始终都像一只勤快乐观的蚂蚁一样,尽可能脚踏实地地感知着,并领悟着——后一点更加重要,也许在外人看来,她仿佛一个向往自由,崇尚冒险的生活家(这无疑多少和她射手座的性格有关);但更多地从身边人的角度看去,她也属于那种在读书时代被老师和家长们打上”理想主义者”标签的叛逆类型,日后经历过位有的痛楚与磨难,既有收获,亦有偿还。而现在昵,她也乐于承认自己有过“当混蛋”的时期,曾经被人伤害过,或者伤害了别人。
我进常回忆起去年夏天我们坐在拉萨北京东路上的“音乐房子”酒吧当中,借着一点点微弱摇摆的烛光嘈杂升腾的人气,她慢慢啐着玻璃杯里余下的酒精,双眼炯炯有神地注视着你瞳孔,于是就有了那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当你也遭遇了那种不呆忍受的,让内心的恨彻底蒙蔽了爱的情况时,就想想我刚才的话吧,如果因为我今天毫无保留地告诉你的这些我用伤害换来的经验教训,你可以好受一点,那么我所承爱的也是值得了,”时间走得很慢,尤其是置身在那座夜空清澈,可以于傍晚七点多钟骑车赏日的小小圣城的势力范围之内,我们各自的忏悔预言都不再仅仅属于个体,稍后,在凉风习习的街道上,飞蛾几近扑暗了路灯,我们甚至还聊到对死亡的理解,她说:“现在是末法时代……死本身没什么可怕的,没有道理不相信那些业已存在的神秘现象……你既然牺都牺牲了,抱定了决心,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诸如此类,那些话,那些信条,那些无论是否可以得到验证的因果报应,紧紧浓缩成一颗乳白色的核,当它钻入城市醉生梦死的躯体之后,右遗憾地腐烂,或更加灿烂地生根发芽。
“我要开花,我要结果……”,至少吴卓玲在决定去西藏“消失”掉三年时光之前是那样唱的,如今别人也学会半开玩笑地问她究竟验证了怎样的结果,其中一种经较离奇的问法就是……“你找到那个香格里拉的入口了吗?”当然,她也只能一脸真诚的回答,就像很早以前一个朋友告诉她的,那扇通往神圣之地的门其实就藏在每个人的心底。
但那段朝圣式的经历并不见得全是徒劳,在拉萨城北月租仅三百元的深院小屋里,她养着自己的花花草草,缷下了“做音乐就是生活的全部”这个巨大的包袱后,光是下厨的手艺就有了很大的进展,另外她还借来了据传是全拉萨“最昂贵”的一把木箱琴,一开始纯粹是为了娱乐,可陆续便写出了一批全新的词曲,整个音乐的基调朝着更简练的形式发展,顺其自然,像柔软的流水在日积月累,等待着,静静划破了坚硬的卵石。也许你不再会从歌词中读到多少个支离破碎的梦境,但歌曲着重突显出来的却是民谣的叙事性,滤却了晦涩的成分,即以平常的身份写下平常的事情、真实的情感还有那些应当互相珍重的瞬间。
……
那么,再往后的故事呢?她终于再次上路,带着朋友们的“友情资助”,参加了去年10月份举办的北京摩登天空音乐节。也许有人会这样问道——再往后又是一条从零开始的回归之路吗?就好像《不羁的天空》里瑞凡·菲尼克斯饰演的麦克,深陷迷茫,还不忘感叹着“我向来就是一个路的行家”。好吧,为了弄清这点或那点的疑团,我们还是继续回到与吴卓玲聊天中来吧。
这张于5月底完成的新专辑,如以往收录了10首Ania Schneider在不同阶段创作的曲目。其中包含了Ania Schneider所理解的techno的严肃、Minimalde的条理以及club/dance、house的舒适与放松。动感的“Safari”出现在intro部分,夹杂神秘幽远的禅宗念白,错落有致地散发浓郁的古典气质,而随后的一曲“Mole”有着流畅紧凑的节拍,适时切八的中间桥段配合简单的Scratch技巧逼真地模拟出水滴声、打铁声、手鼓声乃至动物哞哞的呜叫声,在开始便为整张专辑渲染了一种具有田园色彩的生活气息。
每发行新专辑之前Ania Schneider都要先去数家Club作多场预演,以求在第一时间得到现场的反馈效果。在同老东家KISSFM电台和平分手后,Ania Schneider成立了独立电台FritzRadio,利用Club和电波两个平台将自己的作品对外发布。在全球范围内实体唱片销量竭尽崩溃的境况下,Anja Schneider深谙数字化的发行方式,她的FritzRadio日渐成为传播德国电子音乐最具影响力的电台之一。在这张新专辑发行前夕,她同样利用这两个平台使关注她的乐迷率先获知她的最新作品;新专辑的同名曲目“Beyond The Valley”加入了左右声道的回旋效果,辅之飘渺悠远的中东男声并向随后的“Gimlet”中呈现出的机械的techno节奏过渡,在自然与非自然中寻求平衡:“Fish At Night”用零碎地颤音结尾,点缀了夜晚最后的暖昧。
Anja Schneider的气质神似民谣歌手Suzanne Vega及另类女将Tori Amos,却又无处不在地拒绝前者厚重的同时拒绝着后者过气的酷味。所以Ania Schneider的表达方式不限于Suzanne Vega弹奏明快中饱含诗意的吉他和Tori Amers跨越多种风格后难以消磨的尖锐叛逆,她仅仅利用看似单调却更具理性意义的节奏和旋律,那泛泛的倍感忧伤气息的民谣或许并不被她理会,但她的忧伤通过另一重形式释放,这便是她悉心编排的乐段:她的DJ身份并非习惯思维中对乐曲的粗线条改编,而是投入自身细心的创作。或许位居舞池上方的DJ容易给他人若即若离之感,你可以融入他们即兴烘托的气氛中,却不一定会融入并亲近他们在台下的个人世界。我们称Anja Schneider为女性乐手而非单纯意义的女声,旨在表明她的性别意义与职业身份,因为音乐对于她而言不是兴冲地玩票,博得一时的喝彩,而是将其作为一份为之付出心血的事业。新专辑中的“Little Red Riding Hood”让Anja Schneider打开了一条时光隧道,在超越光速的快感与交错的Glich频率的精细谋划下,使现在与未来反转拉回:“Get away”中吸取了大断弦乐,隐约地流露出女子的阴森嬉笑:“Maki”拼贴了活泼热辣的碎拍,稍稍采样了intro部分的“Safari”的片段,与专辑封面的低调阴冷构成强烈反差。
Anja Schneider的个人厂牌Mobilee成立于2003年,这张新专辑从筹划到完成也由她亲历亲为,招至个人旗下的PaulBrtschitsch、Thomas Benedix、SeboK、Marcin Czubala等知名乐手也在这张专辑中与她展开不同程度的合作。在专辑第6首曲目“Cascabel”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与Paul Brtschitsch共同营造的零碎又不失激烈的非洲风情,把这份愉悦倾注到遥远的热带。
略去女性乐手常规意义上的素雅平淡,Anja SchReider走得前卫,走得另类,混迹在一群男人堆里作她的双料DJ;在接连展开的全欧巡演中,她倾注心血经营的派对“Dance Under The Blue Moon”欢迎所有在月夜下释放情绪的人们,她相信再酸楚的忧伤也会被清新的节拍过滤和包容:所以Anja Schneider坦然享受着多重身份的游刃转变下的工作乐趣。放下麦克风,打开挫碟机;某个派对,某个周末,某个夜晚,枕着夜光,忧伤不再侵袭。
——她曾是多年前那支叫做“星期三的旅行”队的女主唱,现在,一般知道过他们的人,对她的了解可能也就这么多。然而,故事不仅仅只有这么多……
不知道怎么搞的,和吴卓玲聊人生话题总仿佛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因为她一旦认真过头,你就很难再开得起玩笑。或者别的朋友还有一些更加高明的见地,但笔者总感觉她的音乐,特别是她笔下的句句歌词,都严重受到了那些内在情愫的左右。这也就造成了在倾听她浅吟弹唱的片刻,那种把你深呼吸一般地催入神游状态的错觉,很深沉,同时也很实在。
当然游弋于音乐之外,她可能不大肯认同这点。毕竟,她爱笑,爱走动,爱包容一切可以为自己带来灵感的新鲜事物,不敢说有多爱读书,和“文艺”这两字扯得上多少必然联系,但她始终都像一只勤快乐观的蚂蚁一样,尽可能脚踏实地地感知着,并领悟着——后一点更加重要,也许在外人看来,她仿佛一个向往自由,崇尚冒险的生活家(这无疑多少和她射手座的性格有关);但更多地从身边人的角度看去,她也属于那种在读书时代被老师和家长们打上”理想主义者”标签的叛逆类型,日后经历过位有的痛楚与磨难,既有收获,亦有偿还。而现在昵,她也乐于承认自己有过“当混蛋”的时期,曾经被人伤害过,或者伤害了别人。
我进常回忆起去年夏天我们坐在拉萨北京东路上的“音乐房子”酒吧当中,借着一点点微弱摇摆的烛光嘈杂升腾的人气,她慢慢啐着玻璃杯里余下的酒精,双眼炯炯有神地注视着你瞳孔,于是就有了那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当你也遭遇了那种不呆忍受的,让内心的恨彻底蒙蔽了爱的情况时,就想想我刚才的话吧,如果因为我今天毫无保留地告诉你的这些我用伤害换来的经验教训,你可以好受一点,那么我所承爱的也是值得了,”时间走得很慢,尤其是置身在那座夜空清澈,可以于傍晚七点多钟骑车赏日的小小圣城的势力范围之内,我们各自的忏悔预言都不再仅仅属于个体,稍后,在凉风习习的街道上,飞蛾几近扑暗了路灯,我们甚至还聊到对死亡的理解,她说:“现在是末法时代……死本身没什么可怕的,没有道理不相信那些业已存在的神秘现象……你既然牺都牺牲了,抱定了决心,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诸如此类,那些话,那些信条,那些无论是否可以得到验证的因果报应,紧紧浓缩成一颗乳白色的核,当它钻入城市醉生梦死的躯体之后,右遗憾地腐烂,或更加灿烂地生根发芽。
“我要开花,我要结果……”,至少吴卓玲在决定去西藏“消失”掉三年时光之前是那样唱的,如今别人也学会半开玩笑地问她究竟验证了怎样的结果,其中一种经较离奇的问法就是……“你找到那个香格里拉的入口了吗?”当然,她也只能一脸真诚的回答,就像很早以前一个朋友告诉她的,那扇通往神圣之地的门其实就藏在每个人的心底。
但那段朝圣式的经历并不见得全是徒劳,在拉萨城北月租仅三百元的深院小屋里,她养着自己的花花草草,缷下了“做音乐就是生活的全部”这个巨大的包袱后,光是下厨的手艺就有了很大的进展,另外她还借来了据传是全拉萨“最昂贵”的一把木箱琴,一开始纯粹是为了娱乐,可陆续便写出了一批全新的词曲,整个音乐的基调朝着更简练的形式发展,顺其自然,像柔软的流水在日积月累,等待着,静静划破了坚硬的卵石。也许你不再会从歌词中读到多少个支离破碎的梦境,但歌曲着重突显出来的却是民谣的叙事性,滤却了晦涩的成分,即以平常的身份写下平常的事情、真实的情感还有那些应当互相珍重的瞬间。
……
那么,再往后的故事呢?她终于再次上路,带着朋友们的“友情资助”,参加了去年10月份举办的北京摩登天空音乐节。也许有人会这样问道——再往后又是一条从零开始的回归之路吗?就好像《不羁的天空》里瑞凡·菲尼克斯饰演的麦克,深陷迷茫,还不忘感叹着“我向来就是一个路的行家”。好吧,为了弄清这点或那点的疑团,我们还是继续回到与吴卓玲聊天中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