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11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分制的实施以及与学分制相关的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学士学位制等的实施,可以增加学生的选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是改革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学分制 多样化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e Credit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Mode of
  System and the Diversity of Talent
  SHI Fe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and flexible educational system, associated with the credit major minor system, dual degree system, can increase the choice of students,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initiativ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raining talents.
  Key words credit system; d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发展学分制首先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才能促进多样化人才模式的构建。
  1 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专业与基础并举
  在我国,通识教育又称作通才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教育思想,在我国解放前的高等学校中普遍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专才教育模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专才教育,通识教育逐渐被忽视。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专才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和调整,新的行业不断涌现,职业流动性不断增加,学生只有具备了宽厚的知识基础,才能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发展带动了边缘学科的不断出现,学生只有具备了宽厚的知识基础才有发展后劲,才具备向具体专业方向延伸的可能性,以应对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强调个性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高等教育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宽厚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如鱼得水、自如发展的前提。因此,通识教育问题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基本上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尽管许多高校都开始实行学分制,将课程分为必修课、指导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需要,又有利于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发挥。但选课制的实行并没有完全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基础学养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的选修课数量不足,覆盖范围不够广,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选课要么选修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通识教育课程,如外语、计算机等,要么选修特别容易取得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如电影欣赏、烹饪等。选课中功利色彩浓厚,对职业考虑过多。因此,如何制定全面的通识教育计划,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是首要的问题。其中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努力建构涉及领域较广、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体系。其次,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2 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学问与人格并举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于过分注重专业教育,重理轻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一个侧重于教人做事,一个侧重于教人做人,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并不是两种教育的简单相加,也不等于在科学教育中加点人文知识教育的佐料,或用科学教育润色人文教育。因此,关键是如何在专业教学中体现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这虽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关键还在于高校教师。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承担者是教师。教师要挖掘隐藏于专业知识中的人类理想、情感等,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乃至去捕捉,不断进行“反思”和“觉悟”,不断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隐含于各类知识学习中的人文要素,使其所学习的知识变成活的、有灵性的精神力量。再次,要加强学生的日常修养,注重养成教育。人文知识只有融人进人的心灵,内化成人的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形成人的习惯,才能形成人文精神,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人文精神是知识的内化,是一个人内在的涵养,需要不断地培养和修炼,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高等教育不仅仅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更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3 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性功能,教育要通过促进个体思想意识和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生活做准备,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促进个体的个性发展,教育通过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学分制的实施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其目标是既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方面人才的需求。但“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学校的规范要求是学分制固有的一对矛盾。只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而不加任何限制,学校教育的主导性目的难以实现,只强调教育者的规定而不让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就无从谈起”。由于学分制强调选择的自由。学生极易单纯追求学分或单从个人喜好出发选择课程,这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零散,另一方面会导致社会共同价值的失落。因此如何克服这一一弊端,制定与学分制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学分制建设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4 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培养多规格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初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的多样化成为必然的趋势,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也不再以单一的知识性和学术性为标准,从而进一步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尊重学生个性需要的学分制迎合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成为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必然选择。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既要办满足大多数资质一般的学生发展需要的大众教育,又要办满足少数具有极佳天赋和潜质的学生发展需要的精英教育。教育的大众化并不是不培养精英,高等教育的扩展也不会削弱精英教育。因此,高校实行学分制,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精英人才的培养。通过学分制,学校鼓励学生冒尖,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脱颖而出,并且为此创造条件。抱负水平高的学生会自觉地选择有助于自己上层次的科目,并在这些科目上下功夫,使自己向英才方向发展。学分制的实施还意味着有些学生必然要遭淘汰,如果依然遵循“严进宽出”的政策会降低教学的质量。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分制的实施必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绝不能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为少数人提供英才教育。
  参考文献
  [1] 杨杏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及其最优化.教育与现代化,2000(3).
  [2] [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3]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3年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及分析.教育统计报告,2004(1).
其他文献
随着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但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之不相适应。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是其实务性强,所以社会工作专业
一、数字金融素养:为更好地适应时代、参与时代作准备《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彭家耀先生,感谢您接受本刊专访。请您为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数字金融素养”的内涵以及您提倡
创业教育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领域探索和发展的重要教育理论与实践。英国的大学肩负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全球就业需求,支持全球经济、文化和商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对创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一些侵权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等与社会发展相悖的行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如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相关教育以及如何预防大学生发生类似事件成为人
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的迅速增长。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基尼系数长期处于收入分配差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养老建筑环境问题尤其是光环境问题亟待改善。文章首先运用AHP法建立评价体系并构建评价指标初始化矩阵,然后根据粒子集群算法对初始化矩阵进行
结直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硒是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近年来硒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成为了结直肠肿瘤研究的热点方向。本文将就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硒与结直肠
摘 要 厌学情绪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常见的,小学生厌学常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作业经常拖拉;在校不遵守校规校纪;对学习缺乏兴趣,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等。解决小学生厌学情绪需首先从学生自身入手,培养小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与学习习惯,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  关键词 小学生 厌学 表现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区域统筹与校际合作视野,能够改变传统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向思维,有助于强化跨区域协同创新与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模式塑造的内在关联。文章以“促进北极地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打破社会“均衡”,拓展了创业教育的研究空间新时代经济转型升级或第四次工业革命可能会对高校创业教育产生哪些影响?杨晓明:现在所说的经济转型升级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