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氓》来看周朝的婚嫁制度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ang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们体会周人浪漫的必读之作,是被列入四书五经的经典之作,以前我们欣赏它大多出自它的文学价值,今天我们以《氓》为例,来看看它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制度中的婚嫁制度。
  关键词:《诗经?氓》;周朝;婚嫁制度
  当代人说古时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一种落后的思想,自由恋爱才是婚姻的必须前提。而在当年的周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是法律的规定。在《诗经》中,有很多的篇章描写的是当时有关于婚姻的各种规定。其中《诗经·卫风·氓》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当时的婚姻缔结的条件和相应的婚姻制度。
  1、婚姻成立的条件
  《氓》之第一段:“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段诗的意思是:一个憨厚老实的小伙子,拿着布就来女子家来换丝了。小伙子不是真的来换丝的,他是来与女子商量婚事的。但是女子却将小伙子送过了淇水到了顿丘。女子告诉男子,不是我不答应你,只是你没有找来媒人。你也不要生气,在秋天之前来带个媒人就行了。这段诗所要表达的就是一桩婚姻必须要听命于父母,并有媒人来充当媒介才是合法有效的,男女双方是不能自由结婚的。《诗经·郑风·将仲子》曰:“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这几句诗说的就是女子让男子不要再来找她了,女子怕被自己父母知道后会挨骂。这也就也印证着父母之命在当时使婚姻成立的重要性。《诗经·齐风·南山》曰:“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当时讲的是“男不亲求,女不亲许”,男子去求婚,是必须要带着媒人的,不然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当时媒人有个专门的官方机构叫做媒氏。在当时媒氏有两个重要的职能:其一就是“执掌万民之判”也就是管理户口。《周礼·地官·媒氏》郑玄注曰:“判,半也。男女各为一半,得另一半,合为一。”二是“谋合两性之好”。《说文解字》曰:“媒者,谋也,谋合二性者也。”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形成的婚姻,叫做“聘婚”,也稱“包办婚”。而在当时“聘婚虽为常态,但也有另一种婚姻缔结方法称之为“奔婚”,也就是现在所讲的自由恋爱。《诗经·郑风·褰裳》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这首诗就讲了一个女子大胆的向男子求爱。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关雎》讲的则是一个男子向一个女子求爱。那么“奔婚”在当时是否受法律保护呢?《周礼?地官?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这就是当时官方所举办的相亲大会,男子的参加条件是三十岁无妻子,女子参加的条件是没有夫家。《礼记?内则》曰:“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可见当时法律虽然是承认“奔婚”的但法律地位却是十分低下的。
  2、结婚的过程及礼仪
  《氓》之第二段:“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此段诗的意思是:女子苦苦等待男子的到来都,没有等到男子,女子便伤心的哭了。看到男子带着媒婆来了,又开心的笑了。然后他们用龟甲来卜卦,卦象上没有不好的,之后男子驾着车来,女子就带着嫁妆去了男方家。这段诗反映的就是当时婚姻缔结的程序,称之为“六礼”。一为“纳采”,就是男方的长辈委托媒人去女方家里求婚。 二为“问名”,也就是问清楚女方的姓名和生日,便于男方的家里去卜卦。三为“纳吉”,也就是男方家人将得到的吉祥的卦象告诉女方。反言之,如果得到的卦象是凶兆,则这桩婚姻也就进行不下去了。四为“纳征”,即男方向女方家里交付彩礼以定下婚约。彩礼的数额为“帛五两”,此处的“两”为长度单位,一两为四十尺。取两两相好之意,因此用“两”为彩礼的单位。女方在收下彩礼后这桩婚姻就定下了,此时双方是不能随便反悔的。如果反悔是有相应的法律后果的,当时有一个罪名就叫做“擅毁婚约”罪。男方反悔,彩礼不给退还,打当家人五十大板;女方反悔,退还彩礼,打当家人五十大板。因此“纳征”在周朝的婚姻“六礼”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五为“请期”,也就是男女双方长辈共同商定成婚的日期。六为“亲迎”,也就是在成婚之日,男方驾车亲自到女方家接走妻子,妻子带着嫁妆去到夫家。
  《氓》之第五段:“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主要讲述了女方在男方家里任劳任怨,但男子却对女子变心了,家里的哥哥们不但不帮忙劝导,反而在那里笑话她。女子的辛勤劳作,得到的却是夫家的打骂,兄弟的取笑。这就反映出了当时女子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而且女子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是十分低下的。从“夫妻”二字就可以看出女性在当时婚姻关系中的地位。“夫”者,女之天也;“妻”者,齐也。也就是说丈夫是妻子的天,女子须听从丈夫,向丈夫看齐。
  3、离婚的条件
  《氓》之第六段:“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段主要讲女子回想当时二人相爱时的美好时光,但现在男子却将女子给休了,女子发誓要将男子忘记。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二人最后的结局是离婚了,那么在当时离婚要遵循那些原则呢?首先当时离婚是由男方提出的,女方是没有提出离婚这项权利的。所以当时的离婚被称之为“休”、“出”、“弃”、“去”。那么在当时男方也不是说想休妻就能休妻的,当时离婚遵守的原则是“七出”、“三不去”。“七出”就是丈夫或男方家里休妻的七种借口。《大戴礼记·本命篇》载明:“七出”:一为“不顺父母”。也就是说女子不孝敬、不顺从公婆,在当时被认为是没有修养的,是不能被容忍的,可以作为休妻的理由。《孔雀东南飞》中焦母给出的离婚理由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二为“无子”。妻子没有给夫家生下孩子,男方是可以休妻的。在当时重男轻女的历史背景下,男性是主要的劳动生产力,因此没有儿子是绝对不行的。在当时生不出儿子肯定是女方的问题,当然是要休了再找一个了。三为“淫”。当时要求妇女守节,对女性的道德要求是非常高的,淫乱在当时是很大的问题,是不合乎当时的礼法的。四为“妒”。《诗经·周南·桃夭》中共六句诗,其中三句是“之子于归,宜其家室。”都是在告诫女子要以家庭和睦为中心。当时实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男子可以有一个正妻,但也可拥有数个妾,妻子的嫉妒心太强会影响一个家庭的稳定。前面提到过家庭是当时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家庭不稳是有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因此当时的法律规定女子善妒时可以休妻的。五为“有恶疾”。被理解为两类疾病:一是不治之症。据《公羊传·昭公二十年》何休注:“恶疾,谓、聋、盲、疠、秃、跛、伛,不逮人伦之属也。”二是疠病,即“麻风病。”六为“多言”。其目的是维护家庭的和睦。七为“窃盗”。是缘于当时女性财产权的缺失。凡女性擅自处分了夫家的财产,即构成窃盗,应属休妻之列。所谓的“三不去”,即使妻子有“七出”的理由,丈夫也不得将其休弃。其内容按照《礼记》的记载:“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无所依附的,不能休;和丈夫一起为公婆服过三年丧的,不能休;结婚时夫家贫贱,曾与夫同甘共苦,后来富贵了,不能休”。在这三种情况下,丈夫不能休弃妻子。其中对于七出的“淫”、“有恶疾”,不适用“三不去”的原则。
  4、总结
  可以看出,当时的制度都是在单方面的保障男方的利益,是在维护夫权和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的婚姻原则。通过对《氓》的解读我们就了解了西周婚姻关系成立的条件、嫁娶的过程、和男子休妻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湖南农机》2013年6期
  [2]《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7 )
其他文献
在我们家,最有杀伤力的就要属妈妈的“唠叨神功”了。这不,她又开始了……  “斌斌,快点写作文,你都想了半天了。你看你弟弟,都写了一大半了。再看看你,连标题都没写,我不知道你这么长时间在干嘛?!”  “妈,你以为写作文很简单吗?我苦苦想了半天,被你说得一无是处!”我怒气冲冲一边说一边起身,“砰”的一下就把门给关上了。  谁知“咔嚓”一声,在门外的妈妈拿着钥匙,把门打开了。我傻眼了,妈妈一见我又没完没
期刊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与发展中,父母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在好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们能看到父母教育的影子;在失败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也能看到父母失败的教育的影子。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天下父母,要真正做到懂孩子、会爱孩子,会教育孩子,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中,拥有天然的道义上的“制高权”:一是作为父母
期刊
摘要:民族舞蹈可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各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民族舞蹈的传扬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拥有重要的意义。民族舞蹈的传扬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传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必须与时俱进向更深层次发展。本文将从民族舞蹈的各个方面进行简要探讨,对于民族舞蹈如何长久传扬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民族舞蹈;传扬  民族舞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直
期刊
摘要:民间美术的鉴赏方法,认识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还有民间美术中剪纸的特点,以及南北方剪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剪纸的社会实用性。  关键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艺术性  剪纸是民间美术流传最广的一种艺术形式,属于中国民间艺术的种类之一。我们知道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由于它造价低廉、质地清薄、携带方便,所以也成为民间美术运用最广的一种材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各种民俗活
期刊
摘要:通过对连锁快空间设計现状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讨论连锁快餐在新形势下发展的设计新原则。  关键词:连锁快餐;空间设计;设计原则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餐饮环境设计正逐步由一味注重使用效能的划分转向简单而多变的空间,在满足使用的基础上,越来越关注空间环境带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更注重有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而连锁快餐也在发展的过程中探索着新的设计原则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当下
期刊
摘要:社会性是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 它包含利他性、协作性、依赖性和更为高级的自觉性等特征。作为由人来现场当众表演的黄梅戏也是这样。黄梅戏的社会性不仅体现在自身的利他、协作和相互依赖上,更体现在自身有着高度的自觉。黄梅戏在不断审视自我的同时,不断向社会广泛的渗透和发展,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社会属性,如从舞台走向社区、校园,从文化走向体育、旅游和广告等。  关键词:社会性;自觉性;社会功能 
期刊
摘要: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演员的手、眼、身、步的运用,都有一定的规律,我们的舞台动作,就是有这些属于舞蹈性的基本动作所构成的。它们的主要特点为、集中、锻炼、夸张、属于象征性和程式化。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的性格和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都要通过相应的舞蹈形式来表现它、刻画它。  关键词:戏曲演员;表演;生活化  一、真和假  和生活对照,戏,本来是假的,何必怕假,但要假里透真,不过这个真并非要求和生活一模一
期刊
摘要: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老年管理文化建设工作备受石油企业管理层的关注。石油企业员工在退休后有的选择回来家,有的选择到大城市定居,还有的选择留在油田生产地,致使油田企业老年管理工作呈现分散化管理局面。为此,本文将针对油田企业老年管理文化建设工作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油田企业;老年管理;文化建设  前言:  老年职工是油田企业职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石油产业早期开放建设活动中的开发者与建设者,对
期刊
摘要:爨底下村是京郊的一个很有名气的村落,引得众多人们跋山涉水前往。不仅是因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条件优越,还因为村子中的村落文化特色,一直到今天还保留完整。本论文通过分析爨底下村的地域、建筑、文化所影响下的村落文化特色,意在探讨其背后的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爨底下村;民俗文化;传承意义  据官方记载:京西,门头沟区,斋堂镇,距离北京城区90公里,正处在北京通往塞外的一条古道上。在斋堂镇西北
期刊
摘要:我国各航海类院校半军事管理模式日臻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00后的青少年逐渐成为新时代特点鲜明的大学生,航海类专业对其吸引力不再异常强烈,加之就业结构、就业市场的变化以及传统家庭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新形势下,航海类院校强化半军事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对强化航海类专业学生半军事管理工作提出一些问题分析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半军事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