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电影时代的数字影像本体论

来源 :电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e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后电影时代,影像以弥散的方式分布在各个环境和场所当中.数字影像一方面已经成为构成我们与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媒介,任何事物只有转化为影像,才能在这个被数字影像中介化的世界中存在.另一方面,数字影像也作用于我们的感觉神经系统,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在数字影像的中介之下,我们进入到一个数字影像本体论的时代,并可以激发我们大脑和感觉的潜能,从而增加了思考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其他世界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不端行为频发,引发了学术界的普遍忧虑,这就对科研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梳理科研不端的典型案例,对相关政策进行总结,深入剖析了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如截留、挪用、侵占、套取科研经费,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篡改伪造相关数据,一稿多投、科研项目重复立项,科研项目评审、论文发表、科研评奖等学术失范,并将其根源归纳为重奖励与轻惩罚、科研成果复杂性与评价体系单一性、诚信文化建设需求与科研诚信教育缺失、科研灵活性与科研管理监督机械化4个方面的失衡,并据此提出要加强诚信监督体系、科研评价体系
中国纪录片诞生于革命战争的历史语境中,脱胎于新闻宣传和报道影像,因其反映社会重大问题、充满思辨精神而成为“精英文化”的典型代表。“形象化的政论”“文人电视”两者共同形塑了中国纪录片“精英文化”的观念,而这种观念的本质是人文理想的影像化呈现。文人情怀所带来的审视视角,使得中国纪录片难以走向大众。撕去“精英文化”的价值标签,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观念转型,才能助力其产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