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刚刚跨出大学校门,步上讲台的毕业生们,可谓才华横溢、学有所成。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朝气蓬勃、信心百倍地准备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然而,在他们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课堂教学的需要,于是,暂时出现了一个“不应期”。本文将对此作以阐述,以期能对这些新老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教师 不应期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65-01
所谓“不应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指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心理素质及行为等诸多因素不能对某些具体事情在应急状态下,做出正确的判断或找出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简言之,即对某具体问题的判断、处理不适度、不恰当。那么,新教师的不应期是怎样出现的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从中学到大学又到中学;另一方面他们已由中学、大学时代的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就其本身来说,已发生了质的飞跃,而后者极为重要。故此,在他们重新步入中学校门的较长时期里,很难将他们在大学殿堂里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中学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顺利并且很快地渡过不应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功效统一,提高新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培养优秀教师队伍的一项基本任务。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将就自己怎样由不适应中学教学,到适应中学教学,由不成熟到成熟,顺利并较好地渡过了不应期,谈一下点滴体会。
一、自我努力,苦练“三心”,即虚心、信心、匠心
(一)虚心:即自己要树立、培养虚心求教、勤于探索的优良品质。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新教师可塑性大,刚走出大学校门,教法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没有旧的条框限制,未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特色,所以虚心求教是至关重要的。老教师从教多年,教学经验多点,应变能力强些,新教师多听取老教师(当然青年教师也不乏姣姣者)对一些教材内容及教法的处理意见,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及特长,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备课、授课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借他山之石,攻己山之玉,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亦可养成新教师虚心求教、勤于探索、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并可克服一些新教师(也包括一些青年教师)的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不良心态及习惯。故此新教师应博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此方面,本人主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大致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向本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求教(如前述);2.向当地外校教师学习,主要是观摩本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3.向外省、市教师学习,主要是利用校际关系,到外地省、市的一些著名学校观摩学习,同时也利用出差、学习的机会,笔者多次在白城、洮南、松原、长春等地,利用同学、亲友的关系,让他们联系当地有名望的教师的课,加以交流,以扩大视野,充实、提高自己。同时学校还组织了省、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教研员来校指导、讲学,传递、交流新的教学经验和信息,收获亦颇大。
(二)信心:即树立自信心,培养坚定良好的“自我意象”。坚定良好的“自我意象”和自信心,是一个人做事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犹如艄公撑船,信心足,则会快且顺利的到达彼岸;弱或无,则遥遥无期,势必会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感。新教师切不因某些教师的素质好,起点高而气馁,自甘居于人后。应时刻铭记“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之道,更要坚信“江山得由后人继,自领风骚于教坛”之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类教学教研活动,以此来激励、鞭策自己奋发向上。
(三)匠心:即独运匠心,塑造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风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动地使用各种手段、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便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师者,备课中,当未雨而先绸缪,一刀一凿都需精雕而细刻,授课中对学生来说,才能有如醍醐灌顶之效,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处理好两大关系
(一)处理好本专业知识与中学教材的关系,即深浅适度的关系。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肩负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再生产的艰巨使命和人类知识再生产的伟大任务。教书育人,关键在教师,学生知识的增长,基本技能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知识修养和深度。教师高雅的风度、精深的知识能将课堂45分钟展现出教师的灿烂与光辉,使学生沐浴在知识的海洋中。但新教师,在传授知识中,却极易大大超越中学教学大纲、教材范围。应切忌严重的超纲、超量,长此下去,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而将教学引入歧途,但也要切忌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式的讲解。
(二)处理好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即精深的专业知识与广博的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简言之,“精”与“博”的关系。清深的专业知识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而教师广博的知识又是引发学生学习该学科兴趣的重要因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中学科之间的联系亦是如此。在涉及相关学科的内容时,切忌讲解过细、过详,否则势必会造成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之嫌。教师应稍示渗透,蜻蜓点水似地略显“卖弄”即可,否则势必冲淡该科内容的学习,易造成学生学习该科知识兴趣的转移和成绩的下降。
以上是自己多年实践经验之累,本人认为,新教师,要很快适应中学教学的需要,成为教学骨干,必须下定决心虚心求教——成功的基石;要有信心——成功的心理素质;精雕细刻的匠心——成功的手段和方法,正确处理好两大关系则是成功的必要保障。
[关键词]新教师 不应期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65-01
所谓“不应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指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心理素质及行为等诸多因素不能对某些具体事情在应急状态下,做出正确的判断或找出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简言之,即对某具体问题的判断、处理不适度、不恰当。那么,新教师的不应期是怎样出现的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从中学到大学又到中学;另一方面他们已由中学、大学时代的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就其本身来说,已发生了质的飞跃,而后者极为重要。故此,在他们重新步入中学校门的较长时期里,很难将他们在大学殿堂里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中学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顺利并且很快地渡过不应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功效统一,提高新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培养优秀教师队伍的一项基本任务。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将就自己怎样由不适应中学教学,到适应中学教学,由不成熟到成熟,顺利并较好地渡过了不应期,谈一下点滴体会。
一、自我努力,苦练“三心”,即虚心、信心、匠心
(一)虚心:即自己要树立、培养虚心求教、勤于探索的优良品质。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新教师可塑性大,刚走出大学校门,教法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没有旧的条框限制,未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特色,所以虚心求教是至关重要的。老教师从教多年,教学经验多点,应变能力强些,新教师多听取老教师(当然青年教师也不乏姣姣者)对一些教材内容及教法的处理意见,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及特长,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备课、授课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借他山之石,攻己山之玉,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亦可养成新教师虚心求教、勤于探索、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并可克服一些新教师(也包括一些青年教师)的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不良心态及习惯。故此新教师应博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此方面,本人主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大致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向本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求教(如前述);2.向当地外校教师学习,主要是观摩本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3.向外省、市教师学习,主要是利用校际关系,到外地省、市的一些著名学校观摩学习,同时也利用出差、学习的机会,笔者多次在白城、洮南、松原、长春等地,利用同学、亲友的关系,让他们联系当地有名望的教师的课,加以交流,以扩大视野,充实、提高自己。同时学校还组织了省、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教研员来校指导、讲学,传递、交流新的教学经验和信息,收获亦颇大。
(二)信心:即树立自信心,培养坚定良好的“自我意象”。坚定良好的“自我意象”和自信心,是一个人做事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犹如艄公撑船,信心足,则会快且顺利的到达彼岸;弱或无,则遥遥无期,势必会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感。新教师切不因某些教师的素质好,起点高而气馁,自甘居于人后。应时刻铭记“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之道,更要坚信“江山得由后人继,自领风骚于教坛”之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类教学教研活动,以此来激励、鞭策自己奋发向上。
(三)匠心:即独运匠心,塑造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风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动地使用各种手段、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便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师者,备课中,当未雨而先绸缪,一刀一凿都需精雕而细刻,授课中对学生来说,才能有如醍醐灌顶之效,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处理好两大关系
(一)处理好本专业知识与中学教材的关系,即深浅适度的关系。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肩负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再生产的艰巨使命和人类知识再生产的伟大任务。教书育人,关键在教师,学生知识的增长,基本技能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知识修养和深度。教师高雅的风度、精深的知识能将课堂45分钟展现出教师的灿烂与光辉,使学生沐浴在知识的海洋中。但新教师,在传授知识中,却极易大大超越中学教学大纲、教材范围。应切忌严重的超纲、超量,长此下去,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而将教学引入歧途,但也要切忌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式的讲解。
(二)处理好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即精深的专业知识与广博的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简言之,“精”与“博”的关系。清深的专业知识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而教师广博的知识又是引发学生学习该学科兴趣的重要因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中学科之间的联系亦是如此。在涉及相关学科的内容时,切忌讲解过细、过详,否则势必会造成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之嫌。教师应稍示渗透,蜻蜓点水似地略显“卖弄”即可,否则势必冲淡该科内容的学习,易造成学生学习该科知识兴趣的转移和成绩的下降。
以上是自己多年实践经验之累,本人认为,新教师,要很快适应中学教学的需要,成为教学骨干,必须下定决心虚心求教——成功的基石;要有信心——成功的心理素质;精雕细刻的匠心——成功的手段和方法,正确处理好两大关系则是成功的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