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与“爱 ”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guolibb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又一次孜孜不倦地往儿子碗里夹着菜:排骨,得多吃,正长个呢;蔬菜,在学校吃得少,绝对不能不吃;鱼,有益于智力,多来点儿……真希望儿子能有一张“旋风嘴”,吃菜犹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可是,他呢,不急不慢,细嚼慢咽,还时不时地浏览浏览手机,听个小曲,发个微信。当我又一次往他碗里夹菜时,儿子瞄了我一眼,似笑非笑地说:“老妈,给你听句歌词吧。”吃饭时听歌是他的习惯,有时候还会和我一起点评鉴赏。手机里传来的旋律有些熟悉,儿子让我留神听高潮部分,原来是张杰的代表作——“这就是爱”。
  “高音很好听。”我说。“妈妈,再听一遍!”“这就是爱啊,快多吃点儿。”“再听听!”我一连听了三遍,也没明白儿子的真正用意,顺手又往他碗里夹了一大筷蔬菜,他做出很无奈的样子,深深叹了一口气,“唉——”,又哼唱了一下,“这就是——唉!”语调的刻意变化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儿子是在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对我的夹菜行为表示抗议。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被他的幽默抗议打动。儿子也笑了,因为我这个笨笨的老妈终于开窍。笑声之中,我放下了筷子,儿子也加快了吃速。
  其实,小时候的儿子没有这么洒脱。有点儿爱生气,爱耍小脾气,一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会不高兴,掉脸色,跟你拧巴半天。我很想告诉儿子,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超级难看,那就是动不动甩给别人脸色,而男孩子,一定得学会大度洒脱,面对小小不如意,得学会付之一笑。可是,一个孩子,怎么会理解这样深奥的处事之道呢?任性本出自天然,自由地表达心绪,也是孩子的权利。而洒脱,更是一种境界,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便可得到的。
  我曾试过严厉的训斥法,批评、指责、灌输道理,这样做在短时间里确实有一定的威慑力,但原本是想让儿子变成一个快乐爱笑的孩子,而这种训斥反而又增加了诸多不愉快,彼此的心都很累。茫然无措之中,很偶然的,我读到英国大思想家罗素对于教育的一段话语,他忧心忡忡地指出,“严格的纪律,对老师惟命是听,知识接受灌输而不是积极自求启发”式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双重性格的人,所谓双重性格,是指“对在上的人服从、怯懦,对在下的人擅作威福,蛮不讲理”。这话语,颇耐人寻味。
  二
  这也让我想起相关的两件事。那是暑假的一天,已经到了快做午饭的时间了,儿子突然想起他的橙汁已经喝完,便以不喝橙汁会缺少维生素为由,强行要求上街溜达一圈,冰箱里虽有其他几种饮料,但丝毫吸引不了他的眼球,见我拒绝得很坚决,他使出了小孩通用的招术——耍赖哭闹,我不得已一巴掌狠狠打在他屁股上,然后像拎小鸡一样把他关到了自己的房间里,只听他一边大声哭一边很气愤地指责我:“你这个女人,就是喜欢偷懒!你这个小东西,就是不听话!”如此耳熟而亲切,只不过他把我爱说的“小孩”换成了“女人”。怪不得有人说,孩子其实是父母的影子!
  而朋友说起的另一件事,则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朋友家的孩子,上幼儿园不久,性格突然发生了大变化,说话爱用命令的语气,“不许……”和“快点……”常挂在口头,有时还会说“再不听话就把你的嘴巴缝起来”等凶悍的话语,让朋友很惊讶,后来才明白,是跟幼儿园老师学会的。这正证明了罗素的话不无道理,而教育家蒙特梭利则说得更为透彻些,“一个学校里的儿童,如果不断地受教师干涉、禁止、呵斥,结果会变成一种性格复杂的可怜虫”,蒙特梭利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强迫教育的危害。家庭教育应该也是如此吧。
  这不得不让我琢磨,有没有更为委婉巧妙的方式,能不能把一切教育化于无形呢?
  三
  一个周末,我问儿子:“午饭想吃什么?”他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点闷闷不乐,冷淡地说:“没兴趣吃午饭。”我有点生气,但忍住了,话头一转:“不想吃午饭,难道是想吃六饭吗?”儿子一愣,乐了,说:“妈妈,那就吃六饭,快做红烧排骨吧。”
  我心中一动,何不索性每天设定一个趣味时间呢?生活的趣味,不正来自于乐天创意的眼光和心态吗?每天一乐,也许可以改变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或许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
  这个趣味时间,后来基本上设定在了饭桌上,貌似无意,实则有心。我常常漫不经心地和先生、儿子交流发生在身边的一则则办公室趣事、看到的一些短小笑话,我们一起在笑声中感受快乐;我也常常留意儿子无意中说出的精彩话语,而且总是被这些话语打动。你看,书页的留白,被儿子说成是“书的星期天”,地上的一方油渍,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五彩,被儿子说成是“彩虹掉到地上来了”……我还给他订阅了《幽默大师》《幽默与笑话》等杂志,我们常常一起看得不亦乐乎。我的开怀大笑让儿子忽略了我妈妈的身份,似乎找到了一个投机的小伙伴;一起外出散步或游玩时,我的口头禅是“儿子,讲个笑话来听吧,让妈妈开心开心”,我的笑声让儿子很有成就感。
  于这些笑声中,有些东西悄悄地变化着。儿子虽然依旧有着自己的个性,喜欢发发脾气,但情绪较容易转化了,还有很多时候能用幽默来化解不满了,而这种幽默,常常让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也为寻常的日子平添了趣味。
  这样的幽默游戏,自然而随意。前两天,我想一边做菜一边顺便给他口头辅导作文,他忙于读网络小说,无心于此,便说:“妈妈,你一边做菜一边讲;我呢,一边浏览小说一边听,这样比较公平。”我不甘心,加了个条件:“外面的老师给学生辅导作文,可得有报酬,妈妈给你讲作文,你不仅应该认真听,而且也得付些报酬呢。”儿子有些惊讶:“那妈妈你想要什么样的报酬?”我看看锅里的鱼丸,笑了:“报酬就是——中午你得多吃四个鱼丸!”
  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美好。我们因此知道,并不是世界有趣,你才感到有趣;而是你有趣,世界才变得有趣。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其他文献
最近,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和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发布调研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父母需要补上一堂“爱的教育”课。  溺爱比失爱更严重  调研数据显示:在上海,约有23.1%的家庭存在关爱不足现象,而29.6%的家庭存在关爱过度现象。这表明,不仅超过半数的家庭对孩子投入的爱有偏差,且关爱过度的比例更大于关爱不足。  项目组负责人、社科院的刘波解释说,关爱不足一般分三类:对孩子态度不好、因为经济原因无
期刊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自闭症这一问题上,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现有数据统计,患有自闭症的男孩比例约占1.8%,女孩占0.2%。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两性之间的遗传差异,男性的大脑更容易遗传缺陷。而女孩比男孩需要更多的极端基因突变,才会触发自闭症。  洛桑大学医院的塞巴斯蒂安·雅克蒙博士和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埃文·埃奇勒博士一起,对1.6万余名患有神经发育障碍的人、以及家中有自闭症患者的800个家庭进
期刊
15岁女孩乐乐,个头150厘米,近一年都没见怎么长高。妈妈带她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生长发育门诊测骨龄,想知道女儿还能长多高。测试结果为骨骺已基本闭合,所剩生长空间已经很有限,大致还能再长高1厘米左右。  一听这结果,乐乐妈妈急了。说女儿12岁来月经初潮,那时以为还在长身体,没太在意她的身高。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徐芳副主任医师说,很可惜,就诊太迟了。一般女孩子月经初潮2年以上,身高就接近终身高
期刊
名人小档案:  晏阳初(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7日),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他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等书。  在晏阳初童年的记忆中,四川巴中老家的厅堂里竖立着一本大书。父亲在书里,抑扬顿挫地朗诵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母亲在书外,一边操持家务,
期刊
时代在变化,对“好妈妈”的评价也在变化。妈妈们从中能否受到一些启发?  传统好妈妈:  1、善于理家,如清扫、做饭、做针线活等;  2、照顾孩子,关照好子女的吃饭、穿衣、洗漱、安全等;  3、训练孩子懂规矩,养成良好习惯,安排孩子的生活;  4、教育孩子守秩序,听话,奖励他们的好行为,纠正他们的错误;  5、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和性格。  现代好妈妈: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其独立性,教他们适
期刊
我上小学的时候,还没有学生用的习题集,我们的课外作业,全是用粉笔把老师教案上的练习题抄在大黑板上。或许是因为我个子高大,不用站椅凳就能抄满整张黑板,虽然当时我的成绩不怎么好,每天的作业却一直由我来抄,我也因此练得一手好字。  我初一的班主任姓于,是一位温和得我们都不好意思惹她生气的老师,她发现我的字很优秀、成绩却稍弱时,专门找我谈话。她告诉我只有拥有知识,才能心胸开阔、气质超群等。这些话我倒是头一
期刊
在南京的“教育在线互动平台”上,家住南京市鼓楼区的王皓迪可谓是“风云人物”,从他踏入小学的第一天起,每天做了什么,想了什么,说了什么,爸爸都会把它整理成文字,让众多家长们一起见证儿子成长的每一步。截至目前,王皓迪的个人空间里已经“躺”着524篇日志,访问量高达586230次。  迪爸说:“记录孩子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为了留住他的成长痕迹,这也是我们的家庭成长日记。因为我们的思想观点、家庭生活也因孩
期刊
测试:您认为哪种表扬对孩子最有利  小风今天的作业写得工整,完成得又快又好。小风妈妈看到了,高兴地表扬了他。在小风妈妈以下的表扬用语中,你认为哪种表扬最恰当?  A:你真棒!真聪明!  B:你今天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  C:你写的作业很认真,很仔细,速度也快!  答案:C  A是针对孩子的整体或人格特质的判断、评价,指向孩子自身。这是个人取向表扬,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你真乖”“
期刊
1  近日,看到一则新闻报道:法国著名作家、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奇奥在南京大学教了6周的课,这门课是选修课《艺术与文化的多元阐释》,听课的学生来自物理、建筑、经济、化学等各个专业,共有112名学生。大师谈起这些学生掩饰不住地器重和偏爱,他说:“有些学生虽然不是学习文化艺术相关专业的,但他们的论文非常深刻,视野也很开阔,优秀得可以在杂志上发表,我很想给他们满分,可惜许钧教授(南大教授)
期刊
怎样提高孩子的接受能力?  江苏宜兴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孩子上大班,老师反映说,儿子不管对课堂内容,还是在其他方面的接受能力都比别的小朋友要差。我很着急,还有一个学期就要升小学了,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接受能力呢?  答:首先,家长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能急于求成。每个孩子的能力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作为家长,看待孩子的目光要长远,不管孩子的现有能力如何,都要怀着期待和祝福的心态,去陪伴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教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