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研究手记:推动儿童研究的新路径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kil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研究手记是南京市力学小学自主设计的新型假期作业,它不仅是一本记录儿童研究过程和点滴发现的册子,更是支持儿童研究的物化载体。它以小巧、灵动、富有创意的结构形式有效推进了不同研究主题的儿童研究。教师利用这个载体,通过“确定研究主题—了解已有认知—确定研究点—形成研究团队—寻找适合的研究成果发布方式”的五步实施路径,支持儿童研究,开辟了儿童研究的新路径。
  关键词:假期作业;儿童研究;研究手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A-0094-04
  从2016年寒假开始,南京市力学小学的寒暑假作业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再使用高度格式化和同质化的寒暑假作业“套餐”,而是使用南京市力学小学教师团队合力开发的“儿童研究手记”。儿童研究手记是一本凸显力学校本特色的儿童研究记录册,依据儿童开展研究的内在逻辑设计而成,装帧精美、设计完整、充满童趣。每个假期围绕一个主题,引导儿童开展研究,记录儿童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它不但是一份个性化的假期作业,而且是南京市力学小学支持儿童研究的物化载体,旨在不断提升儿童的研究意识,培育儿童良好的研究素养,并引导他们在合作研究中形成坚韧执着的研究品质,开启了支持儿童研究的实践新样态。5年来,儿童研究手记的主题和设计形式不断更新迭代,也促使儿童研究不断深化升级。
  一、儿童研究手记的主要特点
  1. 内容丰富,设计新颖
  “儿童研究手记” 作为一本记录儿童研究过程和点滴收获的册子,无论是主题还是形式,都具有极强的设计感。每年的研究主题都是结合教育发展、现实生活和儿童需要精心设计的。在形式上,精心设计的儿童研究手记,封面印有鲜明清晰的研究主题词,内页中适时地出现富有意味的泡泡图,给出言简意赅的“研究小贴士”,引导儿童开展研究。以2018年“认识你自己”儿童研究手记为例,在32页的研究手记中,围绕“认识自己”这一主题,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研究内容:开篇《认识你自己 ——南京市力学小学“小小哲学家暑假研究行动”暨2018年暑假致家长、同学们的一封信》中援引了先贤圣者的哲思之语、作家毕淑敏在散文《我很重要》中的独白表达,从文字层面给孩子以智识的指引。与此同时,鉴于儿童形象思维、视觉思维为主的特点,手记中加入了很多图片,既有充满童趣的儿童形象素描,也有艺术家梵高自画像的例证,丰富了儿童对“自己”的感知角度。这些富有设计感的图文设计,打开了儿童的想象之门,引导儿童深入开展研究,并在研究中形成具有自己个性风格的研究手记。
  2.点滴记录,汇聚成果
  儿童对万事万物都葆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关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断发问。与此同时,儿童的注意力又总是难以长久保持,兴奋点时常跳跃,很多时候灵感转念即逝,对日常生活的发现也只是以图片、词语等简单形式漂浮于脑海中,很难形成长久而深刻的知觉印记,自然也无法联系已有疑问纵深探究。“儿童研究手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儿童可以对自己的小研究进行即时记录,或书写,或绘画,对书本、自然和社会中感兴趣的问题,用随手拍、随手录、随手写、随手画等方式进行记录,把自己的研究灵感、研究进程和研究收获汇集在这本手记中,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仍以2018年的“认识你自己”儿童研究手记为例。四年级一位孩子以“我是男孩,我骄傲——男孩和女孩差异研究”为选题展开研究,他充分利用了研究手记“手账”的形式特点,不仅制定了研究计划推进表,明确了研究中各个阶段的时间;还手绘了男孩女孩行为差异图,将捕捉到的男女生行为和学习上的差异表现以四格漫画的形式来呈现,颇有童趣。在对比分析时,他依据调查问卷,从思维、行为、动手能力、语言四个方面绘制思维导图,将自己的感性理解抽象化、条目化。一本薄薄的研究手记,不仅全方位地展现了他的研究过程,更将每个阶段他的一个个“闪念”具体化、可视化,素手手绘不仅为他的研究增添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也凸显了他的研究特色。
  3.用物化载体呈现儿童多元研究样态
  与传统的假期作业有规定的题目要求不同,“儿童研究手记”设计了研究小组、研究选题、研究计划、研究过程、成果总结、成果发布等栏目,明確指出了研究路径。通过开放自由的形式和大量“留白”,调动儿童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以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如在“认识你自己”儿童研究手记“成果发布”一栏中,孩子不再是单一的用文字形式记录研究小故事:有的是用“喜马拉雅”APP录制的音频二维码,有的是利用美篇、初页等APP生成的图文一体化的超链接,有的是用抖音、快手等视频网站生成的截图,只需打开手机扫一扫,读文就摇身变为了“读屏”“观影”“听剧”,信息量巨大。在2020年“我的校史馆计划”儿童研究手记的作品设计页面,有孩子们手绘的“大美力学”的风景明信片,有孩子创意设计的新型校徽,有充满科技元素的“海绵力学”模型,甚至有的孩子用“3D”打印技术将自己对校史馆的设计予以立体化的呈现。小小的研究手记,呈现出儿童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的个性化探索。一本册子的记录过程,就是儿童不断提升自我研究素养的过程。
  二、儿童研究手记的使用策略
  推动一项成功的儿童研究,不仅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选题,还需要有效的实施路径。作为“支持儿童研究”的教师,我们通过“五步走”的策略,运用儿童研究手记这个研究工具和载体,推动儿童开展研究。下面,笔者以2018年“认识你自己”儿童研究手记为例,来具体说明儿童研究手记的使用策略。
  1.深入研讨,确定研究主题
  一项好的研究选题,对儿童而言不仅是他们向外部世界进行智识探索的求知活动,更应具有引导儿童发现内心、探索自我的意义。儿童从令自己惊异的事物中发现世界,在每一种独一无二的经历中体验生活,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的研究主题引导儿童将探究的核心指向自我,让他们意识到:每一个小小的“我”都是值得研究、值得发掘的,并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总结和表达。发现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是基于儿童自我发现的哲学尝试,也是儿童成长内在和外在的需要。基于此,“认识你自己”的选题应运而生。   2.抽样调研,了解已有认知
  儿童如何全面理解选题的内涵与外延,挖掘选题的深度是研究有序推进的首要问题。在确定了“研究你自己”这一主题之后,学校随即对49位孩子进行了先期调研,让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结合学习生活的现实困惑,初步尝试拟定自己的选题。
  通过对学校1~5年级共计59位学生的走访,可以发现学生对自我的探究各有侧重。低龄阶段的学生更关注自己的自然属性,比如研究“身体结构或和父母之间的相似性”,调皮而富有童趣;中年段的学生侧重寻找自我的位置,研究“个人在集体中如何发挥力量”“可以为自己将来的理想做哪些准备”等问题,更多的关注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高年段学生面临着小升初的人生选择,他们更关注“如何面对竞争”“面对压力,如何保持冷静”“如何让自己快速适应陌生环境”等现实问题。
  教师通过抽样走访,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从而适时引导学生对“大概念”做适合自己语境的小切口解读,这为后续帮助学生细化选题提供了基础。
  3.“向内”激活,确定“研究点”
  儿童的研究主题比较宽泛,教师要多与儿童沟通、交流,引导儿童聚焦和确定自己的研究点和侧重点。比如很多学生对自身情绪十分关注,经过和老师谈心,他们发现自己对情绪的研究点各有侧重,有的想知道自己总是忍不住乱发脾气的原因;另一些学生则是在学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想要掌握亲子关系中情绪控制的小方法。同样是“当情绪来敲门”,但是他们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不同。通过师生对话,学生在对现实生活中梳理的过程中,逐步确定了情绪研究中各自的研究点。同样是研究家庭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关注的是家族传统与自己的爱好、兴趣间的关系(“我细胞里的中医基因”),有的更在意自己一些遗传性疾病的治愈(“我为什么会过敏”),还有的想要弄明白家庭环境的变化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生活环境对我性格的影响”)。
  在选题过程中,儿童在老师的支持下,不断将“认识你自己”这个宽泛的主题细化,将“认识自己的身体”细化为“指纹的秘密”,将“探索小情绪”细化为“和惰性说再见”,将“研究家族遗传”细化为“我为什么是卷发”……看起来选题变小、变薄了,却更容易让儿童立足于现实生活,在基于生活的研究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结论。
  4.寻找重要他人,形成研究团队
   儿童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以儿童为核心形成一个研究团队,在研究的瓶颈和关节处助力儿童自我探究,学会合作与良性互动。身边的小伙伴、父母亲朋、学校的老师等都可以成为儿童研究中的“重要他人”。在寻找团队成员的过程中,在与研究成员的互动交流中,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儿童研究的主动性、自主性、综合性就会凸显。
  比如,一位二年级的孩子确定了研究主题——“我细胞里的中医基因”后,首先就近选择了爸爸、妈妈和奶奶作为研究小组的成员,帮助她查找资料、汇总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她发现有些专业数据自己无法理解含义,又邀请了医学专家——姨奶奶加入研究小组,这位研究伙伴给予她许多专业支持,并让她的研究更有专业性和科学性。而比解决具体医学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与“大人”沟通的过程中,她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向人请教”:从最初的今天问一个,明天问一个,重复问同样的问题,到学会将问题条分缕析、提前备案、将已做准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列成提纲,在询问中及时简要地记录相关的专业知识,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在合作中,她不仅有了實验室的实际体验,弄清楚了困扰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更学会了提问和如何与人高效沟通,还增进了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成为支持和推动儿童前进的力量,
  5.凸显个性,寻找适合的研究成果发布方式
  研究成果的发布和展示是完成研究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何将自己研究过程中的精彩发现和心得体悟个性化地呈现?如何以最合适、最有表现力的方式充分、全面、生动地展现研究成果?如何在成果分享中体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真正激发起儿童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让探究精神成长为其内在的精神骨骼?这些是研究成果发布和总结中最难的部分,也是作为研究发布的组织者,需要给予关注的地方。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研究发布会时,可以采取分层设计、时空并举的新模式。如从发布的层级来说,可以采用小组发布、班级发布、学校发布多种形式。从发布的时空来说,既可以在物理层面的公共实体空间发布,如班级的“展示墙”、学校的“成果发布墙”等,也可以在具有情感特质的空间或虚拟空间发布,如在孩子的社交团体中交流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从发布的表达方式来看,主要有口头讲述、情境表演和现代技术分享三种。一般而言,在班级层面进行小组交流时,孩子们多采取口头讲述的方式分享;而年级或校级专场发布时,孩子则是充分利用研究手记的成果,制作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思维导图、研究报告或数据分析表;此外,学生也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将研究小故事录成音频,以“口头发布”的形式共享于社交APP。从发布渠道来说,学生可以将录制的视频上传到QQ空间、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并借助朋友圈进行传播,借助于网络社交媒介,超越时空限制,进行更有时效性、更有互动感,也更具仪式感的成果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成果发布方式并不一定要走“高大上”的路线,须知一切社交平台和自媒体的发布共享,不过是为了扩大影响力,目的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知“研究选题”与“真实世界”的关联。学生通过研究成果发布完成了全部研究过程,这种整体性的体验才是成果发布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当儿童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具有实际运用的价值时,即研究成果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或发现生活因自己的研究产生了积极变化时,那份快乐和喜悦将成为推动儿童研究的巨大力量,更会将研究信念深植在他们内心深处。
  儿童研究手记以自主选题为核心,以研究团队为半径,以“儿童研究手记”为可视化的研究载体,使儿童研究不断走向纵深。从主题选择、团队创建到研究策略、活动和资料的选择,再到研究成果的展示和发布,儿童不仅仅是完成了一本研究手记,更重要的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
  依托儿童研究手记开展研究,儿童在确定选题中不断观察和比较,在遭遇研究瓶颈时学会求助和探索,在运用材料时懂得辨别和取舍,在合作中学习倾听和表达,在成果发布时勇于表达和互动,也学会研究结束后和伙伴分享成功与喜悦,并在伙伴的建议下自我反思,回顾和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的研究再蓄力。在一次次探究之旅中,儿童养成了观察与思考的学习习惯,找到了最亲密的研究伙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式,在充满挑战的学习生活中走得更稳、更远。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纤维状电极材料是柔性超级电容器和智能可穿戴储能器件的重要基础材料,然而其容量和强度是制约纤维状电极材料应用的关键问题。本论文以Mxene为储能电极的活性材料,利用海藻
对球墨铸铁管离心机随流孕育装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作出了相应的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本著名作家佐藤春夫自幼熏染汉学旨趣,曾多次造访中国并写下了大量游记。其江南游记融注着佐藤氏特有的江南体验和对汉文化的追慕之情,他通过游记文学再一次强化了自身对中
详细介绍了烧结矿分级入炉技术在太钢中使用的工艺流程以及在使用后高炉的调剂方法及效果.实践表明,此技术的应用丰富了高炉操作调剂手段,并在节能降耗和降低生铁成本上有良
科技创新已经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正确的科技创新政策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但是,目前高校在科技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导致科技创新工作不能
概述了5G技术的应用场景、主要特征、关键技术及标准制定进度,简要分析了5G技术与广电网络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电网络发展5G的主要应用场景、体系重构借
根据微晶玻璃陶瓷与硬质合金对磨实验,研究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的变化规律,对陶瓷盘和金属销磨损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显示,微晶玻璃与硬质合金的平均摩擦系数
航空工业荧光废水采用US/UV/混凝多重协同臭氧氧化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固定紫外强度为110 W,考察了超声强度、臭氧流量、氧化时间、废水pH值、絮凝剂种类、絮凝剂投加量等对处
概述了传统聚合物凝胶堵剂在高温下存在的问题,从聚合物改性、新型交联剂研发、添加纳米材料等方面介绍了耐高温聚合物凝胶堵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对耐高温聚合物凝胶堵剂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