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行走

来源 :中国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ch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那样一群人,背起行囊、远离都市,去寻找那地图以外的地方。
  
  张恒的西藏
  
  西藏,是多少人寻梦的地方。有人说,西藏是一面魔镜,每个人都能从中看见自己。1997年的5月,在西藏洒满阳光的高原上,一个年轻人,背着行囊孤独地行走,和一般的的旅行者不同,这个年轻人显得心事重重,有时甚至透着绝望。这个年轻人究竟从这面魔镜中看到了什么?
  这个在雪域高原往大山沟里钻,摆出架势要专门折磨自己的年轻人叫张恒,27岁。之所以和其他旅行者不同,是因为他在行囊之外还背着20多万的债务来到的西藏。
  那他到西藏干吗来了,躲债吗?
  1996年,张恒从北京大学城市环境管理专业毕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张恒面临着工作上的很多选择:研究机构、政府机关、知名企业,但这时候他却接受了同学的建议,做出了一个离经判道的决定。
  一个叫小叶的同班同学,和张恒探讨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小叶建议毕业后自己创业成立计算机软件公司。结果在1996年即将毕业的时候,张恒回到家乡筹措资金,借了20多万元钱,在中关村创办了一个计算机公司。
  这20多万元钱又是怎么来的呢?张恒在老家——河南新野农村,找到村支书和村民,一点一点凑起来的,而且算是股份。村民们的逻辑是,北大毕业生可是人才,和他一起做事心里踏实。
  张恒满怀信心地创办着电脑公司,他觉得凭着大学四年的积累,做成个IT精英不成问题。可他没有预料到,1996年的5、6月份公司开始筹备,到7、8月份公司开始运营,到了1997年5月的时候,这个公司就快撑不下去了。一年的时间里,这个公司就算夭折了,三个合作伙伴只能作鸟兽散。
  公司倒闭了,留给张恒一个大难题,因为钱主要是他给筹集来的。刚刚毕业,就负债20多万,而且欠的是远在家乡的父老乡亲的钱。这钱若还不上,张恒根本无法回家。
  为了排遣内心的压力,张恒在西藏、青海的路上不停地走,高强度的消耗自己的体力。张恒后来说: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个投资,因为做得不好,我愿意把责任担下来。但因为我使村民们投的钱没有了,这让我内心过意不去。
  


  张恒一边承受着压力的折磨,一边开始琢磨下一步就该怎么走。行走中,他接触到很多国外的背包客,也就是自助旅行者。他们背着背包、账篷、睡袋随处走,用比较便宜的方式周游世界。当时来国内自助游的外国人有很多,跟他们聊天,看他们的装备,张恒对户外活动有了了解。
  张恒背着背包四处徒步旅行,目的在于释放压力,但是他没有想到,当时他的做法在今天会风靡一时,而且有个时髦的叫法:“驴友”,20万的欠款让他做了回“驴友”;他更没想到的是,这三个月里,一路上结识的国外“驴友”们成就了他日后的事业。
  张恒在最初的旅行中脑子里一直在纠缠着的是那欠款,走着走着,他开始琢磨究竟能干点什么才能东山再起。从那时候起,他的脑子一刻也没闲下来。终于有一天,一件事触动了张恒。
  在西藏的纳木错,张恒背来了一个帐篷,那帐篷是几十块钱买的。而此时的纳木错已有国外背包客把帐篷撑起来,那帐篷很漂亮,看到他们的,张恒就不再想撑自己的了。
  自助旅行在国外是以个很早就兴起的户外运动项目,每到假期时,很多人走出家门,去一些人迹罕至的深山、丛林、峡谷去徒步探险、旅行。因为运动兴起得早,自然在户外装备上已经有了成熟的市场。和这些国外游客交流,他们告诉张恒:户外旅游用品在欧洲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张恒有了想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个行业应该也能行。
  打定主意的张恒准备回北京开创自己的户外用品事业,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他开始了试验,把自己的背囊、帐篷都摆出来,他要看看这些户外用品能不能卖出去。
  1997年的时候,除了一些职业户外探险者,国内真正的户外旅游还没兴起,出去旅行多是到景点看风景,跟着导游转。户外装备,那时候听说的人都不多。这还是个不引人关注的行业。张恒要抓住这个机会。可是,毕竟当时国内还没多少人玩户外的,他能有市场吗?
  张恒在布达拉宫广场把自己用的那顶帐篷拿了出来,刚摆出来就有人寻价。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小孙女,说这个账篷我买了,我们一直想买一个帐篷有时候出去玩一玩。小试牛刀居然开了张。那不好意思撑出来的帐篷卖了多少钱呢?300多块。卖完了帐篷卖背包,张恒把这些已经用不着的东西都卖了,小赚一笔的他打道回府。
  
  投资户外用品
  
  游走在西藏的张恒是负债的,但负债对张恒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从高中毕业开始,张恒做的事情,就不容易让人理解。他曾经是从农村考入军校的本科生,可上到大三时,实在无法对所学专业提起兴趣,就毅然决定退学回家了。退学后,迎着家里和周围乡亲奇怪的眼光,张恒像很多懵懂少年一样,给自己定下了一生要从事的20个职业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在农村办一家像样的企业。
  在家里人的帮助下,张恒办起了一家和农业相关小企业,种药材、搞养殖,但折腾了几个月,终究一事无成,处境相当凄惨。尽管办企业落了个凄惨的下场,但是打定主意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的张恒,又开始了流浪生活,他远赴福建、泉洲,到处打工,希望能积累办企业的经验。但是,又是几个月下来,结果比想象的还糟,充满失望的张恒甚至感受到了绝望。
  张恒开始反思,这个路是否走不通?他打电话回家,妈妈在电话里很伤心,希望他能回到家里,继续读书。
  张恒真的回去了,重新上高中。不得不再次捧起书本的张恒参加了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考取了北京大学。
  从来没有让家里人省心的张恒,从西藏回来,又需要家里的帮助了。决定投资户外用品的他需要启动资金,最终是哥哥把钱借给了他,张恒算是“融资”三万元,在北大小东门租了个三十平米的门脸,三夫户外用品的小店开张了。
  本指望这小店能赚钱还债,可是没想到,小店开张,就使张恒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一段时间,店里冷冷清清,常常是一天只有几个顾客,也只是进来转一圈就走,小店没有收入可言。
  因为资金问题,最初店内货品的质量的确不敢让人恭维,回头客少。再加上那时候户外活动还没有风行起来,小店陷入困境实属正常。
  张恒回忆那段日子的艰苦,有时候一张大饼就是一天的伙食;有时候发现不错的货品,又没钱买,只能这儿借三百,那儿借五百把钱凑齐,卖了东西再赶紧把钱还给人家。此外,店里那时候还有三个员工,几乎一年都没拿工资,不过大家都坚持了下来。现在,老店员感慨,其实能撑下去真的是个奇迹,生活上都没有太多的保证,能留下 来,看的就是张恒的那个恒心。
  20多万的旧债,加上这新愁,还有一点,因为小店在北大的小东门,常常有张恒的同学读研究生的、出国的,来看看张恒在干什么。在胡同路边的一个小店里做着店主兼店员的张恒感觉到了落差。
  但他没有放弃,开始研究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的货卖不出去。门面不显眼吗?没办法引起顾客的注意?那就应该走出去。他把目光瞄准了周围的高校一族。周末,骑着三轮车到高校北大、清华、人大,到学校找个地方去展销。张恒没有想到,这一次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高校学生追求生活的时尚,追求自然的户外运动,这和张恒的想法正好吻合。张恒的这一举措锁住了户外用品的未来消费者。一个周末能买出一两千块钱,这帮忙小店生存下去。
  与此同时,张恒开始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和国外大厂联系,进少量的中档货品。积极的寻找货源,解决户外店的长远发展问题。整个1998年,有了大概20多万的销售,1999年,情况更好,店里边的货品齐全起来。
  
  创建俱乐部
  
  生意慢慢好起来的过程中,张恒一直在考虑如何做大。怎么才能够建立起固定的客户群,又如何锁定未来的户外一族呢?他一直没有想到好的方法。一天,一个在张恒店里买帐篷的朋友打来电话:张恒,你什么时候组织一下活动,让我们把这些账篷、睡袋真正的用起来啊。这个电话让他开了窍,既然是经营户外用品,那就别老在家里待着,把生意做到家外去吧。
  张恒开始在网上发帖子,大意是他要建一个户外俱乐部,组织大家一起去野营、旅游,但要出去走走,你也得有一定装备,我这里都有。1998年9月,他组织了第一次活动,周末去司马台长城野营。然后就是打电话、发传真联系人,这样一下去了26位。再然后就是这些咨询报名的人来到三夫,看到和平日里不一样的服装、水壶、登山杖,眼睛放光。
  俱乐部这种方式,把户外运动这一新鲜事物介绍给人们,把人吸引过来,把户外运动坚持下去。会员的参与立即让三夫的销售有了起色。张恒的三夫小店就这样一点一点慢慢发展起来。2001年初,已经开店四年的张恒经过一番努力,吸引到几位朋友的加盟,又在北京繁华的北三环边上开起了新店。
  起初还是有些压力的,房租各方面的费用都增加了。但实际上短短两个月,销售也一下上来了,2001年就超过了100万,这之后发展很快、成长很快。
  生意走上正轨以后,张恒赶紧把欠村里的钱连本带息全部还上。随后,张恒又在国贸开了分店,这让三夫在京城户外用品零售行业彻底站稳了脚跟。2004年底,张恒进入上海市场,成为中国最大的户外用品商。
  张恒形容自己:从内心来说,我是一个背包客,是一个非常自由自在的背包客。他一直在尝试、探索,他的探索引导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他的三夫俱乐部经常有一些新鲜的户外活动,让人们体验新鲜行走的快乐。
  责任编辑 袁丹
  本栏目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财富故事会》栏目提供内容支持
其他文献
在迎来我国加入WTO五周年之际,2006年的岁末,中国品牌佳讯频传:    11月22日,来自意大利米兰的消息让国人兴奋:意大利米兰时装周接受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的推荐,同意中国利郎品牌商务男装出席米兰时装周的展示。这是我国自主品牌商务男装首次走进世界顶尖的时尚殿堂。  27日,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欧洲大型知名物流公司HSO汽车贸易公司一次签署为期5年,共15.8万辆中华轿车的出口协议。这是迄
期刊
随着我国WTO保护期的终结,中国市场的竞争无疑会更加激烈,特别是国外企业依靠自身的国际名牌优势,迅速抢占中国市场份额,必然使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名牌事业成绩斐然,脱颖而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名牌,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才刚刚踏上创造中国名牌征途,我国的名牌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中国知名品牌流失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品牌企业纷纷抢滩中国
期刊
麦当劳中国餐厅的大部分员工月内就要涨工资了,工资调整后将提高至比国内最低工资标准高出12%至56%。8月初,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这是麦当劳进入内地市场17年以来首次大规模、大比例提高员工工资。麦当劳方面表示,涨工资主要是由于中国市场业绩不断上升,利润增加,因此公司实践不断回馈员工的承诺,以此激励和留住人才。尽管否认受到前不久“工资门”报道的影响,但麦当劳此举无疑对此事构成了体面的回应。   
期刊
我国是一个铬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这已成为制约我国不锈钢等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11月5日的第二届中非企业家大会闭幕式暨签约仪式上.中钢集团、国家开发银行、Samancor公司三方签署了在南非开发铬矿资源的相关协议。这标志着中国在开发海外资源方面取得突破。  2006年11月初,中钢集团与全球最大的铬矿资源拥有商南非Samancor公司签署系列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开发铬矿资源
期刊
在刚刚过去的4月,百丽集团获得了世界第一大奢侈品集团法国LVMH的垂青,LVMH集团将以策略性投资者身份入股10%。虽然百丽还不能和LV、Dior相提并论,LVMH的参股比例和金额也不算大,但这笔交易无疑是面向高端消费者的奢侈品大亨看重中国鞋业品牌的体现。  “百变,所以美丽。”让很多人以为百丽以“多变”为主旨。的确,百丽多变的风格款式为出入各种不同场合的中国女性脚踝上添置了一道美丽的光环,同时也
期刊
房地产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资金的依赖性很强。房地产业主要通过银行的信贷来解决开发项目所需的资金;而房地产业的繁荣又直接促进了金融业的繁荣,二者存在着微妙的平衡。  在近日闭幕的“2007年地交会”上,房地产金融再次成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他们认为,过分依赖银行的房地产金融单一性局面亟待改观,尽快健全中国房地产金融体系迫在眉睫。    现状:只有房地产信贷没有房地产金融    目前中国只有房地
期刊
张大爷最近非常困惑,困惑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理财产品。退休后有点闲钱有点闲暇的他决定也投入到时下的理财热潮中去,但去了几家银行后,他却迷茫了:那么多的理财产品该如何选择呢?  其实象张大爷一样的大有人在。因为现在银行系的理财产品真正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地步。  其实在2004年以前,国内银行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虽然2000年至2001年问,银行开办理财业务
期刊
1924年,杰克·科恩在英国伦敦北部创立了今天全球第三、英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特易购(Tesco)。1995年特易购在本土市场超过原来的老大森宝利(sainsbury),又通过国际扩张发展成为一家国际性的零售巨头。经过80年的努力,2003年特易购终于扬眉吐气,首次在英国企业中排名第一。    特易购凭什么赢    对于特易购制胜的原因,现任首席执行官特里·莱希说,“过去我们只是抄袭对手的招数,虽然可
期刊
香港是公认的购物天堂,是全球知名品牌竞相展示形象的重要橱窗。笔者抵港工作一月有余,无论在最高档的专卖店、大型购物中心,还是在普通超市、便利店和街边小店,都很少看到内地品牌的产品。    找内地品牌如大海捞针    铜锣湾是香港人流最集中的商业区,这里的时代广场则是香港最大型的购物中心之一,许多知名国际品牌和香港品牌栖身其中,曾被香港旅游协会评为全港十大标志景点之一。但寻遍从地下2层到地面13层共3
期刊
2005年3月,英国石油公司(BP)美国德克萨斯州炼油厂的碳氢化合物车间发生了火灾和一系列爆炸事故,15名工人被当场炸死,170余人受伤,在周围工作和居住的许多人成为爆炸产生的浓烟的受害者;  2006年5月,美国环保局的统计表明,BP位于德克萨斯州的炼油厂在2004年的排污量是其2003年的3倍,占全国炼油厂总排污量的15%。据美国环保局的“有毒化合物排放目录”,该炼油厂2004年的报告称其该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