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规整与要素弥合:跨区域协同发展的视角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ra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论述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地区差异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的逻辑路线,并从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规划体系、建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提升农业文化产业跨区域整合发展的“溢出效应”等方面对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 跨区域 协调发展 路径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具备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在城乡文化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对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牵引力不断增强。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文化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和自发性发展状态,产业规模、产业层次亟待提升。实现两者之间跨区域的资源流动与政策体系嫁接,推动优势互补与集成、实现协同发展是优化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的迫切需要。
   一、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地区差异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状况相类似,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依托其良好的区位优势,相对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先发性的体制优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建设了一批农村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初步彰显,文化走出去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农村文化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对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牵引力不断提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山东临沂草柳编织、菏泽农民工笔画、潍坊杨家埠年画等等,在传承传统手艺文化的同时也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模式。目前山东手工艺行业有企业4300多家,带动150万农村人口就业,2009年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浙江省从2011年起在生态环境较佳、农家乐发展基础较好、农业产业和乡村文化特色较为明显的区域,扶持建设一批省级“农家乐特色精品示范区”和“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修订农家乐提升发展规划,进一步开发农家乐特色资源。2011年上半年,浙江省农家乐接待游客5232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36.21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7.4%和2.44%。预计到“十二五”末,全省农家乐年接待游客1.2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明确提出珠三角要重点发展体验式休闲农业和城郊观光型农业,促进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加快建成面向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中心。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整体上处于自发性、粗放型的发展状态,农村文化产业规模小,结构门类单一,产业层次整体偏低,产业运行机制相对落后,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权重式微,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贡献率乏善可陈,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虽然一些地区依托其特有的文化民俗积淀,发展剪纸、泥塑、编织等特色民间文化产品,构建了具有独特文化基因传承的农村文化形态,形成了生产某种特色文化产品的“专业(镇)乡、专业县”, 打造了一定的区域文化品牌,具备了一定的产业集聚优势。但是产业发展进程中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资本运作手段、信息以及人力资源要素等的欠缺,使其仍然停留在以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链上游优势的营建中,产品包装、营销策划、品牌延伸、销售增值等产业链中下游建设处于明显缺失或者被外来经营者掌控状态,极大地制约了其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制约了其产业规模、产业层次的升级。如何实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的产业要素与中西部农村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沿海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对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牵引、整合作用,由“区域隔离、两极分化”转变为“区域协同、两极融合”,推动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布局优化,加速实现全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成为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新时期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
   二、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的逻辑路线
   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要解决发展的差异化目标定位问题,避免定位失准而带来路径歧义,使产业发展与其原有基础相脱节,后继乏力;要解决发展要素的流通与优化整合问题,构建跨区域的产业连接通道,推动实现强强联合、强特联合;要解决促进发展新的内生性动力的开发问题。跨区域整合既是发展环境的变化、发展要素支撑及供给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将对产业内在的发展方式、成长及赢利机制构建带来新的影响,促进产业发展方式的升级。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建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统筹协调的政策体系,通过制度约束推动实现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优化、特色门类集萃与竞争力建构,避免片面性视野、自发性发展、功利化诉求所带来的路径迷失与资源浪费。当前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状况以及不同区域版块文化资源存量状况、产业基础以及市场空间等,明确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梯级结构布局,包括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门类、产业特色,发展的战略重点等,实现在战略层面的统筹。通过宏观规划设计规制当前部分区域存在的忽视自我发展基础,盲目炒作、追求新兴产业门类与时尚概念,片面“求大、求新、求高”的不良导向,抑制其意图通过简单的资金投入等平地构建文化产业发展蓝图,或者“腾笼换鸟”、借发展“文化之机”行“圈地之实”的非理性冲动;有效规避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门类、目标雷同所导致的同质化建设倾向,实现有限发展资源的集聚与最大化使用;通过规划的牵引力,激发各级政府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热情与潜力,提高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改变当前部分地区存在着的“思想上不重视、理念上不清晰、手段上不丰富”的现状,把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布局中。要建立跨区域的农村文化产业资源供给与联动发展机制。探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产业如何实现与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产业有效对接,厘清文化产业对接的机制、内容与模式等,实现良好的区位平台、先进的管理机制、雄厚的资金实力与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对廉价的人力成本之间的有效集成,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同时,除开了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文化产业与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产业的直接对接、打造整合优势以外,也需要通过这样的机制与平台建构,尝试将沿海地区充裕的民营资本、良好的人力资源优势等引入中西部地区,助推其产业升级。
   三、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是着手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规划体系,开展各项摸底与预研工作,夯实决策储备资源。从总体上看,当前对于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整合发展无论是在政府决策层面还是学术研究领域仍处于起步状态。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编制存在着诸多难题。首先是摸清家底难。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政府职能部门将主要视野靡集于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大部分农村基层政权则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农业科技推广、村级实体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农村文化产业甚至没有进入部分农村干部的视野。
   当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规模、产业特征、产业布局、占农村经济总额中的比重等尚缺乏统一的观测口径。在政府各级统计报表中,只有农民年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等指标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有间接表征意义,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门类等直接经济指标的统计存在空白。这为依托现实、制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带来了严重的束缚。其次是统筹协调难。在目前基础统计数据尚存在缺失、产业发展区域隔离严重的情况下,要由某一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协调相关政策口子与地方政府,制定出科学全面的国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厘清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版图架构,无论在人力还是财力上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当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统计口径,确保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基本面的科学呈现。同时国家相关政府职能可以以招标课题的形式,委托相关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以及社会机构等对不同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摸排,总结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组织专门的政策制定团队,协调行业与地方政府的力量,对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课题进行预研,形成初步成果,建立起良好的决策储备。通过论证比对的实施,研究标的的反复验证,为各级政府的文化决策提供更广的视野、更专业化的考量,并可以尝试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个别领域进行微调实验,更好地佐证、完善研究成果。在各项条件成熟时,制定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战略及保障措施等,明晰农村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结构、产业门类与产业形态等。以规划为导引对国内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有效地宏观调控,建立跨区域整合发展的政策框架与实施意见,明确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合作的原则、方式、途径等,探讨如何建立融合资金、技术、管理等各要素的产业孵化、保障机制等,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基础。
   二是建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企业可以依托自身的资金、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等的优势,采取整体收购、联合经营等方式,将优质资产注入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文化企业,整合并放大其原有的文化资源、劳动力成本优势等,实现强强联合,构建跨地域、具备核心品牌与竞争力的农村文化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同时,也要创造条件,积极吸纳各类社会资本介入农村文化企业的运行,夯实其发展基础,创造条件扶持上市等。在这种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中,要特别注意对匹配性要素的审视及论证机制的完善,避免出现“盲目扩张”、 “行政捏合”与“概念置换”。一要坚持“优势集聚”原则。农村文化产业的跨区域整合发展不是产业扶贫、也不是单纯、单向的产业输出,而是建立在双方资本与资源要素强强联合基础上的新的产业集团的打造,是合作双方各自优势的集成。二要坚持“特色凸显”原则。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必须萃取出传承特色文化基因、具有强劲资本实力以及国际化视野的产业项目。通过资本管理要素的植入,放大“特色”概念,使其具备跨区域扩张、走出国门的现实基础、具备构建特色化、强势品牌的内在潜力。三要坚持“个案萃选”原则。介于当前产业跨区域整合所涉及到的行政壁垒、文化差异等复杂因素,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整合尚不具备批量铺开的条件,必须坚持优选个案项目,以大项目为牵引,打造若干个现代化、产业化、具有生长性的个案项目,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四要坚持“文化融合”原则。管理及文化的相融性已经成为决定产业的跨区域整合成败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产业门类相对独特的农村文化产业在这个命题上更面临着特殊的考验。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文化龙头企业因为其所处的区位环境关系,已经具备产业发展前沿的相关特征,比如企业文化、治理结构与管理机制,与中西部农村文化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代际落差,这成为合作能否生根发芽的重要软因素。除开在合作以后磨合策略的优化外,在项目合作的论证过程中,也必须将文化的兼容性、体制的适配性、发展的外在环境要素等纳入项目的考量范围,把各种因素考虑在前。政府要为农村文化产业的跨区域整合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与体制保障,可以将其纳入政府间合作的框架范畴。不同区域政府职能部门可以建立对接机制,共同商议与排除合作过程中的体制壁垒与人为障碍,集聚要素,优化合作环境。对重大项目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在土地等方面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整合的配套制度,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保障,要加大对法律、中介服务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力度,也更好地发挥以项目落地促进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作用。
   三是要提升农业文化产业跨区域整合发展的“溢出效应”。要改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只“务农”的惯性思维,通过跨区域农村文化产业集团的打造,更好地拓展农村文化产业与其他新兴产业门类接轨的通道。在坚持主业运营、保持发展特色的基础,适时向会展、创意设计、影视院线开发等相关产业辐射,以科学、合理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产业门类的丰富,更好地提升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要通过跨区域农村文化产业集团的打造,以大项目牵引大平台、以企业整合带动理念创新与机制创新、以个案激励与辐射整体,以点带面,实现横向周边相关产业与纵向产业链的开发,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这种溢出效应的发挥,有赖于在跨区域合作进程中与合作后更好地激发行业组织、产业园区的功能与作用,他们是放大与提升合作效应的直接载体,跨区域整合的项目不宜过多,但项目落地后对于两地相关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连锁催化反应将是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直接的贡献率。
   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整合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就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产业在本区域内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质量的提升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但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在整体发展成熟后才能迈出跨区域整合的步伐,“跨区域”恰恰是解决发展中问题的一个极好契机。而当前沿海地区部分农村龙头文化企业的发展基础以及中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存量状况以若干开发企业的发展条件使这种合作成为可能。由此生发出的对跨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规整与要素弥合的全新考量,则为新时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乃至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启迪。
  
  参考文献:
  [1]雷芳. 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文化产业的困境与出路〔J〕.生产力研究,2011(9).
其他文献
售后租回交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租赁业务,其会计处理同其他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有所不同,应根据其所形成的租赁类型的不同,分别进行.
美国经济九十年代的"低通胀、低失业、高增长",被誉为"新经济".美国新经济的形成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虽有不同的道路,但也有共同的规律.可以从美国"新经济"中获得启示,采取有效
期刊阅览室是图书馆信息传播最快、资源最为富集的场所。而学生读者又是期刊阅览室读者群的主体,约占读者总数的90%以上。因此,做好期刊阅览室各项调查统计分析工作,对进一步
为适应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如何培养21世纪的高质量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加大和加快步伐已成为共识.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学内容改革
期刊
本文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信用风险问题及其原因,并围绕"个人信用体系"这一主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加入WTO后,中国进出口总额将得到较快增长,进出口顺差缩小甚至可能出现贸易收支逆差,中国将由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资本项目收支顺差将保持并且有增大趋势.
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应该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指导思想,创新学生管理服务机制.高等院校应在调整学生管理服务的内容、整合学生管理
教育公正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不公正现象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高低收入两个群体之间,流动人口与固定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采用各种举措解放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生产力,如实施减租减息的政策;选择新的劳动形式;建立多种经济成份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提高劳动者生产
一 根据我省“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要求,在“八五”期间,通过科技兴农要达到以下经济发展目标;改造中低产田1000万亩;改造低产果茶桑园70~100万亩;每年科技植树造林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