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说:“要变教育,先变教师。”时代已经向语文老师亮起了红灯,如果我们再不解放思想,仍要固步自封,不会上课就只有“下课”了。既不愿如此,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语文课好比是一曲舞蹈,我把它当作苗族的圆圈舞,老师、学生一起肩并肩,手牵手的陶醉其中。尽管这一曲舞蹈长达45分钟,又有谁会觉得累呢?
关键词:变教育;变教师;变教法
曾经,我听一个同事说:“《语文》只要会识字的人都会教,一本教参、几套练习,足以应付,语文老师可有可无。”听了这话,作为语文老师,我很难过,但更多的是危机感。也是因为这句话坚定了我要改变语文教学方法的决心。其实语文教师自己又有几个人认识到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呢?几乎都认为只要自己所教的班级能考出好成绩就是达到目的,完成任务了。如果真这样认为,就太悲哀了!那也不怪别人会说出这番话来。语文课要怎么上?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颠覆现在的做法,就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会说这话,语文教学也不可能找到出路。时代已经向语文老师亮起了红灯,如果我们再不解放思想,仍要固步自封,不会上课就只有“下课”了。既不愿如此,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好比是一曲舞蹈,以前我们的教学犹如一曲老师与学生的交际舞。老师教,学生学,一曲终了,老师筋疲力尽,学生昏昏欲睡,收效甚微。然而,同是一曲舞蹈,现在我把它当作苗族的圆圈舞,老师、学生一起肩并肩,手牵手的陶醉其中。尽管这一曲舞蹈长达45分钟,又有谁会觉得累呢?所以今天,我要同大家探讨的话题是——语文课堂不能“独舞”。
这里所说的“独舞”有三层涵义:
一、老师不能独揽大权,独占课堂,认为我的课堂我做主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句话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知道的,但是,如何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许是我们思考得最少的地方。我认为只有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出错误时,如词组运用不恰当,句子理解有偏差,主题把握不准确。这时教师进行点拨、指导,教师的作用才显现。其实说白了,老师在课堂上起的作用就是穿针引线。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个学生都急于表现自我,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学生成功欲望得到了真实的体现。这样的课堂,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感情的碰撞。
二、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让语文课只学习语文知识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真正的语文应该到生活中去找!差的老师只教语文知识,好的语文教师不仅教语文学习方法还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日常的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联系生活”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叶圣陶说:“咱们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从小就学习语言。”“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探索、应用。即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三、教法不能单一化,要多样化、多元化
语文的教法不只有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哪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能适用于一切范围和条件。每一个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各有特长,如果能在教学中适当的渗透这些要素,必定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文学本身就是艺术。自古以来,文学与艺术就有割不断的联系,许多大文学家也是艺术家,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诗人王维,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但诗歌创作卓有成就,还善于绘画,精通音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容诗、书、画、印为一体,形成完整的文人画体系;清代的曹雪芹……。他们既是诗文高手,同时也是艺术家,或精通音律,或擅长书画。因此,我们要让艺术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艺术情趣,让学生感觉走进语文课堂,就像走进艺术的殿堂。他们可以在这里陶冶情操,放飞思绪!艺术,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趣”了,在美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灵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我们的课堂,毕竟不是歌厅,不是舞台,不是画室,不能把音乐、舞蹈、绘画等硬搬进课堂。决不能只为了调动课堂气氛,随便唱,随便舞,随便画。这样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让学生云里雾里找不到重点。
爱伦博士认为:“师范教育的中心任务不应该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还应该传授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2010年3月27日,我有幸听了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的讲座。他在报告中指出:“要变教育,先变教师”。是的,只有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有了转变,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会改变;只有教师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有了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作用才能发挥;也只有改变老师的领导地位为朋友、引路人,在教学中溶入游戏,变枯燥为有趣,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和他们在共同学习、共同求知;也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情感融合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学习所给予她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80年版,第210页
[2]《校本研修面对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关键词:变教育;变教师;变教法
曾经,我听一个同事说:“《语文》只要会识字的人都会教,一本教参、几套练习,足以应付,语文老师可有可无。”听了这话,作为语文老师,我很难过,但更多的是危机感。也是因为这句话坚定了我要改变语文教学方法的决心。其实语文教师自己又有几个人认识到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呢?几乎都认为只要自己所教的班级能考出好成绩就是达到目的,完成任务了。如果真这样认为,就太悲哀了!那也不怪别人会说出这番话来。语文课要怎么上?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颠覆现在的做法,就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会说这话,语文教学也不可能找到出路。时代已经向语文老师亮起了红灯,如果我们再不解放思想,仍要固步自封,不会上课就只有“下课”了。既不愿如此,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好比是一曲舞蹈,以前我们的教学犹如一曲老师与学生的交际舞。老师教,学生学,一曲终了,老师筋疲力尽,学生昏昏欲睡,收效甚微。然而,同是一曲舞蹈,现在我把它当作苗族的圆圈舞,老师、学生一起肩并肩,手牵手的陶醉其中。尽管这一曲舞蹈长达45分钟,又有谁会觉得累呢?所以今天,我要同大家探讨的话题是——语文课堂不能“独舞”。
这里所说的“独舞”有三层涵义:
一、老师不能独揽大权,独占课堂,认为我的课堂我做主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句话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知道的,但是,如何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许是我们思考得最少的地方。我认为只有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出错误时,如词组运用不恰当,句子理解有偏差,主题把握不准确。这时教师进行点拨、指导,教师的作用才显现。其实说白了,老师在课堂上起的作用就是穿针引线。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个学生都急于表现自我,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学生成功欲望得到了真实的体现。这样的课堂,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感情的碰撞。
二、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让语文课只学习语文知识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真正的语文应该到生活中去找!差的老师只教语文知识,好的语文教师不仅教语文学习方法还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日常的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联系生活”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叶圣陶说:“咱们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从小就学习语言。”“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探索、应用。即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三、教法不能单一化,要多样化、多元化
语文的教法不只有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哪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能适用于一切范围和条件。每一个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各有特长,如果能在教学中适当的渗透这些要素,必定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文学本身就是艺术。自古以来,文学与艺术就有割不断的联系,许多大文学家也是艺术家,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诗人王维,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但诗歌创作卓有成就,还善于绘画,精通音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容诗、书、画、印为一体,形成完整的文人画体系;清代的曹雪芹……。他们既是诗文高手,同时也是艺术家,或精通音律,或擅长书画。因此,我们要让艺术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艺术情趣,让学生感觉走进语文课堂,就像走进艺术的殿堂。他们可以在这里陶冶情操,放飞思绪!艺术,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趣”了,在美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灵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我们的课堂,毕竟不是歌厅,不是舞台,不是画室,不能把音乐、舞蹈、绘画等硬搬进课堂。决不能只为了调动课堂气氛,随便唱,随便舞,随便画。这样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让学生云里雾里找不到重点。
爱伦博士认为:“师范教育的中心任务不应该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还应该传授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2010年3月27日,我有幸听了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的讲座。他在报告中指出:“要变教育,先变教师”。是的,只有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有了转变,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会改变;只有教师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有了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作用才能发挥;也只有改变老师的领导地位为朋友、引路人,在教学中溶入游戏,变枯燥为有趣,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和他们在共同学习、共同求知;也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情感融合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学习所给予她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80年版,第210页
[2]《校本研修面对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