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血液透析病人实施护理干预的做法与体会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j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62-01
  血液透析是治疗严重肾病的一种终身替代疗法。疗程漫长、费用高昂、疗程不确定,这些因素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负担。绝大部分患者都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为使患者放下心理包袱,全身心配合治疗,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可大大提高血液透析的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实施护理干预,必须理解患者需要,维护患者权利,熟悉患者心理,提高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1 理解患者的需要
  1.1.1 基本需要:
  透析患者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命的延续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由此,病人都十分关注自身病情的严重程度、透析治疗的方式方法、疗效、疗程、后果,以及有无实施肾脏移植的条件和机会等。从患者透析的第一天起,护士就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耐心地给患者讲解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作用,让患者尽快熟悉和适应透析室的特殊环境,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全面配合治疗工作。这既是医疗护理工作的需要,也是患者治疗、康复的需要。
  1.1.2 安全需要:
  医疗安全方面的需要涉及到顺利建立血液通道、保证透析机的运行状态、防止或降低凝血发生几率和护理人员操作的熟练程度等。尤其是初次透析病人,见到血液被引出体外,通过管道进入机器,再输入体内,感到害怕,具有一定的担心或恐惧。此时护士应事先解释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如何去做以及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使病人有心理准备就会感到安全可靠。
  1.1.3 对爱和亲近的需要:
  对爱和亲近的需要涉及到爱、亲密交往、情感以及同他人有意义的交往。病人在透析期间都希望得到医生、护士的关心、照顾,护士应就有关透析疗法问题给病人进行详细的讲解,多与病人交流谈心,服务上热心周到,使病人感觉到时刻处于医护人员的关心爱护中。
  1.1.4 对尊重的需要:
  尿毒症病人需要更多的尊重,这些病人往往自卑感强,加之长期患病,周围家人难免有厌倦、劳累和照顾不周到之处,使患者伤其自尊。作为医护人员应从一言一行中尊重爱护每一位患者,应当尽最大努力以良好优质的服务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 了解患者的权利
  1.2.1 患者有知情权:患者有权向医生、护士了解有关疾病程度、透析和预后等情况,医护人员应客观、真实的向患者介绍,并用病人能理解的语言告知他们,使病人随时掌握自己的病情和情况。
  1.2.2 患者有选择权:就血液透析护理操作和机器本身而言,病人无需对科室指定的每一名护士和血液透析机都无条件接受,病人有选择医护人员和治疗机器的权利。因此,医护人员有责任向病人详细介绍有关人员和设备的情况,让病人在科室的帮助下选择自己满意的对象。
  1.2.3 患者有隐私权:护士应尊重病人的隐私权,包括对病人的身体、病案记录、透析方案及个人隐私等按规定进行保护。护理人员应明智谨慎地了解掌握患者的病案资料及个人情况,妥善处置和保管。
  1.2.4 患者有治疗费公开权:病人有权要求查看治疗账单,护士应将每日结算清单交给病人,并对账单所包括的项目进行解释。
  1.3 熟悉患者的心理
  1.3.1 忧虑、恐惧心理:病人由于对医疗知识的欠缺,在接受透析过程中往往表现紧张、恐惧、焦虑、消极、不愿意接受事实,对治疗缺乏信心,对周围事物敏感,常将自己的病情进行恶性联想,从而加重病情。
  1.3.2 悲观、失望心理:患者病情得到确诊后工作、学习、生活、劳动等均受到较大影响,各方面均需要他人照顾,担心自己的预后情况,表现为悲观失望、情绪低落,感觉生活工作不能与常人相比,不愿与他人交流,自闭甚至轻生。
  1.3.3 缺陷、自卑心理:病人心理状态比较敏感、脆弱,担心别人疏远自己。由于疾病而活动受限、交往受限,不如健康人活动自如,由此产生缺陷心理,继而表现为自卑,担心家人、他人嫌弃,瞧不起自己,性格孤僻,心里强烈自卑。
  1.3.4 矛盾、依赖心理:病人处于疾病阶段时,感觉自己平时能胜任的活动,却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表现为性情急躁、动辄发火、好迁怒他人,却又处处表现依赖他人的矛盾心理。
  2 实施护理干预的基本做法
  2.1 基础干预:前提是实施者要有一颗博爱的心,有强烈的爱伤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病人要一视同仁。血透的病人大部分意识清醒(药物中毒例外),当进入透析室时多数患者心情紧张、恐惧、焦虑、不安全感交织一起。尤其对周围环境、医生、护士都陌生,对透析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者对病人态度应热情、和蔼、周到细致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的环境、程序、工作人员情况、各种服务设施及内容,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意见和需求,使其有亲切温暖感,并全面深入地了解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陪护情况、居住交通、心理反应等,有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服务计划,以取得病人的高度信任。
  2.2 认知干预:耐心、科学的向患者介绍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识,使患者对所患疾病有足够的了解,认知血液透析的必要性及基本原理,以及血液透析的注意事项及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使之对透析反应有心理准备并掌握自我护理措施。同时,详细向病人介绍饮食疗法及注意事项,了解其与医生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对待现实,时时鼓励病人坚持治疗,使其增强生活信心。
  2.3 情绪干预:情绪波动会影响血液透析效果,实践证明,情绪良好和情绪低落常常直接影响患者血液透析的间隔时间。因此,针对病人的情绪变化,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行为,告知患者当期处于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前时,以调整情绪为主要目的应对方法则是较好的选择[1]。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和移情评价理论,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指导家属予以体贴和关怀,以亲情激发生存的欲望和对亲人的眷恋;注意保持室内整洁卫生,安静舒适;听音乐和看幽默小品等都可以激发人的情感[2];安排老病友与他们交流,让治疗效果较好者介绍经验,对顺利控制心理应激有很大作用。
  2.4 行为干预:血液透析期间应注意病人的营养摄入。良好的饮食护理可以帮助病人减轻或摆脱所处困境,利于透析计划的顺利完成。鼓励患者参加适量的运动,可减轻或消除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松弛紧张的身心,增加应激的能力。
  3 实施护理干预的体会
  通过护理干预实践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约有2/3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在透析时间6个月内,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80%、73.33%,透析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2.22%、40%,前者高于后者。在透析费用支付能力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影响方面,透析费用支付能力较差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均为86.76%,而费用支付能力较好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为45.1%、41.18%,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治疗是终身替代疗法,虽然多数患者都有医疗保险,但个人仍要自付一部分,由于透析治疗是持续性花费,所以患者的经济负担是非常沉重的。在护理工作中,如何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实现高质量的透析。首先,要严格操作常规,减少透析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患者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减少反复住院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其次,要做好社会宣传工作,给予患者更大的社会支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能够鼓励并给予在透析期间回到工作岗位和社会群体中间,以减轻心理压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再次,要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应多给予患者科学的心理、生活、治疗、康复、护理等各方面的关心、帮助和支持。第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要具备丰富的生理、心理、社会人文知识,熟练掌握沟通交流技巧,取得病人的信任才能,调动患者主动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蔡剑前,侯宗德,陈素坤.心理护理学.北京:中國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1
  [2] 白娇娇,冯秀卿,金建华,等.对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调查研究.使用护理杂志,2003,19(1)57-58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米列前列醇是合成型前列素E1类似物,其优点为购买价格较低、保存期比较长、保存方法简便、适用疾病比较多.进行给药时,可以根据妊娠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给药途径,主要给药途径
近几年,建立县域医共体是大家关注并付诸实践的话题.县域医共体的核心是对县域卫生资源实行集约化管理,要领是组建县域健康管理中心,对县域内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实行责权对应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