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亿元税收背后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部发布的最新全国税收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达到89720亿元,已接近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与此同时,同期财政收入达到103740亿元,首超10万亿元,增长24.8%。而去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则为9.2%。
  在此大背景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在提案中表示,大幅度、大范围减税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力所能及。
  事实上,在官方报告中,“结构性减税”也已经多次出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实施“结构性减税”作为2012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报告称,今年要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金融学家许善达认为,不仅要继续坚持“结构性减税”的战略,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落实这个战略。
  税收收入超预算高速增长
  财政部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税收的总收入为89720亿元,比上年增加16509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去年我国内地GDP超47万亿元,同比增长9.2%。由此计算,去年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9%。而我国2000年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2.8%,此后逐年增加。资料显示,即使是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税收的增速也接近20%。再从绝对额上来说,2011年的税收收入已经是2000年的7倍。
  在税收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的背后,是包括税收收入在内的财政收入年年超预算增长。
  去年公共财政预算计划全国财政收入为89720亿元。但从去年实际财政收入的数据来看,全国财政收入为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远超年初的公共财政预算。其中税收总收入为89720亿元,比上年增加16509亿元。分税种来看,即使调整个税免征额,去年个人所得税仍实现收入6054.09亿元,同比增长25.2%。
  据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志武的测算,去掉通胀的因素,从1995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的预算内的财政税收累计翻了10倍。
  “各地税收都有任务,虽然提出减税但往往不是实质性减税。”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应该设立控制财政税收超预算增长的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在提案中称,这十年财政实际收入年年大幅度超过年初的预算。现在各级政府在财政收入超收方面展开着竞赛,有的地方财政收入年增速甚至超过40%。允许政府巨额超收,对超收部分又可以自由支配,从国家法度上来说值得推敲。现在,GDP的攀比之风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批评,而财政收入增速的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作为可以炫耀的政绩,是十分令人担心的。
  李剑阁表示,目前的预算法不允许政府自设税种,却允许无限制地超收,不允许政府对预算内收入的自由支配,却不禁止对超预算收入的自由支配。他建议,规定扣除CPI后税收的增收幅度,如果超过了规定的幅度,不能作为政绩,而应该作为人民代表大会质询和问责的事项。
  宏观税负到底高不高
  在全国税收连年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中国税负到底重不重”的讨论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去年年底,财政部人士表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高。
  联想的杨元庆就大倒苦水,称由于中国税收高,致使其电脑在中国卖的价格比外国贵。
  据了解,国际上通用的衡量税负的指标为宏观税负,即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国宏观税负指标分为大、中、小三种统计口径来衡量。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为税收占GDP的比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为全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
  “宏观税负是指居民的整体国民经济负担情况。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统计方式不同,我们财政收入外还有很多收入没有加进去,比较大的一方面就是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如果将政府各项收入全部计算在内,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将在35%以上。”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认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高不意味着税负重,而同样占比不高也不意味着税负轻,还要比较财政收入的返还程度。
  “不在于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高不高,而在于纳税人是不是感到痛苦。”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表示,在我国,包括社保、医疗保险、教育等公共财政支出尚没有覆盖全民,政府返还不是很多,这跟其他国家不同。很多国家虽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但返还程度高,居民得到的实惠多,所以对税负痛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公共服务数量不够、质量不高”
  “财政收入必须与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财政支出挂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税负占比虽然比我国高些,但老百姓不感觉税负重,因为财政支出大部分都包下来了。而我们的政府包了多少呢?我们的公共服务明显数量不够、质量不高。”安体富表示判断税负是否过重,要综合收入和支出来判断。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财政支出为108930亿元,其中列举了“三农”、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运输、公共安全、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方面的支出。此前,《人民日报》刊文称我国有三分之二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
  但安体富介绍,财政支出以前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真正用于民生的就是科教文卫支出一项。“现在不这么划分了,现在的划分让人有些看不清楚。此外,每项支出也不清楚,比如教育支出,用于教育部等相关人员的支出也算作教育支出,那就没法算了。”安体富认为,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挥霍太大、浪费太多。
  “结构性减税”战略重在落实
  随着我国财政收入连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各方在要求政府支出更加透明、公开,让更多财政收入与公共服务挂钩的同时,对于减税的呼声也日渐强烈。对此,刘桓表示,减税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从1994年开始,我国就已经启动大的税制改革;到了2002年以后,官方开始提出“结构性减税”战略。
  许善达称,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税收政策的调整体现了减税和增税两个不同观念的战略博弈,而未来不仅应在文件中继续坚持“结构性减税”的战略,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落实这个战略。
  去年,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减税政策,包括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与此同时,增税也同步进行,如资源税全面实行按价格计征。
  “其实,减税就是减税,增税就是增税,我们现在提出‘结构性减税’,从税种来看是要有增有减,但算总账必须是减税。”安体富说。
  李剑阁在此次的两会提案中还建议政府应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李剑阁称,政府过多地主导社会财富分配,必然会引起各种寻租行为,腐蚀政府的肌体;同时,一味强化政府的再分配功能,必然会弱化市场的分配功能,降低社会活力。这就是欧洲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现在正发生的一切,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在减税的实质动作上,李剑阁称,如果2012年就把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至少可以给全国企业和居民减少1万亿元的负担。(编辑/张本科)
其他文献
虫霉是一群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它们具有显著的流行病潜力和适度的寄主专化性,是生物防治中正在开发的重要资源。虫霉目(Entomophthorales)分类一直较乱,本文介绍了目前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