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来源 :统一战线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19880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战略思维。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的战略思维,就是要对攸关台湾问题解决及国家统一大业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因素进行综合思考、统筹布局,进而作出全盘谋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自台湾问题形成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均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进行了战略思考,逐步形成了对台方略。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的战略思维集中体现为: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对台方略战略思维的凝练,立基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本质任务的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的战略思维主要包括:发展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通过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通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实现国家统一提供保障和支撑。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的战略思维,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
  关键词:两岸关系;祖国统一;对台方略;战略思维;台湾问题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 (2019)01-0043-09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方略”,是指方针和策略或方法与谋略。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是指中国共產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战略规划与方法谋略。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善于从战略高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的一种思维方式。战略思维具有长远性与前瞻性、全局性与整体性、重点性与关键性,以及复杂性、创造性、自觉性等特征。战略思维能力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才能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胸怀大局、审时度势,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切实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战略思维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写下了大量论述战略和策略的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战略思维方法,强调战略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201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公开提及战略思维。2013年12月,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14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秉持的高度的战略思维。
  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的战略思维,就是要对攸关台湾问题解决及祖国统一大业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因素进行综合思考、统筹布局,进而作出全盘谋划,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此前,学界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问题的论述均不同程度涉及战略视角,但尚未专门就“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的战略思维”问题开展研究。严安林、童立群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的经济路径[3],未对核心概念“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进行界定。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成果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从战略角度进行了解读。郑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宽阔宏大的战略视野、从容自若的战略定力、注重经略的战略运筹、坚决果断的战略魄力、海纳百川的战略胸怀、厚接地气的战略举措以及坚守底线的战略意志等战略思维特征[4]。孙云、陈沛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台战略思想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两岸命运共同体”理论,蕴含着深刻的大陆对台“巧实力”战略思维[5]。柯文认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提出的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新战略、新思路[6]。这些研究未充分聚焦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战略思维的核心内涵、具体路径和实践要求。本文将重点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二、战略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的集中体现
  自台湾问题形成以来,中共领导人就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只不过各个时期形势不同,面临的任务不同,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看,这些方案在战略思维上具有共同点,概括起来就是:要在坚持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发展增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雄厚基础和综合能力,通过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通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供保障和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以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就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留下了宝贵的战略思考成果,对党和国家开展反分裂斗争与对台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思想的初步酝酿。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始终将主要精力用于首先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解决好中国自己的问题上。例如: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是为了保卫新生政权的安全;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各项建设,制订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是为了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环境;进行各种改革尝试,是为了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等。这期间虽走过一些弯路,遇到一些挫折,但不脱离基本的战略思维,这就是以自强为纲、纲举目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的战略认识更加清晰。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作《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指出:“台湾归回祖国、祖国统一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搞好。我们政治上和经济制度上比台湾优越,经济发展上也要比台湾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没有这一点不行。”[7]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8]。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9]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10]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12]   发展能够增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雄厚基础和综合能力。台湾问题错综复杂,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既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素,也有发展程度与生活水平因素。因此,解决台湾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毛泽东指出:“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3]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矛盾,但主要矛盾还是我们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不仅军事经济力量不够强,政治文化的吸引力也不够强。因此,要在发展中积累解决台湾问题所需的综合实力,为统一创造必要条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能够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胡锦涛指出: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有利于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于两岸积累互信、解决争议,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既是人心所向,更是我国在新時期的基本国策与既定战略。和平发展是和平统一的必然要求,唯有力争并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能为和平统一创造必要的条件与时机,假以时日以量变促质变。如果两岸关系始终动荡不安,不仅大陆自身的发展目标无法实现,也必然会影响两岸和平统一。
  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保障和支撑。和平统一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但和平手段不是万能的。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有时为了和平必须用武。1978年1月7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参众两院议员代表团时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解放,用右手大概力量要大一些,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15]事实证明,无论是在台湾地区内部还是国际社会,均有一些势力企图阻挠中国的统一,企图实现“台湾独立”或“两个中国”。所以,我们必须始终做好两手准备,以和平发展、和平统一为出发点,同时强化军事斗争准备,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不让任何“台独”分裂势力的图谋得逞。
  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既定目标,也是战略思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民族和全体人民,为实现这一目标继续奋斗。
  三、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
  (一)中共领导人关于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的论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据此先后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对台政策由之前的“解放台湾”调整为“和平统一”,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8]104“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7]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雅克什时指出:“中国还有个台湾问题要解决。中国最终要统一。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二要看我们经济能不能真正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8]265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都重申了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20世纪90年代起,和平发展就是党和国家制定内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思维。
  1995年1月,江泽民同志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继续长期执行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继续加强两岸同胞的相互往来和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作为和平统一的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
  2008年12月,胡锦涛同志发表《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讲话。该讲话全面总结了30年来中央对台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主张。他说:我们一定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强大动力。为此,胡锦涛提出六项具体政策主张:(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14]。这一讲话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两岸关系勾勒出清晰的“和平发展路线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2015年3月4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我们应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社,坚定不移携手实现民族复兴[12]。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再次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两岸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两岸同胞共同推动,靠两岸同胞共同维护,由两岸同胞共同分享。”[16]   (二)发展是解决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命题,也是永恒的主题。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最基本的条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只有牢牢抓住发展这个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环节,才能准确地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包括延宕数十年之久的台湾问题的解决。2015年3月4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强调,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12]。
  近代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陆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但在人均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与中国台湾地区也存在一定差距。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00 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7年增长6.6%[17]。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然而,就2017年人均GDP比较而言,中国大陆排在世界第74位,而美国排在世界第8位,中国台湾地区排在世界第37位[18]。
  台湾问题的形成肇因于国共内战和美国等国际势力插手,但也与当时两岸发展程度存在一定的落差、我们尚不具备一举解决台湾问题的实力有关。迄今为止,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属于发展中国家阶段,而台湾地区己进入后现代发展期。大陆在人均GDP和居民收入、人均受教育程度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仍落后于台湾地区。事实表明,我国距离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解决台湾问题说到底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不单是海峡两岸之间综合实力的较量,更是中美之间、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较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就容易四分五裂,乃至被国际强权所肢解。要摆脱这种局面,只有而且必须通过发展使自身强大起来,通过发展来解决我们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发展来缩小我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通过发展来创造国家统一的时机与条件。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后才悟出“发展是硬道理”的真谛,中国人民正是在经历了巨大的民族苦难后才深刻理解了这个道理。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9]“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抓住了社会运动的本质。所以,中国共产党一旦掌握了这个真理,必然会转化为领导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这决定了各领域工作的方针政策,包括对台工作和对台方略,都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40年来,大陆不断发展进步、力量持续壮大,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的力量对比差距,己对台湾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围绕台湾问题的战略态势不断向有利于大陆的方向发展。大陆的发展发挥了遏制“台独”图谋、发展两岸关系、抵御外来干涉的基础性作用。事实说明,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只要方向路线正确、上下团结一致、措施得力,一定可以释放出比资本主义更大的发展能量和后劲,一定可以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目标。
  (三)通过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从世界发展史看,传统大国的崛起几乎无一例外要靠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实现。因此,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究竟怎么走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有的国家担心中国会步传统大国的后尘,一时间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为此,党和国家明确宣示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两岸关系上则提出尽最大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从顺应时代潮流、站在历史高度、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共同振兴中华的着眼点出发的。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两岸同胞的前途命运归根结底系于民族复兴与国家统一。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家和万事兴。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强盛、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要团结起来,同心同德去奋斗、去拼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突出强调两岸同胞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为两岸同胞谋福社的基本理念。
  如前所述,台湾问题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这决定了解决台湾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必须从增强大陆自身综合实力、缩小两岸差距、开展两岸民间交流、拉近两岸心理距离、重塑两岸命运共同体入手。凡此种种均需要时间,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和平发展过程来创造条件,需要两岸同胞团结奋斗。由和平发展过渡到和平统一是成本最小、后遗症最少的选择,自然而然是首要及明智的选择。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緊密联系在一起。这一思想深刻揭示出,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决定着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台湾的前途、两岸的未来均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提出了实现和平发展目标的基本方略,即以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为政治基础,以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为重要途径,以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为强大动力,以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为必要条件。这一思想包括了一系列具体政策主张,如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加强文化交流,扩大人员往来,协商涉外事务和解决政治军事问题等。它指明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努力方向和基本内容,既表明了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决心和诚意,同时也考虑和回应了台湾同胞的需求和关切,有利于促进双方共同开辟两岸关系前进的道路。   简言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党和政府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和平发展战略作出的战略抉择,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也是贯彻国家和平统一方针的需要。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相辅相成,和平发展是创造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所需条件的必要过程,没有和平发展就不会有和平统一,反之亦然。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将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都落到实处。和平发展阶段的实质是由敌对状态向最终统一目标过渡,是和平统一的起步阶段或低级阶段。和平统一则是和平发展的高级阶段及必然走向。
  (四)通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实现国家统一提供保障和支撑
  和平发展、和平统一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单有和平的一手准备是不够的,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作后盾和保障,不仅和平统一不可能,和平发展也会面临威胁。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和平与战争的交替史,中国历史上九次大一统均是通过武力征伐才得以实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至今令世人记忆犹新,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所谓“止戈为武”,“为了和平,准备战争”,“能战方能言和”,讲的均是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战略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综合国力竞争发生重大变化。虽然和平、发展、合作的要求和呼声在上升,但围绕国际秩序、综合国力、地缘政治等的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也在滋长。一些国家和地区动荡频仍,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加大,国际军事竞争激烈,安全威胁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日益明显。
  由于中国崛起并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亚太地区现已成为国际战略竞争和博弈的一个焦点。一些国家千方百计地对我国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我国周边安全风险呈累积态势,特别是海上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家门口生乱生战的可能性增大。与此同时,敌对势力加紧进行各种渗透、颠覆和破坏,境内民族分裂势力与境外各种势力的勾连程度不断提升,暴力化倾向不断加剧,使我们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在两岸关系上,无论台湾地区内部还是国际社会,均有一些势力千方百计阻挠中国统一,企图促成“台湾独立”或“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上述背景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和军事力量,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确保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战略顺利实施。但是,我国军事实力在世界上的位次与国家地位不尽匹配,与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1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确保到二O二O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11]唯有国家军事实力强大,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可能性才能增强,反之亦然。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军事手段是穷尽和平手段之后的最后手段。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如果台湾当局永远不同我们谈判,怎么办?难道我们能够放弃国家统一?当然,绝不能轻易使用武力……但是,不能排除使用武力,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的下一代要记住这一点。这是一种战略考虑。”[8]86-87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两岸同胞要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16]《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0]《反分裂国家法》为我们迫不得已时以武止“独”,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
  军事手段能否为维护国家安全保底,最终取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军队建设的质量。只有全面实施强军战略,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军队才能有效履行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安全的职能使命。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强军兴军的实践,己取得实实在在的突破性成就。国防和军队建设已经并将继续在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反“独”促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保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定力
  2005年3月,全国人大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极大地震慑了岛内外的“台独”分裂势力。同年4至5月,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泛蓝政党领导人相继访问大陆,在海峡两岸掀起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舆论热潮。国共两党通过商谈达成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五项愿景。之后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在两岸同胞的积极参与下,岛内政局开始发生积极变化。2008年春,国民党在台湾地区民意代表和地区领导人两场重要选举中获得大胜,民进党则遭到挫败。該党发动的“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及“入联公投绑大选”也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上台为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带来契机。
  基于“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共识,两岸及时恢复了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制度性协商,先后签署了23项攸关两岸关系发展特别是台湾同胞民生福社的协议,推动双方的两岸事务部门主管展开直接接触并建立了沟通机制,推动两岸有关公权力部门就若干议题进行直接合作,双方主管两岸事务的负责人先后7次会面并互称官衔。2015年11月7日,世所瞩目的两岸领导人“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得到两岸同胞的高度称赞及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直接通商通航通邮终于得以实现,为促进人财物直接双向的流动,以及两岸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创造了条件。大陆游客赴台旅游、陆生赴台学习、陆商入台投资,从无到有且快速发展。两岸还加强了在司法、金融、食品安全、渔船船员劳务、农产品检疫检验、标准计量检验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医药卫生、投资保障、核电安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016年,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再次上台,两岸关系由此进入了发展的黑暗期,各项交流不进反退。但仅仅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民进党便在“九合一”选举中遭到惨败:在倍受瞩目的22个县市长中,民进党由之前的13席降到6席,国民党则由之前的6席增至15席,另有1席为无党籍;在最重要的6个“直辖市”中,国民党、民进党由4年前的1:4逆转为3:2,特别是国民党一举夺回了己被民进党控制了二三十年的高雄市。民进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坚持“台独”意识形态、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严重倒退,使台湾经济民生继续原地踏步,台湾岛内的政争更加激烈。
  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说明,我们主张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既定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践为台湾民众比较反思两岸关系何去何从提供了鲜活的参考范例。“九合一”选举结果也表明:台湾民众的自主意识空前提升,对两岸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大陆好,两岸关系好,台湾才会好,台湾百姓才会好”的道理,己为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所认同。这对民进党当局继续推行“台独”路线构成重要牵制,对美国打“台湾牌”对付中国越来越不利,对两岸关系重回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和平发展深具积极意义。纵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复杂因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和平发展、共创双赢是两岸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还在于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两岸关系将重回和平发展这一正确轨道。
  五、结语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事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及核心利益。台湾问题的形成错综复杂,之所以长拖不决,主要还在于我们自身的综合实力不够强大。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的基本内涵,就是要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自我,立足发展进步,通过发展增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雄厚基础和综合能力,通过推动和平发展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通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实现统一提供保障和支撑,进而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其核心精神就是:把握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牢牢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运用各种力量、资源和条件,矢志不移地致力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是统领对台工作及祖国统一大业的总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具备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基础和条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和决心。但我们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挑战,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的战略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暨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高举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旗帜,不放弃使用武力,防止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迷失方向。只有这样,大陆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战胜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01-30(1).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1).[3]严安林,童立群.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的经济路径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 (6):63-68.
  [4]郑剑.习近平对台战略思维特征研究[J].台海研究,2016(2):19-26.
  [5]孙云,陈沛超.大陆对台“巧实力”战略的构建——基于“两岸命运共同体”视角[J].台海研究,2017(4):45-53.
  [6]柯文.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战略与路径——对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核心创见的阐发[J].两岸关系,2017(10):6-9.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0.
  [8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
  [9]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J].求是,1997(18):2-23.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N].人民日报,2012-11-18(1).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12]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强调 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 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 俞正声参加看望和讨论[N].人民日报2015-03-05(1).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14]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两岸关系,2009(1)4-7.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3.
  [16]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2019年1月2日)[N].人民日报,2019-01-03(1).
  [17]國家统计局局长就201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2019年1月21日)[EB/OL].(2019-01-21)[2019-01-22].http://www.Stats.gov.c/tjsj/sjjd/201901/t20190121_1645944.html.
  [18]2017年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EB/OL].(2017-01-21)[2019-01-21].http://www.8pu.com/gdp/per_capita_gdp_2017.html.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0]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EB/OL].(2005-05-08)[2018-12-20].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5-05/08/content 5341734.htm.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性变革。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性变革,要回归国家内在政治机理。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家制度安排实现了充分凝聚共识、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目标,构筑了同心圆政治格局。在政治共同体中,同心圆政治格局通过国家政治制度予以实现。从统一战线话语来看,我国的同心圆政治格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的国家团结、一致性与多样性统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党协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政党协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刻论述了政党协商的重要地位、制度建设和主体责任等,科学回答了政党协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政党协商的行动指南。它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中国大地形成了生动实践,结出了丰硕成果,开创了我国政党
期刊
摘要:大陆高校台湾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大陆须充分发挥“主场”优势,加强台湾学生统战工作,促进其“一个中国”认同。课题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梳理武汉高校台湾学生在大陆的学习生活状况及其国家认同现状,探讨现阶段对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开展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做好新形势下大陆高校台湾学生统战工作,应明确高校统战职责,避免统战工作“缺位”;重视台湾学生政治教育,加强对台话语体系建设;强化平台交流功能,促进
期刊
摘要:探究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观认同状况,需要进行科学的实证分析。以往相关研究总体讨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观的偏多,对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观研究较少;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偏少。本文基于江西省的实证研究发现,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观状况呈现出如下特点: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拥护现有政治制度;对国家层面的价值诉求整体满意,对民主和文明的认可度有待提升;认同“自由、平
期刊
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主党派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运用新技术更好履行其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对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促进新型政党关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选取了八个民主党派及其中央、省、市三个层级的796家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号数据,聚焦民主党派的网络功能的特点与差异,采用社会实验法、内容分析法和多层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各民主党派在党的十九大前后各一周的微信影响力指数(
期刊
摘 要:统一战线百年历史形成的根本经验,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在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过程中,要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如何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是决定统一战线前途命运、能否发挥凝心聚力作用的重大问题。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可以归结为“一个根本保证、五个实现条件”。一个根本保证,即牢牢把握中國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五个实现条件,即以大团结大联合建立队伍,以探
期刊
摘要: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源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在长期共同合作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构成了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逻辑基础和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信任关系的演进,也直接反映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状况和成效。接续和增进多党合作中的信任关系,成为发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作用的基础。增进政治共识,强化协商民主,完善制度保障,体现监督成效,是系统接续党际信任、发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作用的重要
期刊
摘 要:国家治理是人类政治实践中最为重要和宏大的主题。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背景下举行的2020年美国大选,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复杂激烈的两党对峙、夹杂裹挟的诸多议题、对美国政治造成的深刻影响等因素,成为观察美国国家治理状况的特殊样本。2020年美国大选暴露出美国政治和社会领域的诸多弊病。“民主失灵说”“政治极化说”“身份政治说”“后真相时代说”“政治代际逆向演化说”等既有解释,分别从特定角度对美国国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系统回答了新的历史方位下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以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民营企业座谈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等不同场合,重申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一贯方针,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坚定了企业家对民营经济未来发展的信
期刊
摘要:社会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作为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今中国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宗旨在于破除束缚人与社会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统一战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最终将指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战线在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人际关系,统一战线重点围绕妥善处理包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