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鞋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p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睹为快】
  青铜、葵花,一人穿着蓑衣,一人戴着一个大斗笠,一人拿着渔网,一人背着鱼篓出了家门。雨丝不断,细细地织成银帘。那么大的田野,就他们两个。天空下,是一片湿漉漉的安静。他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會儿,青铜不见了——他下到水渠里用网打鱼去了,只见葵花一人抱着鱼篓蹲在那里。一会儿,青铜又出现了——他拖着网上来了。两个人弯腰在捡什么?在捡鱼,有大鱼,有小鱼。或许是收获不错,两个人都很兴奋,就会在雨地里一阵狂跑。回来时,那鱼篓里尽是活蹦乱跳的鱼。
  两个人常去那片葵花田。那些葵花都已落尽了叶子落尽了花,葵花田显得疏朗起来。一只只葵花饼上,挤满了饱满的葵花子。或许是因为这葵花饼太重,或许是它们实际上已经死了,它们一株株都低垂着脑袋。青铜是陪着葵花来看葵花田的。他们会长久地坐在葵花田边的高处。看着看着,葵花会站起来,因为她看到了爸爸——爸爸站在一株葵花下。青铜就会随着她站起来,顺着她的目光向前看——他只看到了一株又一株的葵花。但青铜却在心里认定,葵花确实看到了她的爸爸……每当他从葵花的眼中看出她想去葵花田时,就会放下手中的一切,带着她走向葵花田。
  (节选自《青铜葵花》)
  【阅读手记】
  《青铜葵花》是一部以人间“真善美”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之间的故事:因为一个特别的机缘,七岁的城市女孩葵花和不会说话的乡村男孩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但在十二岁那年,女孩葵花被命运召回了她原本所在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着芦荡的尽头,遥望着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选段就属于《青铜葵花》的第四部分,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葵花与青铜在一起度过的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读后令人回味。
  【提升空间】
  1.选文中的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通读全文,你认为女孩葵花为什么总喜欢去葵花田?
其他文献
五天半的军训犹如秧苗成长中必经的风雨,虽然吹黑了我们的脸庞,虽然从未体验过这样的生活,却锤炼了我们的意志,提高了我们的思想境界,改变了我对以往不重视的、许多可贵东西的认识。  当我们满怀好奇、兴奋,一路高歌来到军训基地后,每天一切活動听哨音的纪律让我深感军营生活团结、紧张、严肃的气氛。高节奏的训练让我意识到平时锻炼的缺欠;被罚做俯卧撑、深蹲起的吃力和尴尬,让我明白犯了错就应该接受惩罚;向胃里倾倒似
期刊
有这样一个人,他被誉为我国载人航天奠基人,有着“‘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和“导弹之父”等诸多称号。  他回国效力,让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他功勋卓著,世界瞩目,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宛如荷塘上风度翩翩的君子——他,就是钱学森。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从前,我对这句话不以为然,直到今
期刊
我们花城中学是诗的校园。花丛里,果树旁,小径边,到处可见古诗令牌,诗配景,景析诗,构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盛景。  走在诗歌大道上,我们学会了用精美的诗句赞叹大自然。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时,便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了;细雨飘起,便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每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便知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到了。直到过春节才
期刊
群山不走,彝山的女人也不会走,因为她们有根,不会像那些被风驱赶着,走得五零四散的流云。对于她们,故乡是用来爱恋和敬惜的,是用来耕种和收获的,故乡是她们的摇篮、婚屋、产床和坟墓。不像山外一些人,故乡被他们轻薄地用来歌颂、诅咒、凭吊或遗忘。  彝山男人的日子大多属于一匹马、一把刀、一壶酒,一只烟筒。而她们的日子大多在背上、肩上、手上、脚上。彝山的天,似乎比别的地方漫长,但她们却有干不完的活:浆洗,挑水
期刊
【夏雨粗犷】  夏雨,听起来酣畅、粗犷,干脆得像北方小伙的情,炽烈如焰,豪爽奔放。雨大时,雨点猛烈地敲击着窗户,珠落玉盘般清脆悦耳,伴随着隆隆的雷声,雨仿佛在跳跃、升腾,在宣言,在陈说心曲……夏雨淋漓尽致,肆意泼洒,用它梦幻般的声音勾勒出一个激情的世界。夏夜听雨,不由得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似火焰飘动的红高粱和波涛般汹涌的麦浪。夏夜雨声,是流动的天籁之声,是自然
期刊
与共和国同龄的父亲,已经步入老年人的行列,岁月染白了他的鬓发,光阴摧弯了他的腰身,再也看不见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我很想为父亲写点什么,可始终不成篇章。或许,某些看似淡然的东西,其实在内心深处总是慎重又慎重的,所以才不敢去碰触吧。提笔书写父亲,顿觉要写的太多太杂,不知从何写起,还是先说说童年的记忆吧。  父亲是教师,其才学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老区算是较有名气的。这可能源于爷爷作为私塾先生的传承。父亲写得
期刊
多么想看见你的笑
期刊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字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个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在鲁迅的作品中,无论是写人
期刊
【文段示范】  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只破毛笔。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他笔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
期刊
葛兰西是一个体弱多病的驼背的孩子。家里人给他做了一个带铁环的胸圈,让他套在身上,并把他挂在天花板上。大家以为这是把他弄直的最好辦法。然而他背后突起的部分却越来越高,长大之后的葛兰西身高不足1.5米。  然而,正是这个驼背的意大利人,却以他非凡的创造性的思想震撼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匈牙利学者胡萨尔认为,葛兰西是“列宁逝世后最深湛和最多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一。”但同时,他也是本世纪少数的几名真正的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