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合作:备课组的价值新取向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95381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层推进,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课改的关键在于学校内部和教师自身的变革,由此,校本课程、校本教研等课改理念相继提出。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作为校本教研的“重头戏”和“亮点”,在各地备受青睐,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及研讨机制日趋完备。但不少学校备课组的活动实效却不容乐观,原因在于各地重在对备课组活动形式的关注,而缺少对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的有效引领,使得备课组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反思。本文即从内在层面思考如何促进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效乃至高效。
  
  价值错位:备课组活动的误区
  
  既然备课组具有如此巨大的效能和优势,按照常规,备课组活动应该成为教师最为喜欢的教研方式。但在实践中,这些优势却并未发挥相应作用。问题的症结何在?
  
  1、功能错位化
  备课组指向教学的有效性。备课组的功能就是应当研究如何使本组教师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然而,当前对于备课组的功能定位却不够准确:一是狭隘化。将备课组的功能仅仅定位于完成教案上。再是泛化,要求教师提高教科研水平,写几篇教后记,发几篇案例反思。与教研组、教科室的功能混淆。
  备课组的活动不能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水平,在实际教学中起不到应有的引领作用,备课组开展的活动成为一种形式和包装,附加很多无效的东西,占用大家的时间,当然不能引起广大教师的激情投入。
  
  2、管理形式化
  当前学校管理的很多问题都是只“管”不“理”。很多学校高度重视备课组建设,对备课组实行了制度化管理,一般每周都有至少一次备课组活动,并落实了“四定一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有记录),然而,所谓的管理也只是看规定时间内人员是否齐全,看会议记录是否正常记载,这些表层的制度和检查不能根本触动内在的实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任务型、形式化、应付式、低效益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有:
  (1)集体备课成了“集体抄袭”。备课组为了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通行的做法是将每学期的备课任务平均分给各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进行电子备课,打印出来并分发给同年级的任课教师。而其他任课教师对此却思考甚少。应该说,这种形式没有错,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让教师回到“抄写”教案的“蛮荒时代”。但我们要做的是加强教师的“二次备课”意识和相应检查的力度。
  (2)集体备课成了“主讲人独白”。在集体备课时,往往由承担备课任务的教师担任主讲人。集体备课时就听主讲人独自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环节,其他老师不参与,或者即使提出看法,也因缺少准备而不够深刻。
  (3)集体备课成了“集体谈心”。集体备课时,教师感兴趣的话题往往不是教学,而是生活琐事和社会轶闻。集体备课活动成为一周以来大家交流感情、聊天谈心的时间,导致集体备课的时间严重缩水,名存实亡。
  
  深度合作:备课组活动的突围
  
  如何发挥备课组的优势,提高备课组的活动实效呢?这就必然要求管理者将视角投放到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的引领上来。从功能的重新定位到内在价值的深层诉求,备课组也要实现一些本质的变革:
  
  1、从“召集人”到“研究体”
  以往的备课组里,备课组长常常承担着召集人的角色,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要求。备课组长在学期初制订好各人集体备课的任务,在每次活动时召集齐全人员,就完成角色使命了。
  作为实践者,教师这个与一切专业理论研究者一样有着自己特定的知识和思想,有着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在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时,只是提供一份教案,显然不适合这个角色形象,也不是一个合格的角色形象。
  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中,提供教案仅仅应该是一个开始,或者是一种准备。而在当前很多学校集体备课活动提供教案后也就万事大吉的现象并不鲜见。我们应当以此展开有效课堂教学的深入研讨,以小学数学组为例,可以设计如下具体的板块:
  (1)以教材解读为抓手,设计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案
  很多教师教学出现偏差,往往就是教材把握不准、目中无“学生”。集体备课应当认认真真地看教材,仔仔细细地找教学核心目标,透透彻彻地确定知识生长脉络,妥妥帖帖地处理好每一道习题。从教材解析开始,在对教材把握到位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研讨,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看教材,就是要弄明白这堂课我要教什么。要清楚学生与以往获得的不一样的新知识是什么,和以前的知识有什么区别,现在要发展到什么程度,后续发展有哪些。弄清这些,教学才能心中有数。
  找教学核心目标,就是要确定本节课起支撑作用的知识概念。课堂教学要将这些概念讲清讲透。
  确定知识生长脉络,就是要把握知识的生长发展过程。教师要能根据知识的生长过程,寻找到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处理好每一道题,就是弄清编者的目标达成意图。课本習题往往体现了编者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目标。通过对习题的分析,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挖掘习题内涵,发挥最大综合效益。
  (2)以试做习题为抓手,找准课堂上的关键环节
  试做习题可以让教师感性地把握教学中学生容易混淆、‘容易错误的地方,也可以感性地把握教学设计中的疏漏,从而改进教学设计。
  (3)以课后问题回放为抓手,做好查缺补漏工作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作为教者,必须及时、有效地反思,改进工作效益,否则会“积重难返”。每次集体备课时,要留足教师交流课堂问题、困惑的时间,原因在于:首先备课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经验基础,更容易产生共鸣、有话可说;其次交流这些问题,可能有的老师重视了,有的老师还没有觉察,可以互相提醒;再次可以让大家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另外还可以帮助教师鉴定自己遇到的是什么问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由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从“分享者”到“共同体”
  集体备课教师的最大收获就是分享了其他人的教案,然而对教学中各种独到的想法、经验往往不愿意奉献。其根本原因不是教师没有合作精神,也不是教师不愿智慧共享,而是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在影响教师的选择。
  现在很多学校对于教师工作考核的依据就是考试成绩排名。即使成绩相差零点几分,甚至零点零几分,也要分出先后,而名次则直接决定教师的各项工作成果。所以,教师之间,包括同一所学校内部也搞恶性竞争,过度竞争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保守,甚至带来拼体力提高成绩的恶果。
其他文献
老师们:  这段时间,我为全体教师共写了七封信,对于每封信,我都满怀深情和厚望,在骨子里,我始终觉得每位教师都有一颗上进心、自信心和善良心,但为什么许多教师说,自己的进步还是那么缓慢,自卑常常侵袭心头,总感觉力不从心,事倍功半。其实,只要你想改变现状,思考当下的身边教育问题,甚至于怀疑自己还能不能当好一名教师时都会有同样的焦急心态,这就是自省迸发的力量,也是迈向专业成功的第一步。这里,我要和大家谈
何为绩效工资?简单地说,就是按业绩、效益计算工资,给予不同报酬。国务院会议在部署绩效工资工作时的表述是,“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绩效工资不绩效”,绩效工资激励的“正门”虚掩着,而平均主义的“偏门”敞开着;学校以人为本的“正门”虚开着,无视教师权益的“偏门”潜滋暗长着;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正门”紧锁着,管控僵化的“偏门”
2010年,山东省滨州授田英才学园确定了创建道德学校的目标。  所谓“道德学校”,“道”即“人道”,是做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学校中“人道”的底线,即尊重法律赋予孩子的权利,“把权利还给孩子”。“德”即“良知”,是做人的本能、本性———学校中的“良知”,即担当天下的精神,敬畏生命的情怀。“道德学校”是唤醒教师教育良知自觉的过程,也是教师“道”与“德”永无止境、不断完善的过程。  就这样,“道”与“
信息技术课程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宗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新教材利用全面实施之际,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旧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基本操作即可,完全忽略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新教材和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节语文课上,在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句话时,我问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原以为这样的事例孩子会举不胜举,可回答的情况却令人很尴尬——孩子们面面相觑,竟说不出“人人为我”的事例,嘴里还一个劲地说:“好像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啊?好像没有啊。”当我提问有没有“我为人人”这种事情发生过时,这一下,孩子们来劲了,举手的特别多,大家争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习惯的重要性。无独有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道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小学生如果养成了好习惯,那个好习惯有可能会成为他终生发展的基石,从这个角度来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作为一所窗
话题简介  什么是名校?“升学率高就是名校?”“有特色学校就是名校?”“按上级部门评估标准创建的就是名校?”  任何一名有志向有抱负的校长都会为创立名校品牌而奋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少成功的校长在创立学校品牌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一些学校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作为校长(教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学校能称之为名校?名校应如何创建?
一、“教”是教研组建设的主阵地,要努力抓好课堂教学  “教”可作“教学”之解。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开卷考试形势下家长和学生普遍视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为“副科”,学科遭冷落,逐渐趋于“边缘化”。教师一味地哀叹、抱怨无济于事。唯有追求有效教学,构建和谐课堂才能改变这一现状。为此,教师要努力做到:  1.明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在认真研读教材与教参的基础上科学、准确地确定
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费应以岗定补阳光透明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经费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有关地方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教师生活费补助管理工作,确保严格规范,阳光透明。  《通知》要求,要结合教师实名制管理系统建设,建立以身份证信息为基础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申领信息库,实行实名制管理,防止虚报、冒领、套取补助资金。要严格落实“以岗定补,在岗享受,离岗取消”
新疆近日召开2015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视频反馈会,明确提出将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业水平抽测工作,加大均衡化评估验收中教育教学质量抽测评估的赋分权重。  今年新疆在对14个县(市、区)的督导评估验收中,首次尝试开展学生学业水平抽测工作,并将抽测结果作为衡量均衡化达标的重要因素,合理运用到评估结论中。自治区要求各地转变观念,将工作重心从追求硬件均衡转移到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上来;各地要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