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丫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丫是张娟的小名,今年12岁,在家排行老三,她是从苏州下放到我们生产队的,上初中一年级,与我同班。
  三丫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扎着两个爬爬角辫子,笑声出来时,脸颊上露出两个甜甜的酒窝儿,比任何一个女同学都美。一次上作文课,老师出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次”,三丫写的作文成为范文被语文老师当堂朗读,她写了“我第一次见父亲哭’’,她在文中说她父亲在下放前是苏州市政府办公室秘书,“文革”开始时因“包庇”市长,造反的红卫兵连续批斗了她父亲一周。一天,她父亲受批斗后回到家,她看到父亲像受了委屈的孩子号啕大哭,哭得她也跟着父亲哭起来,父亲看到三丫跟着他哭得伤心欲绝,反而不哭了,于是,只要父亲受批斗后回到家,她就哭起来,此后,父亲受批斗后再也没哭过。一次,父亲对她说他不会再被批斗了,他已主动向苏州市革委会提出下放到苏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秋收时,生产队仓库要存放粮食,三丫一家就拆成两份,其中三丫和她哥分在我家住,她父母住在我隔壁邻居家。我比三丫大两岁,她叫我王二哥,每天与她一块儿上学时要路过一个大河堤,她提议我与她赛跑,看谁最先跑到大堤,结果总是她第一,三丫告诉我,她在苏州上学时是苏州三中小学段百米赛跑冠军。在班级我坐在她后一排,她同桌常常欺负她,说她是“黑五类”,我像哥哥呵护小妹妹般,操起小板凳就砸向她同桌,三丫眼疾手快,一双小手在半空中拦住了板凳,板凳重重地落在她稚嫩的小手上,顿时手面由青变紫。
  在城里生活惯了,乡下的生活,三丫很不适应,一年后的三丫没来时那样漂亮了,眼睛无神,脸色蜡黄,精神大不如前,但若语文老师喊她读书时,声音却是清脆响亮的,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韵味,班里诸多同学煞是羡慕,我也仰慕她的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到了第二年秋收時,她父母亲建了一个小青砖做屋基的土坯茅草房,一家人终于又住到了一起,她家在离我家不到一块田远的地方。
  升高中那年,我考进乡里一所高中,三丫进了隔壁大队的一个高中教学点,她在高中教学点待了不到两个月,她的父亲就平反了,苏州市政府来人向她父亲当面宣读了平反决定书。三丫随父母回城前一天,她跑了十多里路到我学校告诉我,说她明天就随父母回苏州了,叫我将来如考大学就报考苏州附近的学校,她说她在苏州等着我。后来,三丫没等到我上大学,因为我没考到苏州。
  30年后,她哥哥来射阳考察洽谈投资事项,顺便到曾经下放的我们大队看看时,我才得知三丫早已不在人世。原来,三丫在回城的第二年,因救一个落水的小孩儿,永远地走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时光总会在某个时刻,让我们迷失在昨天与今天之间,把二者之间的距离切割得很近,又拉伸得很远。  我是在开车经过女儿曾经就读的学校门口时,突然迷失的。那一刻,我無意识地踩了一脚刹车,惊扰了戴着耳机听歌的女儿,她坐在旁边,问我,爸爸,你看到了什么?我回过神说,看到了你走出校门口,脸上有幸福,也有沮丧,有兴奋,也有忧愁。  女儿摘下耳机,朝校门口望。此时,校门口车辆依旧拥堵,人群密集。在这个时间点,这是一
期刊
1979年8月30日清晨,我跟往常一样吃过早饭。  母亲对我说:“晓林,这学期你到石子小学读书,我和你爸跟家住石子街上的婶娘说好了,你吃住都在她那里。”于是,我收拾好生活所需,遵照母亲的吩咐,踏上了异地求学之路。而对于婶娘一家来说,突然多了一张嘴巴,原本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尽管如此,婶娘用她淳朴善良的母性情怀待我,如同疼爱亲生儿子一般。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忙着生火做饭。开学后没几天,她特地到商
期刊
陪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  雨水顺着马路由高坡向低处流淌,淹没了井盖,洗净了驶过的车轮,我的思绪随着雨水上涨,漫延到我的童年——  那个骄阳似火的暑假,田野里到处散播着丰收的喜讯。父母亲望着南边犯愁,他们必须赶在那团乌云飘来前,将水稻割完,把脱粒的稻谷平铺在晒谷场和屋顶平台上,利用乌云裹挟而来的强烈热浪和强劲疾风,草草地让稻谷迅速脱水,
期刊
去年冬天,父亲因癌症晚期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在老家由母亲照料。  我每周回家给父亲送止疼药。可那周一场雪整整下了七天,山区道路因冰雪被封,父亲的止疼药却即将用完,想着家里的艰难,我日日哽咽。挚友得知后安慰我:“你不必太难过。待高速通车,我同你一起把药送回。”  得知高速通车后,我们便启程。车穿过长长的隧道,便进入了白茫茫的山区。下高速离老家还有二十多里地,车开到了一条60°的长上坡路段,在半坡
期刊
我的忘年交不少,杨西京算一位。  杨西景老师1951年出生,我1966年出生,相差15岁,但志趣相投,交往起来丝毫没有代沟。杨老师从军19载,地方工作16年,他笔耕不辍,先后发表新闻、文学作品上千篇,是个大名人。我对他仰慕已久,但真正交心是在三年前。从那时起我们开始合作,创作了长篇小说《跃马赵沟岭》,中篇小说《那座军营,那群士兵》《归田不解甲》《啄命图》等,都发表了,其中《那座军营,那群士兵》获第
期刊
1970年,村里发洪水,外公为了抢救村里的落水儿童不幸离世,本来殷实的家庭一下子没了顶梁柱。  母亲姐弟四人,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姐姐从小不会说话,人家都叫她啞巴。外公去世那年,大舅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大舅很小的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右脚发育不良,只能依靠拐杖生活,但大舅从小聪明伶俐,是块读书的好料。外公的突然离世,犹如晴天霹雳,无情地击碎了这个美满幸福的家。  此后的日子不管有多大的苦,外婆都得
期刊
周官姓周,但真名不叫周官,叫什么,记不起来了。  周官官儿不大,大队保管员,实权却不小。生产大队收益的每一笔公款现金,集体仓房存储的粮食、种子、薯豆、烟叶,统统归他保管。那时乡村没有固若金汤的保险柜,银行储蓄网点也很不发达,有时候大队收入的现金就装在一个小铁壳提箱里。偶或就会看到周官将其紧抱于怀,小心翼翼地行走于村路上。周官行路,身上发出不同凡响的动静,那是一大串钥匙别在裤腰上互相碰撞发出的金属之
期刊
我叫非香亦,已经4岁半了。  8点钟,妈妈准时回来把我叫起床,帮我换上了两天前就洗好的漂亮的彝族衣服。因为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彝族,今天又是第一次送我去幼儿园,爸爸妈妈都很正式,说是要打扮一下,第一天去学校不能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一边吃早饭,一边高兴地想,幼儿园里应该有张老师吧?张老师其实不是老师,他在我3岁时教我读书,爸爸告诉我他是一个警察,可能是怕我不听话的缘故,而我也从来没有见他
期刊
今天是父亲节,我是从女儿女婿发来祝福信息中得知的。这让我没有缘由地想起了我的父亲。  父亲生于1933年,六岁时就成了孤儿(爷爷去世,奶奶下堂改嫁,姑姑已出嫁),与一个我称之为六爹的长辈生活,直至长大成人,成家。父亲有三个女儿三个儿子,印象中父亲很是得意。父亲说他读了半年私塾,对于读书他非常推崇,也因了读私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父亲就被当时称之为“四清运动”的工作队选中,当时称为半边户,在乡里乡亲
期刊
石桥水冷,每为众生时雨滂。  汪庄桥这座石桥,曾是村里男女老少爱去的地方。村里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要吃水,都要在晨雾缭绕的清早或夕阳弥散的傍晚,用扁担挑着两只一路叮当作响的水桶,来到桥南的几级石头砌成的石阶上,弓下腰将系在扁担梢头的一只水桶“啪”的一声甩入水中,轻摇几下使清澈照人的河水灌人桶中,单手用力向斜上方猛地一提,一桶水便打好立在没水的石阶上,端端正正、碧波荡漾起来……腾出手再甩出另一只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