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黑与欧洲白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ai9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纽约客将永远穿黑色,直到他们找到更深的颜色。
  午后,我在楼下露台的树荫底下喝茶发呆,突然想起小时候的一个场景:梅雨季,我用乌贼中间抽出的白色弧形骨棒反复擦拭刚洗净的白球鞋,鞋子渐渐白得透亮。身边是栀子和茉莉的清香,有时还有绣球和芍药,都是我喜欢的白色香花。
  成年后,我的深色衣物越来越多。搬到纽约后,我便堕入黑色海洋。多数纽约女子的衣橱里有超过两件以上的黑外套、黑大衣和小黑裙,更不必提黑鞋子和黑手袋。男士也多数穿深色。华尔街更是权力西服的天下。下雨天,多半也是人手一把黑色雨伞。
  当然细看之下,也不全是黑色,还有不少低调细腻的海军蓝。纽约客十分懂得在质感和层次上微妙搭配,并不刻板单调。
  有人奇怪,在时尚之都纽约,黑色为什么永不落伍?一季一季,最畅销的为什么永远是黑色?在这个全世界最为多元的大都会里,黑色将其中的各色人联系起来,却不湮没他们的个性。在黑色面前,众生平等,和而不同。
  《纽约》杂志有个老牌栏目“21 Questions”,向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纽约名人提问。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人成为纽约客? ”让我印象最深的回答是:“纽约客将永远穿黑色,直到他们找到更深的颜色。”
  有好事者追溯,自荷兰人在纽约建市,直到18世纪,布料都是由英国进口,且多为暗色面料。一方面,当时城市尚在建设中,街上没有人行道,尘土飞扬,人与牲畜共享通路;另一方面,虽然纽约当地开始设立织染工坊,但染料成本高昂,交易也受各种繁文缛节约束,黑色可以长久持续,不失为务实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在日光灼灼的大漠、非洲高原和潮湿炎热的东南亚,外来的殖民者(尤其白人)总是穿一身浆洗得发亮的白衣。即使汗流如雨,男士们还是镇定自若地穿着一丝不苟、无懈可击的三件套白色西服。
  除了便于散热之外,白色异常脆弱金贵,需要随时有人濯洗呵护,或许这也是彰显权势地位的一种方式吧。
  电影《走出非洲》中,凯伦的衣服多数是深浅不一的白色和土地色系:从干练飒爽的马裤长靴狩猎装,白衬衣加领带,到米色长裙的庄园女主人打扮,再到随着留声机中音乐曼舞时的镶蕾丝白色裙子。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在溪涧边凯伦披着白色大毛巾,头后仰,爱人丹尼斯为她洗头,从白色瓦罐中倒下清水,一面还背着柯勒律治的诗句。此时日光明媚,空气清透,两人相悦的神情如此浪漫动人。
  我的白衬衣情结则始于一帧时装设计师格蕾夫人的黑白旧照。照片中的她侧身而坐,柔顺如水的白色尖领丝衬衣,深色丝长裙,头发藏在深色头巾里,神情若有所思,温婉沉静。
  几年来,我辗转穿过好多种白衬衣,质地廓型上的不同,也带来感官上的不同。没有什么比白衬衣更美,但也更难找到完美的了——每一个有微微完美主义倾向的人都会同意我吧。
  黑与白,仿佛夜与昼,又如月圆月缺,合起来才是完整美满。刚工作的时候,我不无奢侈地买下过一条白色雪纺裙子。那条裙子,只穿过一回,见过一个人。有些衣服,像落樱一样,只存于一季。我始终觉得,年岁渐长,看世情自当越发分明,黑色也许是在人群中保护我们的小小盔甲,而内核,我总是想要保留纯粹的白色光亮。
其他文献
现将我们对晚期癌症病人疼痛措施及心理护理分过如下:1 适时合理使用镇痛剂治疗量的镇痛药能选择性抑制痛觉中枢的有关部位,提高痛阈,导致痛觉减轻或消失,减轻了病人的不快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工业生产以较高速度发展,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市场和外贸出口更加繁荣,工业产品销售随之增加。但产品销售率仍低于正常水平,产大于销的状况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