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玉华:坚定地走在战“疫”一线

来源 :宁夏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11023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从病区出来的关玉华已脱去厚重的防护服,在头罩、口罩、医护服包裹下,唯一能看清楚的是她的雙眼,目光炯炯,透露出职业的洞察与敏捷。
  “我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疾病科的护士长,我叫关玉华。今年52岁,工作32年,中共党员。”关玉华的自我介绍如倒豆子般,干脆利落清晰流畅,从中不难感受到她对自己职业的一份自豪。
  疫情“飓风”下,关玉华所处的岗位正是“风口”之下。从1月22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启动疫情预案的第二天开始工作,直到2月27日,关玉华没有休息过一天。
  疫情来袭,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增设了发热门诊岗、隔离岗、标本运送岗等岗位,同时,相对以往的固定班次也采取了动态管理的方式。护士的工作偏重于消毒隔离,从医务护理到生活护理,工作量在成倍增加。由于疫情带来的恐慌,患者的心理调适也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心理护理的工作量随之提高。作为感染疾病科的护士长,组织、协调、沟通、布置……关玉华要事事冲锋在前,事事叮嘱操心。
  繁忙的工作中关玉华如履薄冰,她要把工作做得比平时更实更细,因为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也是重中之重,防护工作稍有闪失就会增加医护人员的感染几率。
  这一个月,处于“连轴转”“超负荷”的关玉华,早出晚归,没有按时下过班。上班时,穿梭于病区,电话铃声不断,科室的、病房的、护理部的、急诊的、院感的、检验科的……从早到晚电话不断,因为不停说话,嗓子哑了、咽炎犯了。即使下班回到家,她还是继续忙工作:答疑解惑、协调紧急事宜、排班、整理当天数据……夜已深,电话却仍然在线。
  连续多日的高强度工作,打乱了关玉华的生物钟。一段时间,她常常凌晨三四点醒来,一想到要做的工作便无法再次入睡,只好梳理当天要做的事情,记满手机的记事本。一大早她匆匆吃几口早点便又踏上了上班的路途,投入到一天紧张的工作中。
  “疫情严重,关乎所有人,更关乎整个国家。我是护士长,是共产党员,这是职责所在。”关玉华的回答铿锵有力。
  忙碌辛劳工作之外,关玉华表达的最多的却是对同事们的感激之情。团队的女同事大多数都兼有另一个身份:母亲、妻子,她们单薄的肩膀也在担负着家庭的职责。排班的时候,关玉华总会问谁有特殊情况需要照顾,可没有一人提及,都说护士长你排班吧,我们都给家里说好了。“每次听到这些回复,真的让我很感动。 ”关玉华说从一开始就没有人是孤身作战,“医院从领导到其他部门,统筹调度、规划配置、协调合作都做得非常好。‘第一梯队’刚上去,其他科室就把精锐人员组织起来形成‘第二梯队’备战,有条不紊、科学有序,这是一个团结协作、温暖安全的大家庭。”
  疫情的突然一击,让关玉华在短短一个月里感受了许多东西:同事的真挚情感和集体所给予的温暖总是能让人充满力量,留观患者的热忱感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担当。
  在诸多的感谢里,也有属于家人的那一份。“我母亲70多岁,两年前因脑梗丧失说话的能力。节前我本来答应母亲接她来银川过年,结果不能如愿了。通过视频向妈妈解释,她不住点头表示能够理解。”关玉华低垂眼睑,语速慢了很多,感动中透着深深的愧疚。
  疫情危难之下,像关玉华这样的医护人员千千万万,她们默默无语、朴素平凡,她们坚守职责、履行使命,用朴实的信念和坚定的行动,守护生命、捍卫家园。
其他文献
“20200202”,注定是个好日子。因为我们家壮宝今天终于不再发烧了!回忆起援鄂这几天的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1月27日接到医院领导指示,我毅然报名参加了此次行动,踌躇满志地踏上了逆行者的征程。从清晨8点出发经过近16个小时的大巴—飞机—大巴的路程,就在我们即将到达此次援鄂目的地湖北省襄阳市时,妻子的电话响了。接通电话后妻子告诉我壮宝今天晚上突然发起烧来,量了体温是38.7摄氏
期刊
每一位逆行的医护人员,都是一道光,都是眼里藏着星辰大海、心中怀有人间大爱的天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批批宁夏援鄂医疗队队员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为大家,战斗在湖北抗疫第一线。  他们的日记,简单地记录着宁夏援鄂医疗队一往无前、共同战“疫”的琐碎片段,也记录着一个个暖心的故事。  我们都只是平凡的人  抵达武汉已经7天了,在这一周內,紧张与忙碌占领着每个人的精神高地,仿佛时间停滞,变得不分昼
期刊
我和你  在这同一片热土上生活  也许因病  我在医院里遇见过你  虽记不清你的模样  但也许你温暖的手  曾给我量过体温把过脉搏  曾给我测过血压开过药方  你精心地为我做了许多  可我没有记住你是誰  正当我们要欢度春节的时候  突发一场新冠病毒灾难  疫情期间我足不出户  不见爹娘和亲朋好友  而你却毫不犹豫  奔赴疫情严重的湖北  和你的同事始终坚守在  随时可能会被感染的岗位  你感动了
期刊
今天是2020年2月18日,襄阳城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我的心情格外喜悦!因为我们细心照料了半个月的81岁的胡爷爷今天解除隔离,要出院了!胡爷爷当初转到我们隔离病区的时候情况很不好,发热、咳嗽、喘息等癥状特别明显,血氧饱和度只有八十多,进食很少,不能平卧,生活无法自理。说实话,当时我真为老爷爷捏了一把汗,担心他挺不过去。从接诊老爷爷的第一时间,我们详细了解病情,医疗组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并积极外请专家
期刊
目前,随着各行各业的陆续复工复产,银川的一些重点建设项目也开始进入复工阶段。3月5日,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项目获得批准可以复工。为了保障工人安全顺利返银,项目部组织车辆,采用分批進场、点对点运输的方式将工人运送到项目工地。  “36.5度,把你的身份证 、健康证明拿着, 在那边登记。同时,还要登记你14天的行程记录。”  3月6日,4辆载着来自青铜峡市、海原县、同心县三地的70名工人的大巴车驶进银川
期刊
今天是我来到襄阳的第14天,昨天我夜班,去病房接班的我好开心,因为,好几个病房都空了,还有好几个病房里只住了一个病人。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听说医院要将所有病人整合归在二病区,由我们宁夏医护团队接管,这是信任也是挑战,我们一定不负组织重托,站好自己的这班岗。  我们所在的襄阳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都是确诊病人,记得我们刚到的那天,医院有157例确诊病人,我在的三病区有41例,而昨天接班的时候,病区只
期刊
武汉的夜很静,2月21日凌晨一点半,路上唯一的一辆公交车载着我们宁夏的护理姐妹,疾速驶向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那里灯火通明……  经过仔细的交接班,有的查对医嘱、有的巡视患者、有的?核对药物、有的为明天要采集的咽拭子做准备,姐妹们一个都闲不下来。  我去巡视病房,生怕防护服和靴套的相互摩擦声吵到患者,便压低了脚步,轻轻地走着,看到大家熟睡的样子,我安心了许多。  就在这时,我发现前面B926床的熊姐没
期刊
今晚是我第二次进病区。提前40分钟赶到医院穿防护服,进去是19点45分时。跟上一班张静娴护士长交接班时,刚好来了一位发热留观病人。不知道是眼镜上的碘伏涂得不够,还是护目镜洗手液涂得不充分,我的眼镜像被蒙上了一层纱,想看清却看不清很痛苦。隔着两层手套摸病人的手,感觉很凉,估计是末梢循环不好,摸不到血管,看著只有条青印子。看不清,实在没把握扎针,便叫来张护士长帮忙。两层手套两个眼镜,张护士长一针成功。
期刊
自2月4日,接到支援湖北抗击疫情的指令,我们护理团队来到武汉已经4天了。几天里,每天都有宁医大的老师给我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知识的培训,反复练习穿脱隔离衣的操作,每次都有考核,考核合格才能进入方舱医院。虽然繁琐重复,但是我们都明白,这都是保障我们人身安全最重要的措施。  2月9日,接到指令,凌晨3点开始进舱上班。凌晨1点我们坐车来到客厅方舱医院,经过1个小时穿隔离衣、防护服,互相检查合格后,我们
期刊
庚子新春,面對突如其来的疫情 ,医疗行业首当其冲,其他相关部门紧随其后,很多人放弃了假期,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冲到抗疫第一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发生了很多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故事;在生与死的抗争中,涌现出很多英雄式的人物。  我们每天都在被感动着,同时,记录下这份感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