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更要身教

来源 :教材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xi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们到区一所乡镇完小检查校舍安全。恰巧赶上学校中午放学,孩子们在老师疏导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出校门,我们的摄像师拍下了这样的一幅场景:不知谁扔了一张废纸片在大门口的路道上,从我们身边共走过4个班级学生6位老师(有推车的,也有步行的),近200双脚从这张纸片上踩踏过,最后还是值周老师送完了放学的孩子捡起的。
  下午,我们把这段视频播放给另外一个班的学生看。观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看了这段视频,你想说些什么?”孩子们的发言热火朝天,有的说要爱护环境不能随便扔垃圾,有的说乱扔垃圾不尊重别人劳动是可耻的,还有的说发现地上有垃圾要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可现实中的孩子为什么言行不一?
  视频中的情形绝对不是偶然,更不是个案。保护环境、尊重别人劳动、不能随便扔垃圾等大道理,老师和学生都懂,可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躺在地上的纸片置若罔闻?笔者认为,它反应了我们养成教育中的缺失。
  记得五岁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和邻家的几个小伙伴在屋后的树丛里捉迷藏,不经意躲进了三奶家的玉米地。看到那微风摇曳着红胡子的圆鼓鼓的玉米棒,顿时饥肠辘辘,经不起那香喷喷黄澄澄的烤玉米的诱惑,顺手掰了一个,慌乱地揣进怀里,悄无声息地溜回了家,偷偷地塞进炉膛里。虽然心里的“小鹿”蹦跳个不停,但还佯装若无其事与邻家小伙伴们继续捉迷藏。
  因惦记着那烤玉米,不一会儿就回家了。还没进门,迎头碰见那疼我、爱我的慈祥的奶奶。因为心虚,我不敢正眼看奶奶,低着头,想从奶奶身边溜之大吉,可偏偏奶奶还是叫住了我。
  “仨儿,我问你个事,灶膛里的玉米棒哪来的?”奶奶问。“什么玉米啊,我不知道。”奶奶语重心长地说:“人总会犯错的,但知错要改。奶奶希望你能说实话,那玉米是从谁家偷的?(因为我们家房前屋后没种玉米,种的是大豆)”我看再也无法抵赖了,就只得低头认罪、如实招供。奶奶一向慈祥的脸变得铁青,拉着我的手说:“走,咱把玉米还给三奶家,向三奶认个错儿。”
  来到三奶家,他们一家人正在吃晚饭,三奶忙招呼我们坐下。奶奶没有坐下,忙着向三奶赔不是:“妹子,对不住!是我教育无方,仨儿偷了你们家嫩玉米,我给你们送来了。”三奶忙说:“老姐您说的是哪儿的话呀,小孩子家不懂事。再说,我们家的玉米多的是(其实那时没有谁家的粮食够吃),把玉米拿回去给孩子解解馋。”奶奶执意不肯,还不停地说:“对不住”。看着奶奶羞愧的神色,听着奶奶喃喃的话语,我恨不得一头钻进地缝里。
  事情已经过了四十多年,可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奶奶虽然没有骂我,更没有打我,教育我的话语也不多,但她陪我向三奶家道歉及归还熟玉米的事让我刻骨铭心。
  其实,在那个特别的年代,到别人家地里掰玉米棒、刨红薯、摘豆荚是稀疏平常、无关紧要的小事。一是因为那时生活太贫困,整天吃不饱;二是因为我的年纪还小,不懂事。但是,如果奶奶不闻不问,如果没有那次无地自容、羞愧难当的体验,我也许日后会成为窃贼或江洋大盗,但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知廉耻、明是非的我。
  纵观我们当今的教育,虽然学校都懂得“学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的道理,但往往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言传大于身教,缺乏教师以身作则的示范和引领,缺乏孩子事事必躬行的承诺和践行。家长们总是不厌其烦、喋喋不休地教导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用自己的行动来证实和引领,让学生用体验去理解和感悟。
  在校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过来,过来,把纸片捡到废纸篓里”,教师在一旁发号施令、袖手旁观;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爱理不理,至于老师主动向学生问好,简直是天方夜谭;开会时,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自己却在玩手机或与人闲聊;要求学生知错就改,教师自己错了,却百般辩解,根本没有向学生承认错误的勇气……
  在家庭,要求子女孝敬老人和长辈,而身为父母的自己却时常当众顶撞长辈;教育孩子要和气待人、语言文明,而身为父母的自己却时常与人恶言相对;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带孩子上学却乱闯红灯……
  如果说那张纸片没人看见,根本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没人主动去捡?归根到底还是习惯养成的缺失,是我们教育失败。老师平时教育孩子,只顾空口说教,缺乏“事事必躬行”的示范和榜样。
  “子不孝,父之过”“生不严,师之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和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试想,如果我们老师、家长和社会所有成年人都能从“我”做起,孩子们有什么学不会,有什么学不好?“纸片”的故事还会发生吗?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为孩子的一生奠基。少年儿童时期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行的关键时期,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马虎不得。“从小定八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能让学生口是“行”非,我们要让他们做得比说的更好更漂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旁征博引说服教育,更要自己率先垂范做孩子的行动榜样和楷模,还要和孩子一起身体力行共同成长。让“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成为我们教育的座右铭!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城东乡中小学总校)
其他文献
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发展成长非常重要的标志。实践也证明,目前影响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并且直接导致思维迟钝、出现心理、人格上的一系列问题。所以,阅读是小学生学习和做人的根本。我们本着求木之长,必固其根的原则,提出了“以阅读能力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小学教育质量”的发展策略,在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努力探求适合小学生发展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走出
期刊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巧用文本进行补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想象能力,训练学生思维,提升表达能力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补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补白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特别是高年级的语文课文,名家名篇非常之多,有些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因此需要我们补白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背景补白一般在授课伊始,对课题质疑
期刊
2012年12月5日,北京金辉国际大酒店,来自全国三十多个省市的三百多人济济一堂,由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举办的“少年强则国强——2012年全国中小学校长体育工作研讨会”隆重举行,此次会议上,隆重表彰了全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优秀学校。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各大新闻媒体记者纷纷前来,闪烁的镁光灯照耀着手捧奖牌的各位获奖者兴奋激动的面庞。在受表彰的一百所学校中,上海市金山区兴塔小学代表上
期刊
数学教学应该说是数学概念的教学,而数学概念教学的核心目标即“理解”。“乘法分配律”作为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其教学任务的核心应该是“理解概念的内涵”。不久前,笔者听了两节“乘法分配律”的同课异构的课,两节课不同的教学设计引发了笔者关于如何围绕概念的本质内涵进行教学的思考。下面,将结合两节课进行具体分析。  案例描述一  (一)情境中初步感知  1.拍手游戏: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表示教师共拍手的次数  先
期刊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地知道其工作的不易。现在的孩子被娇宠的真是难于管理。而形形色色的孩子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教育又决定着孩子们的不同表现。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发生家长一套准则,学生一套理由,教师一套道理的情形。面对这样的三角关系,我们虽然开设了“家长课堂”,努力寻找当今“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契合点,可问题还是层出不穷,难以解决。  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我快步走进了教室。“报告老师,冯文强捡
期刊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是教育家孔子的一句话,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就变成你的天性了,以至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由小的时候习惯所支配的。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威海市塔山小学以“真爱教育”为统领,以课堂教学指导学习习惯养成,以细节教育落实行为习惯养成,以多元评价激励习惯养成,让好习惯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扎
期刊
微型课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课,主要特征表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了学生的参与,而是授课教师15~20分钟“独角戏”式的教学流程演示。这样的“独角戏”并非是自己在“演”,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学”。虽没有学生现场的“生成”,但教者要做更多的课堂“前期准备”。因为“微型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参与者是成人模拟的“学生”(即教学实践活动的同伴)。微型课是教者自我对课堂教学
期刊
一、“同课异构”的课堂诊脉    区里中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的时候,我在同一天里听到7位老师执教同一篇二年级下的教材《爱迪生救妈妈》。他们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综合这些优质课的特点,我感受到在平常的课堂预设中,以下几个环节的设计或者说小技巧最能让课堂彰显出不一样的活力。  1.悬疑、游戏式开头,能使平常的课堂生机勃勃。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
期刊
雪豆这几天不开心,因为他的同学张小乐转学了。雪豆和张小乐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们都喜欢古诗词。张小乐转学前送给雪豆一张漂亮的卡片作为纪念。卡片的上面写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雪豆和我情。”爸爸看到这张卡片后,安慰雪豆:“张小乐都给你写送别诗了,所以不要难过啦!”   “爸爸,这哪是张小乐写的送别诗,明明是他把李白写的《赠汪倫》改编了。”   “哈哈,原来你知道《赠汪伦》这首诗啊!‘李白乘舟将
期刊
喂,你在笑什么  花也放暑假吗  喂,你在笑什么  有人在夸你吗  喂,你在笑什么  听到什么好消息了吗  到现在我都不知道  你在笑什么  可我却像你一樣  不知不觉地笑了  编辑/ 季博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