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玩之风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fe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时文人士大夫善于在园林书斋中陈设清供,以营造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的闲雅生活情景,使清供陈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内心世界的寄托,蕴含了隐逸与闲雅的生活趣味。这样的生活趣味与生活情景在明代《西厢记》戏曲版画插图中有细腻的描绘,通过清供等细节描绘以一种“景观叙事的图像表达”呈现了明代文人园林生活的真实状态,阐释了清供生活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我们可从园中焚香、文房清供、品茗休闲、桌案插花、庭院盆栽、妆具首饰等清供陈设图景中,直观地了解明代文人生活情景,体味清供生活美学在营造日常生活氛围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作为当今生活之借鉴,赋予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一缕雅逸生活之香气。
  关键词:明代;清供;《西厢记》;版画;生活情景
  基金项目:本文系恩施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校级科研项目(EZYQNSK201901)研究成果。
  一、园林清供之隐逸与闲雅
  清供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原意為清雅的贡品,在传统节日、祭祀时期,用清雅的鲜花、果蔬、素食等作为贡品供奉。后逐渐发展为清玩,不限于祭祀和供奉[1],人们还会在日常生活中,在庭院、书斋中摆放可观赏的各色清玩,包括瓶花、盆景、美玉、奇石、瓷器、文具、书画、金石、古器等可供玩赏之物,以增添生活情趣,体现审美理想,渐而形成清供之风尚。
  清供的变化与发展和宋时“格物致知”的金石考证之风不无关联,宋神宗、宋哲宗时期成为器物考古的重要阶段,不仅整理研究传世的器物文字,还对新出土的古器物进行考证研究,出版了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对金石学问的关注延续至明代,在明时造园之风盛行,文人士大夫们将园林作为寄托理想与安顿性灵之地,他们筑山叠石、理水种花、陈设清玩,建造出宛自天开的园林天地,将具有金石风韵的瓷器、玉器、漆器等作为玩赏之物摆放于自己的庭院之中,营造理想的生活情景。如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写,“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就应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这里的“佳木怪箨”“金石图书”则是本文所探讨的清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之际“清玩之风”的盛行及清玩与文人心灵之联系。
  “佳木怪箨”“金石图书”等清供在园林书斋中营造了符合文人审美情趣与心灵追求的闲雅氛围,使文士大夫们能够涤除玄鉴,将心灵从世俗功利中解放出来,进入无尘埃无功利的审美境界,获得虚静纯洁的心境,在以小见大、由近观远的园林中认识自我、表达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对器物的喜爱与玩赏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追求,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清代潘西凤就曾在笔筒上以隶书刻款“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1],由此可见“心”与“物”交融。
  明代文人的“心”是隐逸之心、闲雅之心,追求一种隐逸、出世的风韵。这种闲,并不是无所事事、漫无目的之闲,而是一种有格调、有情怀、蕴含艺术修养与文学品位的生活。文学家张潮说“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点明了对闲雅生活的热爱,阐释了闲之根本。明代文人、画家、诗人、书法家、艺术理论家们相聚园林之中,听“空谷之音”、品“山泉清茶”、赏“四时之花”、书“胸怀逸趣”,不正是文人士大夫们在日常清供赏玩中体会隐逸、闲雅之趣吗?可见,清供正是明代文人士大夫们隐逸与闲雅之心的物化显现。
  二 、《西厢记》版画中清供的情景表现
  清供在明代文人园林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文人书斋、庭院中必不可少的装饰与生活用品。我们可以从清供的研究中看到明代文人的生活点滴,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明代《西厢记》版画插图多以园林作为生活空间表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其园林生活的各个场景是当时真实的园林生活写照,以一种“景观叙事的图像表达”作为明代文人真实园林生活的“镜像”[2]。
  (一)园中焚香
  燕居焚香在宋时已成为文人的生活时尚。文人士大夫们不仅焚香,还研究香料的配置,制作香料,编撰香谱,设计香具等,逐渐将焚香发展为生活四艺之一,使香具成为文人园居之清供,书斋、庭院、厅堂处处可见。至明时,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迅速兴起壮大,使焚香之事更为普及。文人士大夫们追求清雅闲适的生活态度和舒放雅致的生活状态,使陈设香器、雅集焚香、读书焚香、书画焚香、听琴焚香成为日常生活状态[3]。文震亨《长物志》中则有对焚香之事的见解:在庭院中焚香,在天然的山石之上放置木鼎式香炉最宜,可见山林野趣,有返璞归真之感。这一生活情景在《西厢记》版画中通过香器陈设表现得淋漓尽致。
  1.听琴焚香
  在明代《西厢记》版画插图“听琴”一节中,常常将古琴与香炉同置于桌案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表现格式,即听琴焚香。在明万历时期继志斋刊本《重校北西厢记》(图1)与起凤馆刊《王李合评北西厢记》(图2)、天启时期吴兴凌氏朱墨套印本《西厢五剧》(图3)和崇祯时期闵齐伋本《西厢记》(图4)等插图中皆以此格式来表现听琴焚香故事情境,香炉成为琴案前必不可少的陈设,在画面闲雅气氛的营造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西厢记》版画作为明人园林生活的“镜像”来看,“听琴焚香”的描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文人真实的园林生活情景。
  2.日常焚香
  除了听琴与焚香这一固定的格式外,明代文人在读书、雅集、绘画时,也会陈设香炉,隔火焚香,在袅袅香烟中洋溢着平和恬静的美。《西厢记》版画中也有对这种日常焚香的描绘,在起凤馆刊《王李合评北西厢记》(图5)庭院一角的香几上就摆放着各式焚香清供,如香炉、香盒、匙箸与箸瓶等。香炉清供不仅是对园林的点缀,它体现的是明代文人的生活情景及追求“春帘凝雾静焚香”的闲雅生活方式,蕴含着一种内在的精神。图6闵齐伋本《西厢记》“定约”情景中,也于桌上置香炉焚香,渲染的不仅仅是画中意境,也是对生活情景的再现——焚香已经完全渗透在明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文房清供
  文房器具在明代文人的生活中不仅具有实用性,其内在蕴含的文化价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远大于实用价值。从明初的《格古要论》到中晚期的《遵生八笺》《考槃余事》《长物志》等专著的出版,我们可以发现文房器具的种类之多前所未有,仅从实用性出发,不足以说明文房器具的设计与发展,其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才是我们更应关注的重点,使之从仅具有使用价值的文具,升华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清玩、清供。
  在明代《西厢记》版画插图中可见文房清供的使用与陈列情景。闵齐伋本《西厢记》插图“酬笺”一节(图7)中,朱漆长桌上摆放有笔筒、笔掭、笔山、镇纸等文房清供,起凤馆刊《王李合评北西厢记》插图(图8)中张生桌前也摆放有一架笔山。文房清供的图像表现可让我们从细微之处领略明代文人之书斋生活,感受文人对清玩的雅致品位。正是由于明代文人追求隐逸、闲雅,在书斋中探求自我的情感满足与精神追求,在园林中享受萧散雅致生活的种种意趣,造就了明代《西厢記》版画插图对园林生活细节与生活情景的表现,呈现出格调雅致的文人生活情景。
  (三)品茗休闲
  明时的饮茶方式与唐宋时期相比,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废团改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煎茶、点茶转变为泡茶,并逐渐发展为与今日基本一致的饮茶方式。
  从明代《西厢记》版画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适应明时“沸水冲泡”法而形成的饮茶器具:陈洪绶所绘的《西厢记》插图(图9)中莺莺身后的桌案上摆放有茶壶与茶杯,其形制与大小适应明时的泡茶方式,适合1~2人闲居品茗之用。我们从生活的角度去看待这幅插图,就能很轻易地感受到莺莺小姐的日常生活情趣——闲来无事,在庭院中摘下一枝牡丹插于冰裂纹花瓶之中,泡上一壶清茶,走向围栏前望向园中若有所思。这不恰是明代文人对“皓月清风”“明窗静牖”饮茶境界的审美追求吗?明天启年间《西厢五剧》插图所画“张君瑞害相思”一图(图10)可以看见张生一手托腮斜倚在案几之上,手边摆放有一杯一碟,正是一幅饮茶消闲思莺莺的画面,化为文人品茗表情达意的茶境。若将两幅画面对照来看,颇有电影中蒙太奇的时空交错之感。
  画面通过清供茶器所表现的生活情景,不仅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明代文人饮茶景象,也可对其饮茶风尚有一二点体悟。明代文人品茗一般以独饮、对饮居多,或举办雅集吃茶,也不过二三雅士品茗、读书、观景、赏画[4]。如陈继儒《岩栖幽事》所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七八人是施茶”,表明了明人饮茶风尚之高逸格调。
  (四)桌案插花
  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在宋时已成为文人雅士们闲雅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并称为生活“四艺”,可见插花与点茶、焚香、挂画一样是文人士大夫追求隐逸、闲雅生活格调的物化生活形象。至明中期,瓶花艺术已成为文人士大夫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绘画、题跋中多有表现,并体现在一系列的理论专著与闲散文章中,如万历年间袁宏道所著《瓶史》以“花目”“品第”“器具”“择水”“宜称”“屏俗”“花祟”“洗沐”“使令”“好事”等十二篇章论述瓶花艺术中花目的选择与搭配、器具的选择是否合宜、与之搭配的桌案家具是否“天然”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明人还将插花与品茗相结合,共同营造优美雅致的插花、品茗时光。
  闵齐伋本《西厢记》插图“就欢”一节(图11)与陈洪绶所绘的《西厢记》插图(图9、图12)中就有对桌案插花清供的详细描绘。在“就欢”一节中,立屏左侧放置一造型典雅简洁的明式长桌,桌案上摆放有书本典籍、画卷、古器和插有月季的玉壶春瓶。纯白的釉色与玉壶春瓶流畅、优美的线条相结合,瓶口伸出两朵娇艳绽放、颜色秀丽的月季。瓶与花、瓶花与桌案的搭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明人日常生活情景的再现,尽显明人生活美学的品位与格调。图12陈洪绶所绘插图“搭伏定鲛绡枕头儿上盹”情节中,莺莺正“搭伏”在枕头上消夏打盹,她身后的桌案上陈设有精心制作的清雅瓶花——用新鲜采摘而来正盛开绽放的荷花作主花,以荷叶为衬托,以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为点缀,再搭配上修长叶片增加整体的灵动感。瓶花的陈设不仅为画面中情景增添了一抹生活的趣味与美好,让我们沉浸于画面中的盛夏时光,也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明代人士的生活情景——“闲居,案头瓶花不绝”。
  (五)庭院盆栽
  在瓶花艺术之外,园林盆栽也是明代文人士大夫园林生活中的日常陈设:有古朴苍劲、气质高洁的松柏盆景,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有生趣盎然的果实盆景,石榴、枸杞、桃花、金橘等果实活跃其间;有清远平淡的草本盆景,如淡泊之菊花、清逸之幽兰、闲雅之菖蒲;还有“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盆景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类盆景。
  当时,对于园林、盆栽植物的研究也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兴趣,他们著书立说,留下了不少关于园林植物、花木盆栽的文章与专著。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二“花木”一文中就介绍了二十九种不同的花木品种,并分别描述其品种、样式与雅俗韵味,最终以“皆入图画”作为园林种植的总原则。对于花卉植物的热爱,逐渐形成了赏花雅集活动与各类花卉展览活动,上海豫园内就曾举办兰花展览,“当春兰盛放时,艺兰者每假此雅集焉”,可见当时对于盆栽花卉植物的欣赏水平己经到达一个较高的层次[5]。
  明代《西厢记》版画对园林生活中清供陈设的描绘断然不会忘记广受喜爱、“皆入图画”的各类盆栽,将古雅的松柏(图13)、清幽的兰花(图14)、闲雅的菖蒲(图15)等具有文人气质与格调的盆栽置于画中庭院,营造幽静、闲雅的生活氛围,再现明代园林生活情景:古松枝干虬曲,松针苍翠中寓秀丽,并以造型典雅的香几承之,更显高雅格调。一旁立于架上的鹦鹉跳动不迭,画面用清供之“静”与鹦鹉之“动”相呼应,体现了明代园林生活情景中的细节与情趣。一盆欣欣向荣、花开叶挺的兰花盆栽放于园内,为庭院间增添了一抹幽静气氛。一盆修剪得短小细密的菖蒲放于庭院之中,以其“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的精神为文人品格之象征。明代文人对菖蒲的喜爱也透露出自身的文化精神,即怀才不遇之隐逸、不畏权贵之气节、淡泊名利之清雅、安贫乐道之恬于进趣。   (六)妆具首饰
  妆具首饰的历史十分悠久。《说文解字》对奁的描述为“奁,镜匣也”,说明奁与镜是相结合而使用的。在北周文学家庾信的《镜赋》中,也有对妆奁使用的描绘——“暂设妆奁,还抽镜屉”。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妆奁已与镜相结合,也称为“镜奁”。至南宋,镜逐渐成为妆奁设计中的固定部件,打开后有精巧设计的支架将镜支撑起来,形成角度,方便人照面使用,又名镜台、镜支儿。妆具的发展在明代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独特的妆奁样式——从宋时的镜台、镜箱样式演变为上层镜架与下层台座相结合的镜台式妆奁,下设抽屉、柜门等结构用以收纳化妆器具。妆奁从造型上可分为折叠式妆奁、宝座式妆奁、屏风式妆奁、官皮箱式妆奁,其中宝座式、屏风式妆奁为不可折叠样式[6]。
  在画面中描绘妆具首饰以表现明代女性生活图景的方式,可见于明代各时期不同刊本的《西厢记》版画插图。如明天启年间刊印的《词坛清玩西厢记》插图(图16)与陈洪绶所绘的《西厢记》插图(图17),都有表现莺莺小姐对镜梳妆的场景,并以一系列妆具首饰等器物的描绘来丰富梳妆这一生活情景。
  图16中莺莺小姐的梳妆台上摆放有一件折叠式妆奁,莺莺打开妆奁,支起镜架,对镜整理自己的发饰,妆奁旁还摆放有两样化妆器具。从图17陈洪绶所绘的插图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见莺莺所使用的妆具细节:莺莺对镜整理自己的发饰,根据莺莺的动作与眼神,我们可以找到藏在竹林密影之间支起镜架的妆奁,在桌面正中还绘有粉盒、胭脂盒、发簪等妆发器具。从两幅插图对妆具首饰描绘的多少与细致程度,我们可以体会清供器物的描绘在画面表现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即呈现情节更为丰富、语意更加清雅的生活画面。
  三、清供生活美学对大众
  生活文化的影响
  明代文人善于从四时景物中发现真趣,在他们的园林生活中,“景是幽景,事是幽事,赏是幽赏,趣得幽趣、真趣”,还善于从各类清供陈设中获得雅趣,与古器清风为伴,在闲雅自得的生活中形成明代士人生活风尚。正如屈志仁先生(James C.Y. Watt)1987年在晚明文人的艺术生活展览图录中所写,晚明人在艺术上的成就不仅在于艺术家的作品,还在于他们的生活[7]。
  明代文人对清供的陈设与喜爱,在他们的题跋文章、专业论著中都有所体现。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七“器具”一节中,对香炉、香筒、笔格、笔筒、花瓶、印章、梳具等进行了详细的雅俗介绍,又于卷十二“香茗”一节中,介绍各类香品、茶品与茶壶、茶盏等器物。这些生活清供的日常使用情形皆在《西厢记》版画中有所体现,以清供器物的描绘体现明代文人士大夫日常闲雅生活情景,对清供器物陈设的意境营造进行了直观的表现。
  当时戏剧小说版画插图传播极为广泛,在明代普通大众生活中影响巨大,其中蘊含的文人生活情景及追求雅致生活的时代风尚自然也逐渐渗透到市民阶层的生活之中。在商人和庶民中附庸风雅以提高自己文化品位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模仿文人生活掇置花木盆景,点缀泉石亭榭,陈设清供器物,时令节气插花,品茶焚香雅集,生活艺术化、雅致化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普遍追求。
  明代《西厢记》版画的清供生活美学阐释将前代与当代各类艺术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加以表现,使人们认识到如何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如何去营造生活中的静趣与雅趣,如何去体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青山元不动,白云自去来”的人生意味。
  当今的日常生活仍然可以从明代《西厢记》清供生活美学中吸取养分,将明代文人士大夫深植于清供中的美学理想与生活追求和当代城市生活相结合,赋予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一缕雅逸生活之香气,在泉石之间、松竹之下,对皓月清风,坐明窗静牖,用生活之清供寄托追求与性灵。
  四、结语
  明代《西厢记》版画通过对园林清供陈设的细节描绘,营造出气氛闲雅、格调高逸的文人生活情景。通过研究发现,《西厢记》版画插图在园林场景中描绘不同种类的清供器物以呈现不同的文人生活情景,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明代文人生活气象。本文通过研究《西厢记》版画插图中园中焚香、文房清供、品茗休闲、桌案插花、庭院盆栽、妆具首饰六种园林生活情景,来探讨明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及生活情景,并分析其中蕴含的生活美学对明代大众生活文化和当今城市生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陆萱.明代绘画中的清供图像研究[J].西北美术,2017(1):69-72
  [2]邰杰.从《图像证史》到“艺术图像史”: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研究现状、价值与思路[J].西部学刊,2014(11):28-31
  [3]黄瑞珍.香料与明代社会生活[D].福建师范大学,2012.
  [4]曹爱华.浅析明代中后期茶题材画中的文人审美意趣[J].大众文艺,2017(11):120.
  [5]林瞳.明清时期植物盆景种类及制作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6]孙钊.明清妆奁造型及结构的设计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9(5):15-16.
  [7]王晓丽.见微知著:陈洪绶画中器物及其涵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作者单位: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谈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均围绕着这一问题,美术教学亦是如此。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当今师生之间应保持怎样的教学关系,才能成为先进、可持续、符合教学发展规律的呢?这也是很多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  美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能力,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近年来围绕
期刊
摘 要:传统的中国家居环境布置中就有用木材和竹材来装点室内环境和制作室内家具的习惯。因此,实木家具和圆竹家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直至现代仍为人们所喜爱。竹集成材家具是近几年开发出来的新生竹家具,材料具有大自然赋予的独特美感及优越的特性,并具有生态性和环保性,在快节奏和强压力的社会里,竹质家具给人的无论物质感受还是感性感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竹集成材 餐桌文化 竹与人  [大学生创
期刊
两口子在吵架,三岁的女儿不知什么时候从房间出来,直愣愣地盯着爸爸妈妈看。  两口子齐声说:“看什么看,睡觉去!”  女儿说:“睡觉没意思,我要看热闹。”  (暮春)  选自《故事会》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对美育的不断重视,美育的普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普及的程度目前还远远不够,具体而言,不仅表现在教育资源的不足上,还表现在学校美育教师、社会美育机构从业人员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手段的相对落后上,更表现在美育的研究基础还不够深入上。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书法教育的民族性、普及性和衍生性三个方面论述了书法教育应该成为美育普及的重要基础之一,以及其他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期刊
摘 要:普及舞蹈教育是相对于专业舞蹈教学而言的。它不同于以舞蹈演员为培养目标的精英化教学,而是以推广为目的,崇尚“人人皆可舞”的理想,不使舞蹈束之高阁,借由赏舞蹈、学舞蹈、编舞蹈的方式让参与者在实践中积累动作感知、提升审美品位,从而达到美感教育的目的。舞蹈具有动作感知的生命之美、似是之间的造型之美、情感表达的经验之美。本文以舞蹈学理论为基础,围绕舞蹈本体动作的核心,思考普及舞蹈教育实践活动在美育培
期刊
公交车上,因为是下班高峰期,一小伙子说道:“挤什么挤,别挤了!我都过了好几站了都下不了车!”  另一小伙子就说道:“大哥别说了,你比我好,我只是路过的都被挤上来了!”  这时一四十多岁的大叔就说了:“都让让,都让让,让我过去,我是这辆车的司机,现在是谁在开车啊?”  选自《报刊精萃》
期刊
2020年,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彻底重塑世界发展格局,促使人類反思既有发展道路与生活方式。202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时间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显现出中国力量。而这一年,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与安排,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文脉、其根基在于乡村。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生态文明,其基础、其可能在乡村
期刊
作者简介:  王莹莹,河南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期刊
女孩儿:“爸爸,我要买一身运动服用来晨跑!”  爸爸:“为什么啊,穿校服晨跑不也挺好吗?”  女孩儿:“穿校服晨跑谁能知道我是在晨跑啊,他们会认为我上学迟到了!”  选自《今古传奇故事版》
期刊
晚上,上幼儿园的女儿坐在灯下写作业,她见大张在看电视,便歪着脑袋说:“爸爸,我帮你做件事,你也帮我做件事,好吗?”  大张笑着说:“好啊,什么事?”  女儿连忙夺过大张的遥控器,然后把手中的铅笔递给他,说:“你帮我做作业,我帮你看电视。”  (苏童)  选自《民间故事》
期刊